遂宁·广德寺:返璞归真,方能容纳万象的真谛

遂宁·广德寺:返璞归真,方能容纳万象的真谛
遂宁是以「观音」和「养生」文化闻名于世。一边是容纳人们万千愿景的信仰,另一边是具有客观延年益寿的地理条件。当然,前者的愿景中自然包括长寿,使得两个文化互补性极强,不断发展,最终成为遂宁的标签。
最适宜的地磁和土壤条件,再加上与之紧密相关的「死海」的形成,揭开了遂宁孕育长寿老人的秘密。商业自然瞄准了这片土地,大量养生度假村错落在这座小城。
与之相对,遂宁的「观音」文化传播则因普陀山的观音道场,以及宗教政策的复杂性,便显得需要一番功夫。之所以遂宁之行的第一站选择广德寺,不仅因为这座古寺历史悠久,迄今尚存众多国宝,而且这里如今的模样犹如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缩影,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广德寺的规模颇大,大到令我首先反问遂宁这座城市的体量为何与其文化气魄并不匹配。但做完功课后,我便明白,遂宁的观音文化是官方与民间共同造就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虽然影响极大,但一座城市发展的维度并不仅限于此,即便大都市往往都是文化影响力强的城市,可依然存有他者和例外。
不过,广德寺气场的强大并非是外显的,即它并不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而是透露着返璞归真的包容,甚至还有断壁荒泥的残影。即便广德寺在唐、宋、明朝期间受到十一次敕封,享有「西来第一禅林」的盛誉,哪怕历经多次修缮,它依然将朴素保留了下来。
不显山不露水的圣旨坊,清瘦的善济塔,不在主路线上的玉佛,静静立在玉皇楼的九龙碑,如果不做功课和认真游赏,你便很容易匆匆而过,不留太多注意力。另一方面,僧侣做功课的诵经声,对游客没有太多要求的环境,布施供养与商业行为的清晰说明,修行者和志愿者默默不语的付出,都让广德寺主动交付出一种难得的亲近与信任。
由于对宗教涉猎较浅,我姑且把其称之为循着「正法」的某种体现。当然,在尘世中以非信仰者的心灵体验这里的氛围,更接近于一个种植心愿的小社会。
在这里,人们不会因宗教这个概念和与其相关的眼前建筑和造型而感到被概念赋予的拘谨,而是仿佛「可以」偷偷地将七情六欲与自以为的「真谛」对应起来。在这里到底种下的心愿,到底是膨胀的欲望,还是对他人的诅咒,抑或是为自己增添的信念,只有自己明了,广德寺并没有拿起宗教这本沉重的厚书压制每一个念头,只是完全包容它们,别无其他。
最终,再直抵返璞归真的「真」,便会明白经过千年的历程,广德寺已融入宗教和「观音」信仰文化的基因。它必得一面向内求佛,一面对外与世人共度。而某个双手合十的人,他的命运到底怎么发展,不都早已在种下心愿的那一刻慢慢定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