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33 布鲁诺·鲍威尔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33、布鲁诺·鲍威尔(公元1809—1882年)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神学家。他最初属于老年黑格尔派,后来成为青年黑格尔派首脑之一,是资产阶级的激进分子,曾任柏林大学讲师。一八六六年以后,参加民族自由党,拥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并一度成为俄国反动势力的走卒。
鲍成尔鼓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观点。他把自我意识看成是世界的本质和动力,说:“世界的唯一的力量是自我意识,而历史除了是自我意识的变易和发展外,没有任何别的意义。”[1]他认为具体事物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时间长了会变得不合理,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这种代替是通过批判消除不合理的东西而实现的。鲍威尔从自我意识的哲学出发,把抽象的、脱离客观现实的自我意识,作为知识的唯一内容。他轻视感觉经验,否定一切实际活动,把认识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
鲍威尔宣称自我意识推动历史的发展,只有“批判的思维的个人”[2],即少数天才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力量。没有这种人就没有历史。他标榜自己是自我意识的化身,并断言人民不理解历史任务,没有创造历史的能力,胡说过去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群氓活动。他诬蔑人民群众是精神空虚、思想懒惰的群氓,是历史发展的阻碍,叫嚷“精神的真正敌人应该到群众中去寻找”[3]。马克思尖锐地批判这种反动的英雄史观。他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社会历史的客观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阻碍历史前进的则是反动的统治阶级。鲍威尔否认阶级斗争,主张用纯粹的思想批判来改变现实。马克思主义创立后,他继续宣扬这种谬论,以此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德国反动统治阶级服务。
鲍威尔在关于耶稣言行来源的问题上,曾和青年黑格尔派施特劳斯展开过论战。施特劳斯认为耶稣是历史人物,《福音》的内容有的是耶稣生平事迹的记载,有的是早期宗教团体不自觉的创作。鲍威尔则认为耶稣和《福音》故事,都是主观的臆造。这个争论,后来转变为历史发展动力是什么的争论。施特劳斯认为是精神实体;鲍威尔认为是自我意识。精神实体和自我意识,都是黑格尔哲学发展的环节。而他们两人各抓住一面,却都没有跳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鲍威尔对基督教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施特劳斯。但他的思想体系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反动的。鲍威尔在他主持的《文学总汇报》上,大肆宣扬被他弄到荒谬绝伦地步的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哲学著作《神圣家族》对它作了系统的批判;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作了进一步的清算。
主要著作有《<福音>故事批判》、《犹太人问题》、《基督教真相》等。
注:
[1]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卷327页。
[2] 具有批判和思维能力的人。
[3]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0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