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32 施特劳斯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32、施特劳斯(公元1808—1874年)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者。一八六六年以后成为民族自由党人,在政治上拥护君主立宪制。
施特劳斯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突出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把它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东西。他所说的“实体”就是精神,但不是个人的精神,是集体精神,即国民精神或民族精神。他把这种精神实体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当时,在这个问题上,布鲁诺·鲍威尔曾突出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同他展开争论。马克思指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是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1]他们两人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争。
施特劳斯以批判基督教而著名。当时的德国,封建统治极端腐败,资本主义正在发展,资产阶级异常软弱,宗教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施特劳斯首先起来批判宗教,他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耶稣传》[2],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著作。他说,摆脱宗教偏见,是政治进步的条件。在书中他反对把耶稣神化,认为耶稣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是早期教徒们把耶稣的言行记载、流传并加以神化的结果。书中还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哲学和宗教同一的观点,反对以哲学来论证宗教,反对黑格尔把基督教作为神和人类世界之间联系的象征,反对把历史发展归结为概念的发展。《耶稣传》一书在当时影响很大。恩格斯说:“这是第一部超出了正统黑格尔学说的著作”[3],此书进一步展开了对基督教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促进了黑格尔学派内部的分化与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发展。因此,引起了老年黑格尔派的激烈反对和宗教界的极大敌视。施特劳斯对宗教的批判,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功绩的,但这种批判是很浅薄的,仍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圈子,不能指出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以及消灭宗教的途径。在《耶稣传》第四版出版时,他放弃了把耶稣看成是历史人物的观点,重新回到黑格尔关于耶稣是神的象征的看法,但与黑格尔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样。他认为耶稣只是神的象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妥协性。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76-177页。
[2] 一八三五年。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5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