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型MBTI视角:心理学的有效科普为什么这么少呢?
有网友问:

世保观点:
心理学科普需形成知识体系,再找到词语定义相关概念,比如,什么是气质?什么是性格?什么是个性?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格?且需要加强他们的区分度,目前,在这个领域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而形成知识体系,用词语定义概念是现代人特别是业内人士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基于在这个方面工作的滞后,导致不正确的科普和不深入的科普一直在误导大众,以MBTI性格测试为例,它在献媚效应和巴纳姆效应方面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竟然有能力把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变成ENTP、INTP、ENTJ、INTJ,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均被测出是NT人,且不同性格的人,比如SF、NF、ST均认为自己是NT人,特别是SF人。
64型mbti有5个月的试运营,有2000多位网友参与了测试,当我发现许多NT是SF,将测试结果发给他们时,我遭到了极少数SF的人身攻击和恶意毁谤,更多的SF会希望我澄清他们为何不是NT人,而是SF人?我认真细致的工作得到了回报,他们确认自己的确是SF人,外因终于通过内因发挥了作用。
64型mbti形成了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使不正确和不深入的科普将渐渐退出市场,尽管它出自一个中国民间人士那里。有了这个知识体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以及根据性格选科、选专业、选职业,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当下浮于表面的心理学科普为何有生命力?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心理学和性格学更多的是社会知识,而不是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建构需立足于内求、立足于遗传因素,64型mbti把人的性格分为主导、次级和抗压,且通过主导性格对应自己的本性、次级性格对应异性家长的本性、抗压性格对应同性家长的本性,有效地建构了心理学科普,是正确而深入的科普知识。性格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不同性格会有不同的行为,性格是因,行为是果。发现了自己的性格,善用自己的性格潜能,会表现出促进性格完善的行为,滥用自己的性格潜能,会表现出阻碍性格完善的行为。
基于不正确和不深入的心理科普,说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当受众群体接受和习惯了谎言,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性格的洞察力,会从内心抗拒和抵制正确和深入的科普,心理学本身的问题和受众群体内观能力的缺失,会导致初期正确和深入的科普难以被极少数人认可。
更多64型mbti内容,可看作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