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工元帅”用兵如神,歼灭日军意外收获:天皇的亲戚剖腹

2021-11-27 13:25 作者:战旗红  | 我要投稿

作者:境心

罗荣桓常被人们称为“政工元帅”,其实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开国元帅。

罗荣桓逝世之际,主席悲痛万分,几天几夜都无法安睡,还写了一首诗: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从这一细节也可,罗荣桓不仅是军中的定心丸,还是主席定心丸原因就是面临危难的时刻,总是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做出正确的抉择,交出最满意的答卷。


(一)三战三捷,保卫陕甘宁边区

19389月,日军侵占了吕梁地区的离石,还在汾阳城集中了大批军需用品,准备随时支援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部队。罗荣桓决心粉碎敌人的阴谋,团长杨勇率部参了此次作战行动。

杨勇接到敌人出动的情报后,提前做好埋伏准备。当满载敌兵和物资的20辆军车,进入我军伏击圈时,杨勇一声令下,三发炮弹全部命中碉堡,碉堡都被炸飞。埋伏的战士随着爆炸声,冲到了碉堡前的阵地,堵住了车队。我军进行前后夹击,全歼了200敌人,取得了梁山区的首战胜利。


前线的日军因为没有后续补给,只能战马充饥。没过几天,日军又开始冒险运输。罗荣桓下令再接再厉,歼灭敌人。这次,日军只押送了一车粮食,我军欲擒故纵,放了他们一马。第二天,敌人果然胆大起来,派200,押送了18车物资。我军果断伏击敌人,将他们全部歼灭,再次取得胜利。

前线缺粮少弹的敌军,只好放弃进犯边区的计划,打算后撤到汾阳。我军得到消息后,决定冒险再打一次伏击战。于是,我军潜伏在敌人鼻子底下的王家池。


日军侵入我腹地

日军一路上百般警惕,险要地段都顺利通过,却在眼皮底下的王家池突遇神兵。已等候多时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一般,把敌军斩成了几段。这次激战,日伪军被全歼。我军在吕梁取得了第三次胜利。

三次伏击,三次大捷,歼敌过千,缴获颇丰,成功地保卫了陕甘宁边区,还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这“三战三捷”,也打出了罗荣桓的威名。

(二)梁山脚下歼灭战,击毙日本天皇的亲戚

193981日,戏台已经搭好了,驻扎在梁山前集的115师师部,正准备庆祝建军节

罗荣桓却收到情报,有一股日军往梁山方向开来,还带了4门大炮。于是,罗荣桓下令继续严密侦察,继而通知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原来,这股日军是一支300余人的大队,队长是长田敏江,据说还与天皇沾亲带故,芝麻大的官目中无人。他们要护送两门意大利产的大炮,到另一支部队去,外加两辆拉弹的车,结果被侦察员误认为4门大炮。


长田敏江

谁料,这个不可一世的长田敏江,还是个文化人,竟然看过《水浒》,他想借护送之机,来看看这水泊梁山。于是,他让队伍拉上大炮,直奔梁山而来。

我军经侦察发现,他们是一支孤军。虽说我军在这一地域只有一个营,但有青纱帐作掩护,杨勇的部队也可以随时来增援。罗荣桓经过缜密思考后,认为只要速战速决,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完全有把握消灭这股敌人。于是,他下令吃掉这股敌军。

他们勘察完地形后,确定了埋伏地点,以及利于我军作战的战场。接着,罗荣桓下令开始疏散群众,做好战前的准备工作,师部也迁移到了后集。

到了第二天中午,这股敌军没有走我军事先埋伏的路线,一路闯到了前集。我军采用前后夹攻的方式,敌军伤亡40多人。长田敏江下令开炮还击,轰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有回应,他以为遇到了小游击队,于是继续前进。

临近天黑时,日军到了梁山西南地区,杨勇的第三营赶到后,又给日军迎头痛击,于是他们退守到独山庄。罗荣桓下令晚上8时,从三个方向朝敌人进攻。


晚上8时,我军发起攻击后,敌军迅速分成了十几个战斗组,妄想用密集火力往外突围。战斗进行了五六个小时,大部分敌军已被消灭。日军继续以密集火力的优势顽抗,我军久攻不下,而且一旦敌人的援军赶到,后果将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罗荣桓告诉指战员们:敌人孤军深入,企图固守待援。日军的援军最快也要明天中午到,你们集中力量放心打,争取明天10点前,全歼残敌。俗话说,两军相逢勇者胜!一定要消灭敌人!

结果正如罗荣桓所料,这场伏击战,打得非常漂亮,敌人被全部歼灭,长田敏江剖腹自尽这次战斗的胜利,为我军开展游击战,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三)未费一枪一弹,跳出5万日军的“铁壁合围”

194111月初,日军集结了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发动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扫荡”。这对罗荣桓来说,是重大的考验

之前日军的扫荡,不是叫“分进合击”,就是叫“拉网”,这一次却叫“铁壁合围”。由此可见,日军的“扫荡”行动愈加严丝合缝了。在敌人看来,分进合击,有很大的缝隙;拉网,还有很多网眼;铁壁合围,就跟铜墙铁壁一样,想必是插翅难飞了。

罗荣桓领导的师部、地方机关和直属单位2000余人,就住在留田一带,作战部队仅一个特务营。


5日拂晓,日军兵分11路,加上飞机、坦克的掩护,开始对留田进行合围。

罗荣桓召集到各部门负责人,研究突围对策。大家讨论完后,提出了四个方案:一是向东,二是向北,三是向西,四是分散突围。唯独没人说向南,因为那个方向,是敌人的老巢。

然而,罗荣桓却恰恰主张向南。

他给大家分析道:东面,敌人已在沂、沭两河集结了重兵;北面,敌人正疯狂南压,如果北上可能遭到两面夹击;西面,是戒备森严的封锁线,即使越过去,也会遭遇重击。而南面,正因为是敌军老巢,他们断定我军不会向它前进,向南可以出其不意。绝大部分日军都已集结出动,后方肯定空虚,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至于分散突围,只能是应急措施,目前还没紧张到那个程度。

与会者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一点就通,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方案很快定下来,罗荣桓又在地图上,画出了敌军的三道封锁线,以及我军的行军路线,还有宿营地点。他交代完任务,又做了具体分工,还宣布了行军纪律:在跳出合围圈之前,不许发出任何声响。


太阳落山后,月亮升起来了,而且还起了一层浓雾,成为掩护我军的天然屏障。大家集合完毕后,静静地等待出发。

不一会儿,罗荣桓带着几位干部,随前卫连先行出发了。他从容地走着,不时用手势跟同志们打招呼,这根本不像带着几千人去突围,倒像去散步。我军顺利地冲过了封锁线,并按计划路线,在天亮时,到达了宿营地点。

就这样,在罗荣桓指挥下,我军未费一枪一弹,未伤一兵一卒,就安全地跳出了5万敌军的包围。

当初,“派兵去山东”,是延安早就酝酿的战略设想。那时的山东,各派司令多如牛毛,他们鱼龙混杂,我要在山东建立抗日根据地,急需主力部队。主席说:山东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事实也确实如此,罗荣桓在山东的七年时间,打开了山的局面。我军正是掌握了山东根据地,北上、南下才有了可能,同时也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工元帅”用兵如神,歼灭日军意外收获:天皇的亲戚剖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