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周铁再原创丨读书(散文)

2023-07-04 15:14 作者:真言贞语  | 我要投稿


读书

文/周铁再

 

自从喜欢上读书,就爱用心一本一本地去找好书读。留心了身边处处是好书。我视舅爷为一本书,特别想读读。五年前就开始在偷偷读。“窃书不算偷”。书读懂不容易,能把其中的道理理解透彻更不容易,领悟着去做更是不容易中的不容易。不耻下问不耻。认定是好书不想方设法读读是一辈子的遗憾。

舅爷,不是我亲的,是村里按辈分排的,更确切地说是概念上的,但他确确实实是舅爷。为啥叫得亲,叫得真,叫得甜,叫得香?舅爷能干,撑起了架子。

在我看来,命运给舅爷安排得特别不公平,可舅爷恰恰能顺势而为,做个“唯命是从”的智者、强者、胜者。他把人世间的绝对不公平演绎为感叹美妙的劳动之韵,动听励人。

 

舅爷嗜学如命

 

有心人撰写发表了《这里有个爱心助学会》一文。从他统计的数字来看,舅爷为爱心助学会累计乐捐,排爱心人士捐赠第一名,并且是遥遥领先。

“我爸这人不娇惯我们吃喝,可对待我们学习上的事儿真是装在心窝里,刻在骨子里。”“我爸最舍得让我们学习。”那是我专门和舅爷的大儿子交流时他的自然由衷感慨。

舅爷养育了两个儿子,老大留学归来后经营着自家公司。大儿媳研究生学历,毕业后任职于某大学。

老大结婚办喜事儿那天,远远近近来得宾朋满座,我身临其境见证了场面的喜庆宏大。舅爷在为一对新人祝福时,渴望他们自己不断学习进步,又寄语他们一定要珍惜好时代,培养教育好后代们好好上学,好好读书。虽了却了一桩儿女终身大事,可舅爷还是心存厚望。

记得有一次,一些老乡们要在一起聚聚,舅爷作为家乡的精英之一,他是唯一一个请假缺席的。因为那天正巧他要送孩子上学。在舅爷看来,再大的事儿都没有送孩子上学的事儿大。

舅爷的小儿子大学本科已经毕业。是创业、继续读研、读博、还是备考公务员……孩子有多大的心劲,多远的目光,舅爷都会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

无论是自己的孩子上学,或是为村里的优秀学子助学,舅爷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优秀的答卷。村里的爱心助学舅爷捐款最多,可他从没有参加过每年的仪式。

人生两件事不能等,学习和孝亲。可对舅爷来说,这两件事恰恰是他的致命伤。这种伤痛成为他的心结,进而他把心结化作爱与力量,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赤诚。

舅爷顺顺利利读完了免费教育阶段,初中要升高中了,一贫如洗的家境,含辛茹苦的母亲,即使挖地三尺也只能凑出5元零钱,面对17元初中升高中的“天价”学费,舅爷不再忍心看着母亲流泪的双眼,毅然决定辍学,自己把自己抛向了社会。就是这17元,硬是把舅爷拒于高中校门之外,彻底剥夺了他继续上学读书的权利,逼迫改变了求生之路,人生航向。从此,舅爷不再是学生娃,而成了“信天游”。嗜学便成为舅爷的不灭追梦。

 

舅爷嗜孝如命

 

在我的记忆里,舅爷的母亲是身单力薄,又黑又瘦,黑发长辫,总是穿着一身仅能遮体的衣服,肩挑着两大桶水吃力地一步一步坚定往前走的农家妇女。

时隔40多年,当我一路打听,在县城舅爷母亲居住的宽敞明亮楼房里,再次见到她时。已经80岁的老舅奶,银发齐耳,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衣着得体,又白又富态。在和老舅奶拉家常的一个多小时里,她先是说到了也吃过我给村里老人们送的过年猪肉和豆腐,再就是总夸舅爷咋对她的孝顺。

“我住在这里已经好些年了,你舅爷刚刚有点家底时,他办的第一件大事儿就是买了这套房子,让我住在这里享享福。”

老舅奶自然而然如数家珍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想想,我年轻时的苦没有白吃,罪没有白受,孩子们个个都知道心疼我,孝顺我。

扯到老舅奶现在的健康身体,老舅奶不禁眼眶湿润了:铁再呀,你可不知道,我这条命也是捡回来的呀,要不是你舅爷作主下定决心给我治病,早没我这个人了。

那年,舅爷的母亲患上了胸部肿瘤,需要做大手术。当时还没有“发家”的舅爷,面对1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他丝毫没有迟疑。微笑面对母亲,背地作难凑钱,往返西安几趟,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把母亲的病根治了。

“孩子们跟着我的病花的钱,能把我身上贴几层。”这是老舅奶抹了一把泪说出的心窝子话。

这些年,舅爷一直在干大事儿,总是没日没夜地忙忙碌碌,无论再忙,孝顺母亲的情怀没有淡化一滴滴。母亲是舅爷的命根子,让母亲多享福他才能心安理得,无怨无悔。

“有时候他深更半夜来看看我,陪我说说话,天亮就又得走了。”老舅奶的脸上渐渐写出了笑意。

还是老舅奶把话题扯回到我当兵走的那天:你当兵离开村的那天上午,你穿着军装,特地到我家里给你舅老爷磕了头,烧了香,我一直记着这事儿。

我慢慢记起来了。我17岁当兵走的前一天,舅老爷取土垫牛圈,因为塌方被埋在土里,陡然间不幸遇难。

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男人是山,女人是水;父亲是靠山,母亲是胆量;父亲是擎天巨人,母亲是威严老师。天突然塌了,山瞬间倒了。客观已毫无选择地母子要相依为命、度日如年地生活下去。

舅爷姊妹五个,最大的与我同岁,当时最小的才2岁,舅爷那年10岁。

父亲的突然离去, 母亲的艰难可想而知,一家人的日子可想之难。母亲的翅膀就是再大,也难以为他们遮风挡雨。

“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舅爷的姊妹们虽有母亲的百般呵护,可也不得不各自奔波谋生。

百善教为先。如果说辍学改变了舅爷的命运,那么行孝就是舅爷书写的大爱。

从舅爷母亲家出来,我思绪万千。

 

舅爷嗜业如命

 

舅爷到矿上干活那年14岁,他是初中毕业后怀揣着母亲凑的几块零钱离乡背井,踏上没有退路的谋生之路的。

说到矿山,我是那里的“逃兵”。那年,我应聘到一家私企矿上做矿长助理,主管百十号人的管理工作。呆了近半年时间,我选择了辞职。不是老板不器重咱,也不是给咱的待遇差。偌大的矿区,天天有噩耗,时时有不幸。作为有退路的我,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最终还是谢绝了老板的挽留。

我有退路,舅爷是没有的。生死,成败,荣辱,紧紧与矿山相依。路走了,行选了,赌注下了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他去矿上干活,冬天没穿过棉裤,一个月穿破了5双鞋。”“他带着工人干完活,一个人去结账回来时,在山路上遇到了抢劫的,他就拼命地跑,到家时,钱还在,脚上的鞋没了,双脚板全是血口子。”老舅奶的一字字,一句句,让人听着扎心疼。

舅爷14岁下洞子当旷工,苦磨苦熬到20多岁时,岁岁年年,年年岁岁的劳作,血泪流淌出不朽的魂魄;屈辱锻造出无限的坚韧;灾难磨砺出强大的心志;年轮沉淀出脱俗的智慧。

艰难困苦去有时,苦尽甘来待福报。舅爷的“时来运转”是遇到了“贵人”。那年,渭南某部一时任首长看中了舅爷的两下子,于是就给他在矿山上找了点活干,这一干不大要紧,舅爷开始“发”了。再后来就是“一发不可收拾”。再后来就是舅爷基本以矿为业。贵人也是舅爷的恩人,这些年他一直在寻找报答。

舅爷为何能遇到 “贵人”?因为舅爷有可贵之处,所以才有遇到可贵之人的可能。不呛水能游泳?不摔跤能走路?不修炼能有贵?

历史造就了我的特殊身份,得以“上挂下联”,能和上面的人交流,也能和下面的人交心,所以对舅爷能够更客观地认知。上面人常夸舅爷:思路清晰,大事儿把握得好。下面人常夸舅爷:真能吃苦,是个硬茬汉子。

一次,我接到舅爷一个电话:铁再,你下午和我们公司一个负责基建的老总一起去谈个事儿,以他为主……时间,地点,车辆,电话,联系人,说事儿要达到的目的等等,一席话一个废字没有。接完电话从心里赞赏舅爷的严谨;办完事儿打了个草稿认真推敲后才敢给舅爷打电话汇报,生怕他笑话。

斥资数千万,在县城建成了设施齐全,设备一流的农贸市场,这是舅爷为家乡几十万父老乡亲做的一件大实事儿,大好事儿。舅爷用行动书写着对家乡故土的热恋。

人说舅爷“钱多多”。或多或不多,都是舅爷打拼来的。业已证明舅爷是牢记初心,勇毅前行的人。

知“道”,进“道”,修“道”,守“道”。天懂其道,必将助之。所以舅爷能成就点大事儿不是啥奇迹,是他的必然。

天道厚爱不屈人,此生寻觅为报恩,泪奔血洒幸福路,乡魂熔成是党亲!

为了母亲的微笑,书写着生命的丰收。穷时是受罪,富时是责任。嗜学,男儿的本源所在。嗜孝,男儿的本分所在。嗜业,男儿的本事所在。

舅爷小我7岁。打开舅爷这本书,我会一直用心偷偷去解读。

 

【作者简介】周铁再(男),河南省卢氏县人,二十三年从军路,戎马半生一世缘。2006年5月的某一天,突想用文字记录些生活感受,于是就这样做了,乐此不疲,与朋友共享。


周铁再原创丨读书(散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