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对一个年轻人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1.颠覆意义与传统,重新建构文化格局
流行文化不是精致的文化,也不是静止的文化,它的魅力在于其粗犷的包容性,轻盈的流动性,易于沟通与理解的表现方式,以及深入人心的感染力。流行文化追求时尚,具有很强的亲民效应,通过传媒的感官刺激加强传播,回避逻辑推理与深度反思,它抛弃了"文以载道"的历史束缚,而以"游戏"和"娱乐"的姿态示人,号召人类甩掉沉重的思索,及时行乐。
流行文化本身降低了对于"标准"的刻度,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也没有一定之规。对于"美"的解读不再依据传统的美学经典加以注解,也不再去看美学家的眼色。对于流行文化的鉴赏,本着自我娱乐与娱乐大众的心态即可,对于任何标准的建构与解构都出于当事人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旨趣。好比我们去审美名模吕燕,如果按照陈腐的眼光,显然是不合审美逻辑的,但是今天看来,她就是"美丽"新主张;再看芙蓉姐姐,我们无须用美或丑去框定她,以娱乐的心态报之一笑足矣,她就已经完成了流行的言说。冲破陈规,在风起云涌的流行时代,演客如烟,看客如云,无须厚此薄彼,都不过是全民娱乐的一场盛宴。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各种传媒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处在特定历史状态中的电视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的增加,电视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还珠格格"、"乡村爱情"这样的娱乐消遣性电视剧风靡一时,"开心辞典"、"幸运52"这样的游艺节目也粉墨登场,"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大型全民选秀节目更是风起云涌。这些娱乐性节目,用无深度但却轻松怡情的叙事风格表现出令人兴奋而又刺激的视听感觉。媒介内容的目的并非刻意传递特定意义的内容,而仅仅是为了"娱乐",让人们跳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进入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沉浸在拟态的行动和情绪中。在这些娱乐性节目中,"人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一个集体的梦幻之中,一个对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了理想化的幻景之中,共享一种被文化产品制造出来的欢乐。"
2.审美多元
POP运动的第一位理论家阿罗维(Law rence Allow ay)这样讲道:"大众生产的城市文化有:电影、广告、科学小说、POP音乐,我们没有感到在大多数知识分子中对这种商业文化标准的厌恶,而是作为一个事实加以接受,仔细地讨论它和热情地消费它。我们讨论的一个结果就是将POP文化从逃避现实、十足的享乐、消遣的王国中分离出来,以艺术的严肃性来对待它。"
人在文化中的自我实现产生出丰富且独创的话语,这些文本具有多元的文化色彩,例如痞子蔡的网络文学,木子美的身体写作等,而无论是毫无避讳的自我表白,抑或洞悉世态的呐喊,都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在接纳这种思维方式的同时审美趣味也日趋多样化,被意识形态所左右的审美一元的时代已经过去,全国人民只看8 个样板戏的历史已经永远地画上了句号。
流行文化是一个培养的过程,比如流行音乐的滥觞,20世纪50年代的猫王,60年代的披头士,都凝聚了大批的拥趸者,同时成为一个世代划分的标签。正如某位日本学者描述1990年代的日本年轻人:60年代后半,即使不是披头士的狂热者,也能感受到披头士的存在,受到他们的浸润,因此属于那个时期的人都可以称做"披头士世代"。看今天的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把很多人培养成了这种欣赏趣味;再如很多年轻人青睐于HIP-HOP的风格,无论着装抑或人生态度都或多或少发生改变,加之近年韩剧的风靡,大批哈韩族出现,置身街头,如果仅从着装上看,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几乎磨平。
1、在流行文化中青少年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青少年群体,从其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看,正处在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自我情感和意志、自我个性等心理结构都已形成,需要合适的机会和土壤来表达自我。而流行文化以多样的、个性化的文化方式正好满足了青少年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需要。
流行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满足青少年个性化需要的产品与偶像,并且,制造商总是在不时和适时地引导和创造着青少年的个性化要求,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文化的个性化色彩将会越来越浓厚。
2、流行文化为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消解和排泄提供了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长期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禁锢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发展更多的不是自我选择,而是对社会各方面的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少年屈从下的压力和对于“压迫者”不满的情绪却在不断累积,而传统的文化观和渠道已经难以满足这种焦虑的宣泄性需要,这时,青少年迫切需要一种“减压文化”来消解和排泄一下长期隐忍的心理的重担。
流行文化则与青少年这种宣泄的需要高度的吻合,这样一些由文化提供的流行文化形式给予青少年以直接的、自由的表达他们的不满,宣泄他们的心理压力的途径,满足了在正式场合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流行文化有效的满足了青少年角色认同的需求。现代社会生存的压力和角色的归属感往往使得青少年倍感焦虑:一方面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追求在同一行中或意气相投的群体里相投相契便成了一种必然。而流行文化便为青少年们提供了角色认同的契机:如共同的衣着追求、共同的语言体系、共同的生活方式的Q版文化,使得Q人们在彼此之间获得了角色上的认同。
3、流行文化迎合了青少年的交往需要
前苏联心理学家B.B谷夫等人对青少年时期社会性需要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青少年期的主导需要除物质需要和安全需要外,最主要的是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创造的需要。
他们在交往中获得了尊重的满足。但是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是相对同伴来说,对成人是封闭的,这种相对封闭关系主要是由于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性的发展,得不到成人很好接受以及代沟的存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而在流行文化的存在形式中,青少年找到了满足其交往需求的途径。
4、流行文化迎合了青少年创造性的需要及成功感的追求
创造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需要之一,也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创造欲望也得到了发展,希望利用一切机会去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流行文化的参与性、互动性迎合了青少年创造性的需要。青少年借助流行文化平台和资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文化的再创造和原创造。
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青少年不仅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事物,而且可以创造性地设计自我。通过主页和游戏去展现自己的技术智慧水平,这一过程一旦得到网友的认可和支持,他们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1.流行文化改变了年轻人的学习模式。新事物的出现通常会带给人们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对于追求新颖事物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经常伴随着新事物产生的流行文化有着不可抵挡的追逐心理。与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同,大学生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学习,灵活性及自主性更高,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同时,通过主动搜索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释放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缓解焦虑感。年轻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快速成长,要求享受到成年人的待遇,又畏惧未来的各种风险和困难,渴望能够独立又希望可以继续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具有矛盾的心理。除了内心的矛盾之外,当今的生面临诸多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就业和感情方面。无论是内心的焦虑矛盾还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迫切需要找到释放的空间,而流行文化以其娱乐性、个性化、新颖、轻松喜感等特色,成为调解身心、释放压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3流行文化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主体意识的加强。当今是一个自由开放、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对于崇尚自由,追求个性释放、热爱表现自我的当代年轻人来说,流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得以展现独特的个性和形成坚持自我的独立精神。他们不惧怕权威,坚持 “我就是我”的生活逻辑。
1.经常沉溺于流行文化中,影响学业和健康成长。流行文化对当代年轻人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很容易受到的青睐。然而,有些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业和健康成长。如果沉溺于网络游戏等流行文化,将直接干扰人的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浪费精力和时间,影响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
2.易形成盲目攀比和跟风的陋习,混淆了正确的价值标准。流行文化是一种具有娱乐性质和浓厚商业气息的大众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流行文化得以快速发展,过快发展导致了流行文化的鱼目混珠,也使得一些缺乏自我判断的年轻人受到不良文化的冲击,形成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等思想。由于年轻人缺乏社会实践经历,易把追求享乐当成人生追求,诱导他们过度地消费,超前消费,形成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
3.道德意识弱化、审美低俗化。年轻人处于身心成熟的过渡时期,相对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因此,年轻人也有可能会不断削弱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水平。
第一,沉溺其中,影响学业与健康成长
青少年流行文化因其特点极易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与喜爱。但是他们年龄较小,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对外界事物的辨别、批判能力不高,他们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会直接干扰青少年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影响其学业成绩与健康成长。
第二,过分追求娱乐,诱发道德问题
流行文化倡导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流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其文化产品实质上就是商品。为了促进文化商品的消费,流行文化总是通过各种缤纷的形象和华丽的包装,竭力刺激人们的欲望需要,不断向人们推销消费至上的理念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青少年分辨能力差,很容易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以暂时逃避日常生活的责任及其单调乏味的学习、工作。此外,流行文化强烈的娱乐性还常将青少年引入虚拟社会交往之中,混淆现实与虚拟的界线,使他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尤其是道德实践能力弱化,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
以流行音乐作为例子:
一、内容荒诞,语无伦次。有一首歌叫《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唱道:“真的不敢想要能够活着升天/只想能够活下去/正确地浪费剩下的时间/意守丹田……”这种粗俗、荒诞的歌词不胜枚举,它给青少年的毒害作用也一目了然,不仅污染了语言环境,而且麻木人们的思想,甚至教唆犯罪。
二、通篇语言垃圾,病句百出。有一道MTV叫《很受伤》,女歌手演唱得声情并茂,载歌载舞,反复地唱着“没有你的日子里,很受伤,很受伤,遍地麟伤……”,这样重复几次的语句,真让人担心,会不会“受伤”后产生“癌变”。
三、大话连篇,陈词滥调。这类歌曲都有“文革”遗风,诸如“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等之类的“大跃进民歌”,以及“长江、黄河”、“昆仑、泰山”的重复翻版,大话、假话、胡话满天飞。当代歌词似乎有“文革”遗风魂兮归来之势。2000年中央台春节晚会歌曲《好好工作》,就是用常识和废话进行说教,如“好好工作才有好的生活”,“多出一些革新和成果”,总之只会拿大白话来吓唬老百姓。
四、思维混乱,梦话连篇。2000年中央台春节晚会《今宵久久》、《龙禧千年》、《西部狂想》等歌曲,光看那歌名就让人如坠雾海,其创作粗制滥造不说,遑论、“意新、境新”,故而艺术性就打了折扣,经不起推敲了。
五、模仿作秀,粗制滥造。文学创作的一个现象是,优秀作品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低劣之作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如《打个电话》就是以《常回家看看》的翻版,《祝你快乐》就是《祝你平安》的低水平重复。
六、半土半洋,非驴非马。某些词作者、音乐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一直是半瓶子醋,可偏偏不会藏拙,闹大笑话。比如:“唯苦心良在”“天独暗自伤”之类的句子,谬误百出,一句一错,甚至一句几错,比比皆是。
七、空洞无物,味同嚼蜡。从“西北风”到“摇滚潮”,直白、空洞、油滑、泛滥的现代爱情主题,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顺口溜”,“四季歌”充斥荧屏,对民族语言造成污染,弊莫大焉。
八、词不达意,语法混乱。歌词是语言的艺术,文法修辞,章法结构,都有规律可循。放眼词坛,驴唇不对马嘴,前言不搭后语者,比比皆是。像“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朝花夕拾杯中酒”、“真真切切爱不够”等等,语法“硬伤”,俯拾皆是,生造词句、废话、胡话连篇,让人横竖看不懂。难怪许多教师提起学生作文时中的“歌词引用现象”时,更是叫苦不迭,忧心忡忡。
九、违反格律,自相矛盾。艺术形象空泛浅薄,表现形式格调低下,歌词前后自相矛盾。任其泛滥,所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不可低估。有一首上榜金曲叫《垃圾场》,这样唱道:“我们生活的世界象一个垃圾场/人们像虫子一样在里面你争我抢/吃的都是良心拉的都是思想……”如此《垃圾场》散发出来的“异味”,不是环境污染是什么。
十、顾影自怜,无病呻吟。一些歌曲逃避现实,格调低下,伤春悲秋,无病呻吟。如《苍蝇》、《蚂蚁》之类荒诞不经的歌曲,光是歌名就让人恶心,居然堂而皇之地制成盒带,拍成MTV,上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