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作人及“五四”散文
一、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
1、短小精悍,适合五四启蒙说理;
2、诗文传统,化之容易;
3、个性自由之载体;
4、向传统示威。
二、“五四”散文的体式:
1、启蒙体;(杂感杂文)
2、闲话风;
3、独语体。
三、周作人散文特色及其贡献
1、生平简介(1885~1967)
1901—1906:南京求学,进化论的影响
1906—1911:日本留学:第二故乡 1911—1917:绍兴卧治
1917—1928:北京:大时代的弄潮儿1928—1937: 苦雨斋中的老人:走向退隐 《闭门读书论》
1937—1945:走向深渊
1945—1949 :南京 老虎桥监狱
1949—1967 :最后一程。
2、思想历程:
①叛徒性:但与五四时人比,也显得内敛、自抑。
《唁词》:“死总是很可悲的事,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死,虽然死的悲痛不属于死者而在于生人。照常识看来,死是还了自然的债,与生产同样地严肃而平凡,我们对于死者所应表示的是一种敬意,犹如我们对于走到标竿下的竞走者,无论他是第一者,或中途跌过几交而最后走到。在中国现在这样状况之下,‘死之赞美者’ 的话未必全无意义,那么‘年华虽短而忧患亦少’也可以说是好事,即使尚未能及未见日光者的幸福。”——浮躁凌厉
②隐士性:贬儒释褒老道(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精神--现实--文学:苦与涩的追求(苦雨斋、苦茶庵,《苦竹杂记、苦茶随笔、药味集、药堂杂文、苦口甘口》)《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看云集》《风雨谈》——冲淡平和
3、闲话风的特色:《俞平伯<燕知草>跋》:散文“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
A/东方趣味(士大夫味)《喝茶》
B/化俗为雅,《北京的茶食》
C/淡中蕴浓,《初恋》
D/知识出趣味,《喝茶》
E/口语为本,杂糅古文、欧化、方言《乌篷船》
4、创作的来源:
A/晚明的性灵派小品“疾虚妄、爱真实、常识、情理”
B/日本俳句
C/英国小品
5、散文的贡献:
B/创作实绩:a浮躁凌厉-叛徒;b冲淡平和-隐士
A/理论倡导:美文与言志小品 “自己的园地”///个人化、艺术化、民族化;
C/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真正从理论上确立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获得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资格和位置。
6、缺陷或警惕:周作人过度地沉溺于自我的园地,未免有清玩和把玩的倾向,让人生沉寂颓废。
三、其他五四散文家创作的特色和意义
冰心以小见大、清新细腻
朱自清诚挚妥帖、从容儒雅
郁达夫前期浪漫感伤、激愤,后期开朗舒卷、从容清隽
郭沫若情绪浓烈、慷慨激扬
徐志摩潇洒真切
——呈现现代白话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