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来自生物科技领域,2位华人!麻省理工科技创新35人榜单公布
编者按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从有望改变世界的年轻创新者中评选得出,旨在为未来科技发展指明前进方向,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都曾荣获此奖。
近日,2022年度35人榜单发布,其中6位来自生物科技领域,涉及药物递送、基因分析、基因编辑、基因疗法等多个方向。他们的创新不仅推动了生物科技发展,也将为长寿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2/06/28/1054260/2022-innovators-biotechnology/
有能力改变世界的35人中,来自生物科技领域的6位:
01
Alex Abramson
29岁
Alex Abramson,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师从斯坦福教授鲍哲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用于口服给药的可食用型机器胶囊。
蛋白质、核酸类口服药物,会在胃肠道酶的催化作用下消化降解,剩下的漏网之鱼也会因为生物分子较大难以穿过胃部细胞壁,无法进入身体其他部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胰岛素(一种蛋白质激素)等药物多采用注射方式,不能用口服药物取代。
Abramson开发的可食用的毫米级涂药器,形状和设计模仿能够自动定向的豹龟,进入胃部后能够自动调整方向,使带注射器的一面正对胃壁。找好位置后,涂药器会掏出针头将药物注入细胞组织中。研究发现,通过该方法口服胰岛素的效果,和皮下注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并且胃肠道也没有出现显著不良反应[1]。
02
Samagya Banskota
32岁
Samagya Banskot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研究员,基因药物递送研发公司Nvelop的联合创始人兼高级研究员,师从美国院士刘如谦,目前专注开发用于药物递送的蛋白质聚合物偶联物,是个超级网球迷。
基因疗法能够对基因组进行精准编辑,为许多不治之症带来了治愈的希望。腺相关病毒(AAV)是基因疗法中最常用的载体之一,却无法避免意外“脱靶”的危险,为治疗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而另一种有潜力的病毒样颗粒(VLP),兼具病毒的效率和组织靶向优势,又不含DNA所以不会将遗传物质插入基因组引发疾病,所以一直被视为药物递送的有效载体,但在体内治疗中表现不佳。
Banskota使用工程化的病毒样颗粒(eVLP)作为新的递送载体,不仅携带的分子蛋白比之前多了16倍,在细胞和动物体内的进行基因编辑的效率也提高了8-26倍,递送效率、安全性均大幅提升[2]。
图注:VIP和eVLP的对比
03
Xin Jin
34岁
Xin Jin,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发化学生物学、基因组工具来研究遗传、生理、经验对早期神经发育、大脑功能的影响。
在美国,每5 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遗传研究发现确定了与这些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基因座,但对它们的研究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在基因分析上,每次只能分析一种或几种细胞类型中的一个基因,效率较低。
Xin Jin发明了一种能够在活体器官中同时对大量基因进行分析的方法,不仅能对几十甚至数百个基因同时进行分析,还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器官[3]。目前她正使用该方法探究基因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闭症风险基因的体内分析
04
Mijin Kim
32岁
Mijin Kim,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研究员,主攻用于癌症诊断和研究的光学纳米传感器开发。
全球每年有超过18.4万名女性死于卵巢癌,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足够准确灵敏的方法,能够在血液中检测出早期卵巢癌的标志物。
Kim将机器学习与传感器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能够检测出血清中的卵巢癌生物标志物方法,检测灵敏度高达87%,而目前临床中最好的筛选方法灵敏度仅为84%[4]。她表示,这种液体活检方法不仅可用于卵巢癌检测,“如果传感器能提供充足的数据,这种方法可以识别几乎所有疾病”。
05
Benjamin Oakes
33岁
Benjamin Oak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基因技术公司Scribe Therapeutics的CEO,研究方向为基因组编辑技术,目标是开发更好的CRISPR编辑工具。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被誉为“基因魔剪”,但它在诞生之初,只能随机添加或删除几个字母,破坏具有这些类型突变的基因,对遗传错误束手无策。
Oakes带领公司从合成的数百种CRISPR分子中筛选优化,目标是在CRISPR 技术“删除”功能的基础上,加上“剪切”和“粘贴”功能,用于修复基因组,治疗相关遗传疾病。Benjamin Oakes目前开发的基因编辑工具,活性、效率更胜一筹,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靶向基因组的任何部位。
图注:该公司的研发重点CasX 的不同状态
06
Scott Xiao
24岁
Scott Xiao,数字疗法公司Luminopia联合创始人兼CEO。
弱视是儿童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约有3%的儿童存在弱视问题。治疗弱视的常规治疗方法,是用眼罩遮住健康的眼睛,给予弱视的眼睛更多使用机会,在使用中改善进步。但因为眼罩对儿童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影响,在实际治疗中效果并不理想。
Xiao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头戴VR设备,将电视节目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双眼,让大脑习惯用新的方法处理双眼接收的图像。目前,该疗法已获得FDA批准,是首个获批的普适性VR疗法。
时光派点评
看完了今年的35人榜单后,派派又去扒拉了一下前两年的榜单。
2020、2021年生物科技领域获奖者(注:一些与AI、工业化相关的生科领域获奖者未列入其中)
纵向对比可以看出,癌症一直是生科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基因领域则在近两年后来者居上,基因分析、基因编辑、基因疗法载体……
虽然这些技术并非为抗衰延寿而研发,但最终会在该领域焕发新的光彩。
120万一针的抗癌新贵CART,摇身一变成了能够靶向清除衰老细胞的“长生不老针”;每月用鼻腔吸入的方式接受一次基因疗法,小鼠寿命就可延长40%……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所说,这些创新者正在“使生物领域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 TIMEPIE ——
主页内有更多抗衰科普内容,欢迎浏览关注!
参考文献
[1]Abramson, A., Caffarel-Salvador, E., Khang, M., Dellal, D., Silverstein, D., Gao, Y., Frederiksen, M. R., Vegge, A., Hubálek, F., Water, J. J., Friderichsen, A. V., Fels, J., Kirk, R. K., Cleveland, C., Collins, J., Tamang, S., Hayward, A., Landh, T., Buckley, S. T., . . . Traverso, G. (2019). An ingestible self-orienting system for oral delivery of macromolecules. Science, 363(6427), 611–61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u2277
[2]Banskota, S., Raguram, A., Suh, S., Du, S. W., Davis, J. R., Choi, E. H., Wang, X., Nielsen, S. C., Newby, G. A., Randolph, P. B., Osborn, M. J., Musunuru, K., Palczewski, K., & Liu, D. R. (2022). Engineered virus-like particles for efficient in vivo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Cell, 185(2), 250–265.e16.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12.021
[3]Jin, X., Simmons, S. K., Guo, A., Shetty, A. S., Ko, M., Nguyen, L., Jokhi, V., Robinson, E., Oyler, P., Curry, N., Deangeli, G., Lodato, S., Levin, J. Z., Regev, A., Zhang, F., & Arlotta, P. (2020). In vivo Perturb-Seq reveals neuronal and gli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risk genes. Science, 370(652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6063
[4]Kim, M., Chen, C., Wang, P., Mulvey, J. J., Yang, Y., Wun, C., Antman-Passig, M., Luo, H. B., Cho, S., Long-Roche, K.,
[1]Abramson, A., Caffarel-Salvador, E., Khang, M., Dellal, D., Silverstein, D., Gao, Y., Frederiksen, M. R., Vegge, A., Hubálek, F., Water, J. J., Friderichsen, A. V., Fels, J., Kirk, R. K., Cleveland, C., Collins, J., Tamang, S., Hayward, A., Landh, T., Buckley, S. T., . . . Traverso, G. (2019). An ingestible self-orienting system for oral delivery of macromolecules. Science, 363(6427), 611–61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u2277
[2]Banskota, S., Raguram, A., Suh, S., Du, S. W., Davis, J. R., Choi, E. H., Wang, X., Nielsen, S. C., Newby, G. A., Randolph, P. B., Osborn, M. J., Musunuru, K., Palczewski, K., & Liu, D. R. (2022). Engineered virus-like particles for efficient in vivo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Cell, 185(2), 250–265.e16.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12.021
[3]Jin, X., Simmons, S. K., Guo, A., Shetty, A. S., Ko, M., Nguyen, L., Jokhi, V., Robinson, E., Oyler, P., Curry, N., Deangeli, G., Lodato, S., Levin, J. Z., Regev, A., Zhang, F., & Arlotta, P. (2020). In vivo Perturb-Seq reveals neuronal and gli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risk genes. Science, 370(652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6063
[4]Kim, M., Chen, C., Wang, P., Mulvey, J. J., Yang, Y., Wun, C., Antman-Passig, M., Luo, H. B., Cho, S., Long-Roche, K., Ramanathan, L. V., Jagota, A., Zheng, M., Wang, Y., & Heller, D. A. (2022). Detection of ovarian cancer via the spectral fingerprinting of quantum-defect-modified carbon nanotubes in serum by machine learning.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6(3), 267–275.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2-0086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