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宁】美学原理笔记5-8讲

2021-10-15 02:39 作者:爱吃肉的略略  | 我要投稿

笔记中简要记录了各种学术观点的反思过程和质疑博弈的过程,还有老师上课举的例子,一是希望能够从这门课中学习大佬们的思维模式,培养反思的习惯,二是希望大家学完这门课能从生活中找到案例进行反馈理解,理论课之所以不会枯燥也是因为全都来源于生活。

拖更了一段时间,半夜睡不着先更新一版,这段时间也读了一些有趣的书,记笔记主要是为了梳理和思考,课程里面涉及到的部分资料之后随缘会在书籍总结清单里附上链接,仅供学习参考,不做其他用途

视频地址: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

第五讲  美感经验论(1)本体论的解构与为意志论美学    

【主题导言】

美学本体论问题一直追问的问题:美的本质是什么?从康德开始形成了美学本体论的解构,从此对于美的本质问题不再予以追究,走向彻底的解构


【本节重点1】

美学本体论解构:维特根斯坦 ——宣告本体论的终结、开启语言学转向的重要代表、开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

【重要贡献】

  语言论转向、日常语言学转向

西方哲学史几次重要的转向:

1. 本体论(柏拉图、苏格拉底):认为现象世界背后有本质,我们要追问其本质

❔质疑:世界背后真的有本质吗?人能认识到世界背后的本质?

2. 认识论(笛卡尔、康德):在探讨世界的本质问题之前需要先探讨人的认识何以可能?人的认识的边界在何处?(为人的认识划清界限)

❔质疑:在探讨一切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是使用语言来探讨,但是语言具有遮蔽性

3.语言论转向、日常语言学转向(维特根斯坦)在探讨人能不能认识什么之前需要先探讨语言能表达什么,有些语言不能表达的就不去探讨,只去探讨语言能表达的(为语言划清界限)

【重要作品】

《逻辑哲学论》1921:奠定他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引发语言论转向

《哲学研究》:完全推翻了《逻辑哲学论》的所有思想,开启日常语言学转向

【重要思想与美学观点】

1. 语言“图像论”:人是用语言来描绘世界,世界=图像,语言和图像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强调语言的确定性、语言如何精确的描绘现实

  美和道德无法用语言描绘,不要用语言谈论美和道德问题(在美学问题上具有解构意味) 

 凡是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

2. 语言的意义关键在于用法

❔自己质疑自己:语言真的是一一确定的关系吗?

👁‍🗨自己回答自己:《哲学研究》用以推翻《逻辑哲学论》的主要观点:语言的意义关键在于用法

3.语言游戏说:

  真正意义上统一的、永恒的、不变的本质不存在,本质由用法决定

  美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本质

4. 家族相似:

  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有一个特征叫做——家族相似

  美也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无法下定义


【总结】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至此画上了句号,美的本质问题是个伪命题。当我们追问美的本质问题的时候已经预设了有一个固定的、纯粹的、普遍的本质,但事实上这样的本质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就因此不存在

  对于美的问题的探讨走向各个领域内的细分,康德之后美学研究分为两派:

心理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的最原始的欲望问题 /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验的方法去解决心理学问题和美感的本质问题(第五六七讲)

社会 → (马克思):社会如何影响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法兰克福派:探讨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审美观的建构问题(马尔库塞、阿多诺)(第八讲)


【本节重点2】

两位对弗洛伊德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一、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

【重要作品】

  1819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反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用非理性和悲观的论调描述世界和人生。叔本华论述了一个由“意志”创造和推动的“表象”世界的运作方式,意志给人生带来的诸多苦难和虚无,并且开出了用艺术和自我否定来摆脱苦难的药方。

【重要思想与美学观点】

(一)意志哲学

1、意志和表象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意志(意欲):是一种推动和创造整个世界的原始本能和盲目的生命冲动;是个整体,作为世界的本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我们认识到的只是"表象"

——表象:都是由意志创造出来的,客观反而是虚幻的

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

  意志是终极追问背后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生命背后的本质就是意志

  表象是意志的客体化

2、悲观主义人生论(把世界理解成意志与表象之后导致的悲观主义)

  欲望不满足 → 痛苦

  欲望被满足 → 产生新的欲望 → 痛苦

愉快是生命的片刻,痛苦才是生命的本质(悲观主义 → 虚无主义

3、审美

叔本华用以摆脱欲望克服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1)通过审美体验间接达到 2)更高的境界是直接否定个体的意志

①审美直观——解救人生痛苦的一个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进入到审美直观当中

两个条件、两个特点:(对康德思想的再加工)

条件:

  对象 → 非具体,是理念

  主体 → 纯粹,无利害关系,从而产生审美愉悦

特点:

  无功利

  物我两忘、主客交融(“自失”)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怅然若失

②对艺术的分类

由低到高

  建筑

  造型 → 绘画

  语言 → 文学(抒情诗<小说)

  戏剧(悲剧)  

 音乐→人在音乐中最能够进入审美直观

(叔本华的这些理论是基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型论",之所以说艺术作品,是因为他认为艺术作品背后的那个理型,是超时空的,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型,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


二、尼采的非理性美学

【主题导言】

尼采的很多思想都继承了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但是叔本华比较悲观,尼采更加乐观。尼采认为生命同样本质上都是意志,都是欲望,但恰恰是生命是因为欲望,所以认为人要不断地发展欲望,不断地战胜自己。

【重要经历及作品】

25岁时还没有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就已经被聘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2《悲剧的诞生》 :奠定了尼采哲学史地位的重要基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89年1月在都灵精神错乱,送往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900年8月25日,病逝于魏玛

【重要观点】

  如何面对生命没有意义 → 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学说

  文化批评 → 批判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基督教(主人道德/奴隶道德,提出口号“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

(一)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日神精神(阿波罗)

酒神:世界的本质 → 醉的艺术 → 体现在音乐艺术

强调“醉的原则”(生命的原始冲动)→ 打破个体——过度原则

日神:世界的外观 → 梦的艺术 → 体现在造型艺术

体现“美的原则” → 维持个体——适度原则

(二)悲剧的本质——酒神和日神的矛盾

一方面有原始的欲望,另外一方面要有一种维持客体化的原则,原始的欲望推动着你去表达,但是日神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又在限制你——两者矛盾冲突构成悲剧

❔重要问题:酒神可以推动艺术快感的呈现,悲剧为什么会产生快感?

  人的本质:个体生命走向毁灭的过程

  悲剧快感的源泉:形而上学的慰藉(悲剧让你跳出现实生活的利益,以一种上帝视角去看个体毁灭的过程,从而引发思考,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加缪《鼠疫》、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当人没有了他人的目光的时候道德还会不会存在

(三)权力意志——创造性力量(对叔本华"生命意志"的发展)

(尼采的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是一种掌控或者征服的原始冲动和欲望,一种做主人的意志,自己服从自己,在这个意义上之后才是变强大的意志。)

审美完全取决于对象,激发或压抑人类意志

审美问题 → 审美能力问题

  美感:意志投射到对象上的结果

  艺术:通过改变事物体现生命创造力


【总结】

从叔本华到尼采,特别强调生命本身的意志(意志就是意欲),认为意志决定了一切


【拓展】本节涉及书籍: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921:奠定他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引发语言论转向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7k0-80DzXsPLotZ-NQAtA 提取码:mfyr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完全推翻了《逻辑哲学论》的所有思想,开启日常语言学转向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ffupQPK6ZS8b2E6uMKo9Q 提取码:44u6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反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用非理性和悲观的论调描述世界和人生。叔本华论述了一个由“意志”创造和推动的“表象”世界的运作方式,意志给人生带来的诸多苦难和虚无,并且开出了用艺术和自我否定来摆脱苦难的药方。

  尼采《悲剧的诞生》 :奠定了尼采哲学史地位的重要基础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DYXunxlcpm-aVmtYs8zAQ 提取码:l4x6 

  加缪《鼠疫》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当人没有了他人的目光的时候,道德还会不会存在

第六讲  美感经验论(2)精神分析美学    

【案例思考】

  • 艺术家郭海平举办由精神病人的画组成的画展

    郭海平 《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

  • 下列图片为上述书中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

❔疑问:精神病人与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 自杀的艺术家:梵高、海子、太宰治、海明威、马雅可夫斯基、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顾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必须明确的前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能完全被称为科学,在心理学范畴内不被认可,但在文化领域范畴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阐释效力。

【概论】

  1895 弗洛伊德《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歇斯底里症(癔症)

创伤性经历    

谈话治疗(话疗)

  1906 开创“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

  1908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共同创办“国际精神协会

  1950 精神分析学派融入其他学派(法兰克福学派)

【本节重点】

一、弗洛伊德

(一)无意识理论

1、精神结构:

  意识:冰山之上能够意识到的部分

  前意识:水面上下波动的部分

  无意识(潜意识):冰山之下不能够意识到的部分(无目的的冲动)

三者的关系意识压制无意识,无意识决定意识


2、梦的理论

  1900《梦的解析》

梦: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成人 → 梦的伪装

梦的伪装四种重要方式:

①压缩:将不同的意象聚合到一起

②移置:将事物进行不同程度的转移

③象征(性的意象)生殖器象征(男:枪、棍、棒、雨伞;女:坑、洞、罐子、箱子、橱柜、口袋)、有节奏的活动(骑马、登山)

二次加工


3、过失心理学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口误现象、遗忘现象,都是潜意识的体现


(二)心理结构理论

1、本能论 → 力比多

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述,用以专门表述本能,是弗洛伊德“性欲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理论。力比多是英文libido的中文译音,其基本含义是表示一种性力、性原欲,即性本能的一种内在的、原发的动能、力量。

  早期:自我本能(维持生存)+ 性本能(繁衍)

  后期:生的本能(自我本能 + 性本能)+ 死亡本能

具体表现形式:

  自我本能 → 所有的爱 → 性(自我本能源自于所有的爱,多少与性有关)

  性本能 → 一切快感(身体的一切部位所产生的快感都与性和生殖有密切联系)

  死亡本能 → 向外/向内(毁灭、杀戮的快感源自于人的原始本能)

                      向外 → 攻击

                      向内 → 性虐待、受虐狂、自我惩罚

《文明及其缺陷》:探讨社会群体会不会产生集体的精神病行为,该书写完不久,纳粹德国诞生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洛丽塔》

3、情结论

①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恋母仇父)

②厄勒克特拉情节(女孩恋父)

《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个癔症案例分析的片断》

③自恋情结(纳西斯情结)


(三)⭐️美学分析

1. 升华理论

艺术创作的最原初动力就是本能(艺术家将性本能转移到艺术创作中来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满足的本能欲望)

  • 弗洛伊德对达分期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从达芬奇的童年日记中证明了他有同性恋倾向,并且达芬奇成功的把性幻想生化成了艺术创造。俄狄浦斯情节证明了达芬奇对待自己的作品采取不理睬、拖延的态度是一种模仿、代替父亲的体现。

    《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

2. 作家创作与白日梦的关系

  创作与儿童游戏相似,儿童游戏具有想象性,在脱离儿童游戏之后,想象性对于创作有着密切联系,创作是为了完成未被满足的欲望。

  艺术作品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的白日梦,是某种被压抑的欲望升华成的一种创作的冲动所形成的。

3. 美感:本能释放的快感(弗洛伊德认为不能通过美的本质问题去研究此问题)

艺术为本能释放提供了替代性满足(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接受者)

  • 游戏有望成为第九艺术

幽默 → 性/被压抑的创伤性经历


二、荣格 (弗洛伊德的学生,后与其决裂,不满足弗洛伊德对心理结构的认识)

(一)心理结构

❔质疑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驱动力,将所有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

👁‍🗨反驳:“个体无意识” → “集体无意识”

心理结构三分法:

  意识:能够被感知的部分

  个体无意识:儿童经历

  集体无意识: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普遍的、非个人的、集体的)


(二)“原型”(原始意象)

原始意象:在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不断地呈现的一种意象的可能性(民族共同记忆、母亲形象、儿童形象、生死意象、自然意象)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探寻一些心理上的本质

四种基本原型:

①人格面具

扮演角色呈现不同侧面

②阿尼玛/阿尼姆斯

男性内心的女性倾向/女性内心的男性倾向(a阴性词尾 mus 阳性词尾)

③阴影

人原始的欲望和本能

④自性

人格各部分相互协作构成整体


(三)⭐️美学分析

1. 艺术类型

  抽象 → 抵御对象的影响  否定性投射

  移情 → 对对象灌注生命  肯定性投射


  内倾 → 强调作者意图

  外倾 → 强调作者意图要遵循现实

2. 集体无意识与艺术

  创作者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原有的作者决定论)

  集体无意识通常在“疯癫”时出现

要对以下两个事物进行区分:

  作为个人的艺术家

  作为艺术家的作品

认为作家和作品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通过作家去解释作品,因为艺术作品不是作家个人生活的展现


【总结】

  严格意义上讲,弗洛伊德和荣格并没有提出关于美或者美学的理论,但是他们的心理分析理论经常被运用在审美上,尤其是美感经验分析上

  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并将性欲视为唯一驱动力,将所有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

  荣格否认用性来解释一切,强调集体潜意识,在美感经验分析上对作者决定论产生了解构


【拓展】本节涉及书籍:

  郭海平 《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DwVJYp7Ayu6HqKBXqf_oQ 提取码:ir19 

  弗洛伊德《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Q3CaYRsExBqvG6IleSpcg 提取码:8f59 

  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2bqSIkqkktinHAJ6BZ3og 提取码:5l1r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陷》:探讨社会群体会不会产生集体的精神病行为,该书写完不久,纳粹德国诞生

  《洛丽塔》: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

  弗洛伊德《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个癔症案例分析的片断》

  弗洛伊德《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精神分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NY9WqMVAQnmSECKxmmJxg 提取码:n232 

第七讲  美感经验论(3)心理学美学    

【案例思考】

  • 黑猩猩实验:让实验者计数白色衣服的人传了几个球,中间有只黑猩猩走过。有人可能因为实验任务的规定而忽略了所有黑色的东西,包括猩猩。

❔猜想:心理暗示对于人的判断有很大的影响

【主题阐释】

  ❔如何看待美学中的观念冲突?

美学的很多理论之间是有冲突的,美学只是针对一个特定的方面进行研究,而不是像数学一样有普遍的公式,因此在美学的学习中不是追求一个关于美学的普遍性原理,而是为了拓宽认知边界,在面对不同的现象时可以拿出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

  心理学美学强调美感,美感是出现时心理活动的基本状态

【本节重点】

一、实验美学:费希纳 —— 质疑传统的美学研究方式

【主要作品】

《美学入门》

【主要观点】

1、两种美学研究路径:

  自上而下(传统的)→ 一般到个别 所有的审美经验只能服从形而上的理念,而忽略了可感的具体的美的经验

  自下而上(主张的) → 个别到一般 → 根据审美事实构建系统


2、实验方法

①选择法

通过实验、观察、猜想、比对、控制变量、反复试验等方式找出美的规律

②制作法

通过研究试验者所制作的物品来研究美的规律

③测量法

通过对各种日常物品大小的测量,来找到美的规律

【小结】

一直以来,科学家试图通过实验的方式去研究美学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对于美学的研究变成了一系列比例 和数据,这又回到了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理论中。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如何处理结论之外的例外情况,科学家也没能给出更多的解释。因此,美感研究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上没有特别突出的进展。(进化论心理学有一定的进展)


二、移情说:立普斯

【主要作品】

  《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感觉器官》

【主要观点】

  美感 = 快感  →  快感≠美感

  快感 外物

            → 精神

            美感:通过移情从外物感受的情感

1. 审美本质:移情

主体情感移入客体之上 → “主客统一”的审美境界

2. 审美的对象:自我

  • 粉丝与明星的关系:镜像的自我投射

  • PUA:亲密关系中的价值陷阱

对于悲剧的分析:

悲剧的灾难性激发人的怜悯 → “心理阻塞原则”(先阻塞后释放,获得快感)

  • 《庄子》中庄子和惠施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 移情说   惠施 → 认识论

3. 移情前提:主体态度、移情能力


三、内模仿说:谷鲁斯

【主要作品】

  《美学导论》

  《审美的欣赏》

【主要观点】

1. 游戏练习说

  艺术本质:模仿性游戏

  猫在玩乐中的狩猎行为、男孩玩打仗游戏和女孩玩过家家:所有游戏都是为未来做准备  

  高级的游戏目的:通过游戏影响他人,以显示自己精神上的优越性

2. 内模仿说(本质上还是移情说)

  • 为什么“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疼”:在心理层面的模仿

四、直觉说:克罗齐

【主要作品】

  《美学纲要》

【主要观点】

1、直觉

人的认识分为三个方面:

  直觉:只有形象、没有意义

  知觉:有形象、有意义

  概念:抽象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将其对人的认识概括为两个方面:

  直觉的

  名理的(逻辑的):知觉、概念


2、审美即直觉:将对象看成无意义的纯粹形象

  直觉最大的特征是无功利性

  艺术的本质就是唤起人的直觉,摆脱一切的功利性

❔质疑:在审美过程中一定只有退回到纯粹的直觉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吗?

👁‍🗨新的思想:有的艺术作品如果只用纯直觉的方式去看待是欣赏不了的,审美中先天的直觉和后天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五、心里距离说:布洛

【主要作品】

  《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 理距离” 》

【主要观点】

认为先天的直觉和后天的经验在审美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近和太远都不行,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

  • 正午的阳光和日出日落:正午的阳光在心理距离上离我们更近,日出日落时的太阳在心理距离上离我们更远,所以日出日落的太阳在审美上会更美

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 逼死强迫症:违反内心格式塔原型

在心理层面趋于改变现实外在事物的现象来源于——“格式塔质”

【理论背景】

  1912诞生

  对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进行反驳(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研究部分,研究部分基本上等于研究整体)

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有其内在结构,要研究作为整体的内在结构而不是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

【重要观点】

格式塔性:(奥)艾伦费尔斯 (完形心理学)

  • 研究音乐:要去研究旋律的特性而绝不能去单独研究各部分音调的直接特性再将其组合起来研究到整体

【研究方向】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层面研究(视觉)

【重要人物】

美学层面研究重要人物:维台默、科勒、考夫卡(只有考夫卡研究过艺术心理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研究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艺术设计领域圣经级教科书。翻译有些拗口,但是提供了很多案例来分析视知觉问题。我们在看任何事物的时候,内心有种原则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这本书旨在研究这种原则是什么。

【阿恩海姆的主要观点】

1. 对称 → 平衡
  绘画中的构图:构图背后的结构很重要,结构是
否符合你内心的心理的形式结构,内部格式塔质
很重要


左图的视角有一种上升感(原画),右图有种下降感

2. 知觉和力

  • 图形举例:

左图的四个点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矩形
圆形的排列方式影响着人的理解方式,箭头模拟内心将圆形进行排列的方式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三角形

鸭子还是兔子?


  艺术作品背后是各种力的相互作用

  决定艺术品的价值和水平的是各种力的不同配置

3. 同形说

  作品背后力的结构与人的主体情感结构具有某种一致性

  主体情感结构 → 格式塔质

【拓展】本节涉及书籍:

  费希纳《美学入门》

  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感觉器官》

  谷鲁斯《美学导论》

  谷鲁斯《审美的欣赏》

  克罗齐《美学纲要》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QDdZ3CvU4S4PESgmKnjOQ 提取码:tbnh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布洛《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 理距离” 》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艺术设计领域圣经级教科书。翻译有些拗口,但是提供了很多案例来分析视知觉问题。我们在看任何事物的时候,内心有种原则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这本书旨在研究这种原则是什么。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zdaaalQq9etcQIb_Rp7lQ 提取码:dshn 

第八讲 审美建构论(1):审美意识形态

【主题导言】

很多的理论家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美的本质问题找不到,或者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美的本质问题,关于美的本质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美学研究开始往两个方面发展:

一个从内部研究,具体发展为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唯意志论、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心理学能够解释某些美感的产生问题,但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释,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到最后只能解决的是形式美的问题。

另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核心重点是审美建构论,认为人之所以美感是由人后天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等所建构出来的结果。

关于美,关于审美,关于对审美的评价,不可能用一套标准打通天下,美学专业学习者至少需要两到三套以上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加多元的丰富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最开始我们走的哲学的道路(美学本体论),从本质现象的角度去看待美学问题,后来我们走的是心理学道路(美感经验论),接下来我们开始走社会的道路(审美建构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到底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我们认为这样的东西是美的。这一讲主要介绍意识形态是什么以及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下一讲重点讲解审美是被阶级建构的结果

【本节重点】

一、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1、历史

首次出现:20世纪50、60年代  

  1946 加缪 → 意识形态终结

  1954 雷蒙 · 阿隆 《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认为人们不再讨论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1960 贝尼尔 · 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随着斯大林主义的失败,法西斯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论战已经结束,意识形态的概念也就此结束

再度提出:20世纪80、90年代

  1989 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

  1996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的冲突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了世界的主要冲突


2、原因

主要问题:为什么提出“ 意识形态的终结 ”?意识形态真的终结了吗?

(1)宏大叙事消解,转而谈论“快感”(只是社会发展中的某一个历史阶段)

宏大叙事:真理、意义、崇高

快感:吃饭、购物、旅游、金钱、看电影

(2)虚假意识的欺骗性已昭然若揭

人们已经很容易戳破意识形态中的虚假性,因此不会再相信意识形态中有可以操控我们的某种功能


3、分析

(1)意识形态的终结是“冷战思维”的结果

体现出一种对资本主义的辩护:不要再探讨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已经“赢”了(冷战时期)

(2)“意识形态的终结”这种说法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隐形的、具有隐蔽性)

反思:你以为的你喜欢的事物和你所有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吗?都是出自于你的吗?

👁‍🗨尤其是在当今市场氛围下,例如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让一个人喜欢上一个事物很容易


[斯洛文尼亚]齐泽克——对当今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意识形态≠政治、操控,你所坚信的一切都是一种意识形态)

2007年《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齐泽克在其《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多次提到了盛行于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意识形态,即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

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犬儒主义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说一套做一套”形成了当今犬儒文化的基本特点。“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

现代犬儒主义的特征概括为这样的几个特点:

(1)表面上他们表现为不相信正统所宣传的一切东西,并导致了某种普遍的怀疑。这一点与古代的犬儒主义颇为类似。

(2)这一怀疑主体导致了行为上信仰缺失、政治冷漠、玩世不恭和对现实社会的冷嘲热讽。

(3)由于受到了现代社会的物欲诱惑,以及对现代消费主义的 追求,从而导致他们的“言行不一致”,也即上述所谓的“说一套做一套”。

(4)这种“言行不一致”进一步消解了犬儒主义对现实社会的反抗和清醒的认识,进而使他们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其在行为上甚至表现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放浪形骸,从而完全抛弃犬儒主义自身的道德追求和处事哲学。

齐泽克对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述是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上来谈论犬儒主义的。如果不仔细分析的话,读者甚至会错认为齐泽克是同情或认可现代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与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此我们必须在齐泽克意识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来探究犬儒主义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复杂关系。

二、“意识形态”概念史

1. 特拉西

【主要作品及观点】

  1796《意识形态的要素》 :建立“观念学”这门学科

  “意识形态”指的是人的某种观念

2. 马克思

【主要作品及观点】

  意识形态是一种特定人群(统治阶级)自我辩护的某种虚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社会位置上进行区分,意识形态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

3. 曼海姆——意识形态研究应该是非政治化的

【主要作品及观点】

  1929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体现了整个当代的社会学、政治学相关的哲学观念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著作(建议家中常备)

  任何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思想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存在→知识社会学:探究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背景

  意识形态研究应该是非政治化的

4. 葛兰西

【主要作品及观点】

  文化霸权理论(领导权)

  《狱中札记》:反思的核心问题是:在意大利为什么共产主义革命会失败。他提到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因为无产阶级没有掌握文化霸权。 (革命不仅仅要靠暴力和各种手段,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向大众传送一种这个社会就应该如此的一个观念,当社会中的每一个都认为革命应当如此,革命就会成功,否则光有暴力是无用的)

5. 阿尔都塞

【主要作品及观点】

  1970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强调意识形态不仅仅只是观念的,还作用于人的实践,具有物质性的特征

6. 西方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

弗洛姆《逃避自由》:弗洛姆善于将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人的社会行为分析,在这本书里,他深入分析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他指出,自由给现代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也让他们失去了归属感和安全感,感到日益加深的孤独和无力。为了克服这样的孤独感,就产生了臣服于某个权威的冲动,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来重获归属感。本书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正是现代极权主义产生的根源。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意识形态是如何把本来具有革命性的人塑造成为“单向度的人”,使所有人都缺乏了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尔库塞呼吁真正的社会变革,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去争取经济、政治和精神的全面自由。

单向度的人,即使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单向度的人》

7.伊格尔顿

【主要观点】

  “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8.齐泽克

【主要作品】

●  《图绘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相关的流派进行了梳理


三、“意识形态”内涵

1. 意识形态不是科学

  • 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爱情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人可以吃狗肉吗?工作中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女司机比男司机开车差吗?

知识是需要通过科学论证来的,意识形态只是纯粹的观念

2. 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

  意识形态≠认识,≈ 三观

  意识形态没有对错

  持有某种意识形态的人会产生“世界本该如此”的想象

佩里·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或“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是国家创造了意识形态,而是意识形态创造了国家。

3.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自我与现实关系”的想象

你是如何想象你在社会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自我介绍:对自我的认知来源于过往经验和他人的比较

这种想象性的建构作用极大,有时恰恰是这种建构性关系导致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名校生对自我的想象和要求

4. 具体方式:询唤个体为主体

拉康(精神分析学派代表)

镜像阶段理论 → 研究“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前镜像阶段(1~6月)

  镜像阶段(6~18月)→ 自我的最初的诞生 (婴儿手舞足蹈实验)

(1)自我源自于人的某种想象,这种想象源自于外在的一切反射

(2)自我背后的“我他结构”:自我永远需要他者来印证

成人社会中的镜像 → 询唤:通过召唤建立认同→成为……的人

  • 广告:当今的广告更多的不再是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宣传,更多的是商品的附加值(鲍德里亚)

5. 意识形态具有实践导向

意识形态在实践当中真真正正地发挥作用

  • 努力说服别人:把他者努力纳入自己的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自己意识形态想象完整

6. 意识形态是一种“前理解”

理解之前所建立的一切基础:知识背景、文化结构、意识形态……

  • 老师不能理解学生玩“手办”

  • 男人和女人哪个更优秀:男权女权问题中观念和事实先后问题导致的冲突(人类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的研究)

四、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1. 审美背后的矛盾性 

  审美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审美既是个人的,又是寻求普遍的 → 普遍的审美可以作用在个人身上

  美的背后是一种权力 → 成为意识形态的可能性(最高级的意识形态是作用于审美的)

2. 审美与意识形态具备某种同构性

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 温柔的权利、内化的压抑 ”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 “精致”是消费主义的灌输的结果(詹青云:别让精致透支未来,大声反对透支未来

  • 《夺冠》主动迎合观众呈现出的一种意识形态:在当今社会女排精神是否还有意义?影片力图表现一个个鲜活的个人,不是唯金牌论,而是找到运动的快乐和意义。

  • 《小舍得》中教育价值观的对立:快乐教育vs鸡娃教育

  • 《还珠格格》中宫廷和民间的分裂,民间的巨大生命力和宫廷产生碰撞,人物(小燕子)对于权力的反抗。《步步惊心》中“民间”的消失和人物(若曦)对权力的臣服。《甄嬛传》中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失效,对于情爱无条件的牺牲变少了,所有的关系变成了利益交换关系(商业中的交换价值观)

【拓展】本节涉及书籍:

●  1954 雷蒙 · 阿隆 《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认为人们不再讨论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  1960 贝尼尔 · 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随着斯大林主义的失败,法西斯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论战已经结束,意识形态的概念也就此结束

●  1989 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pL3Jj0M_rnTrObDtv4ZYw 提取码:xd62 

●  1996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的冲突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了世界的主要冲突

●  齐泽克 2007年《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_d0-F9RIaLr5eUlq-T69g 提取码:ptdd 

●   特拉西 1796《意识形态的要素》 :建立“观念学”这门学科

●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社会位置上进行区分,意识形态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

●  曼海姆 1929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体现了整个当代的社会学、政治学相关的哲学观念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著作(建议家中常备)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g94s0bPmzVJgVRQb26WSA 提取码:ytv6 

●  葛兰西 《狱中札记》:反思的核心问题是:在意大利为什么共产主义革命会失败。他提到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因为无产阶级没有掌握文化霸权。 (革命不仅仅要靠暴力和各种手段,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向大众传送一种这个社会就应该如此的一个观念,当社会中的每一个都认为革命应当如此,革命就会成功,否则光有暴力是无用的)

  阿尔都塞 1970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弗洛姆 《逃避自由》:弗洛姆善于将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人的社会行为分析,在这本书里,他深入分析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他指出,自由给现代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也让他们失去了归属感和安全感,感到日益加深的孤独和无力。为了克服这样的孤独感,就产生了臣服于某个权威的冲动,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来重获归属感。本书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正是现代极权主义产生的根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ABazaCj1pyrXjXUhPsqgw 提取码:2yar 

●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意识形态是如何把本来具有革命性的人塑造成为“单向度的人”,使所有人都缺乏了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尔库塞呼吁真正的社会变革,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去争取经济、政治和精神的全面自由。

●  齐泽克 《图绘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相关的流派进行了梳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A6apr8U9n3AQLydupZN3g 提取码:7ody 

●  佩里·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或“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是国家创造了意识形态,而是意识形态创造了国家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SgDPrGc8X94WhRn0BafOg 提取码:203k 

●  特里·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 温柔的权利、内化的压抑 ”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kzkZmDZuFcfprk7IhuR7w 提取码:c4kc 

【杨宁】美学原理笔记5-8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