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型、迷恋型和未解决型依恋

冷漠型依恋
冷漠型依恋的个体,强迫性的自我依赖,防御性地高估自己的价值,所以让他们与他人联结是很困难的。他们在意识中的工作模型是:自我是强壮完整的(所以不需要别人),而他人则是软弱和依赖的;而在潜意识中,他们的工作模型却是:自我是无助和脆弱的,他人是拒绝、控制或者惩罚性的。
让冷漠型依恋的个体发生改变的关键在于让他们允许自己感受内在的体验,允许对方成为他的重要他人,通俗而言,就是打开心房,让别人能够走进去。共情可以帮助冷漠型依恋的个体慢慢地认识到自己曾否认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是悲伤,还是羞愧、愤怒),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被别人感受到也是可以被接纳的。
迷恋型依恋
迷恋型依恋的人表面上看非常地生动活泼(其情绪情感上看),但是他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感受所淹没。他们能够感受情绪,只是难以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应对。
由于早年依恋对象的反应是不稳定的、无法预期的,所以他们习惯将自己的痛苦凸显到让他人无法忽视的程度来互动,同时,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不断地保持对内在情绪感受的敏感性(搜寻拒绝、否认的信号用以放大痛苦)。迷恋型依恋的人常常将“利用不安全感获得与人的亲密”这样的策略运用到生活中,并将之纳入身份认同之中,锚定自己是谁的感觉。
有两种类型的迷恋型依恋,一类是被“无助感”主导,另一则是被愤怒或迫切的需求主导。
在无助的模式中,他们为了避免被抛弃的恐惧,而常常讨好别人。他们其实有能力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感受,但“工作模式”让他们的自我评价总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常常表现出无助、希望被别人拯救。过剩的无助感让他们倾向于将他人理想化为“拯救者”,一旦这个拯救者出现,便证实了他们的无助。无助型的迷恋依恋者,倾向于低估自己的力量和资源,他们表达情绪感受的目的不是在于表达自己,而是在于获得别人的关注与帮助。但在获得帮助之后,他们又害怕发展出自信和独立的感觉,因为他们习惯性的策略是通过表示无助来获得亲密的联结。
如果加上社会化的性别作用(男性化与女性化),就更复杂了一些。女性化倾向于害怕分离渴望亲密,这会使得女性化的迷恋型依恋个体更迫切地追求浪漫或性的联结;男性化倾向于拒绝亲密,这使得男性化的迷恋型依恋个体防御性地表现出对性欲的迫切需要而贬低对依恋的需求。
愤怒型的迷恋依恋,往往是经历过反复的创伤事件,持续地感受到危机而形成的模式。这类性的人内在是混乱而空虚的,无法感受到一个稳定的自我感。他们的内心不仅被内化的他人占据,而且这些他人还是非常恶毒的。他们会将内化的表征投射出去将他人体验为迫害者,或者是通过恶性的自我攻击来迫害自己。
未解决型依恋
未解决的创伤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持续生活在一种紧急状态之中,身体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危机而疲惫不堪,心理上没有空间将躯体状态转换为可以分享、反思或调整的感受。这类个体由于不能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创伤体验,使得他们只能够重新生活在这样的体验中。
来源:《心理治疗中的依恋》(David J. Wallin)巴彤,李斌彬,施以德,杨希洁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