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深海》、《铃芽之旅》有感
这两天看了两部动漫电影《深海》、《铃芽之旅》。都是2d,从观感来说《铃芽》好一点,而《深海》只能说可惜了。
两部电影从剧情上都有些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深海》里面:南河的结局?后妈对女主的态度(父亲对女主的态度很明显,后妈就比较模糊了)?女主父母有没有改变,不改变的话,一个7、8岁的小女孩真的能面对生活吗?
《铃芽》里面:女主为什么突然可以看见“蚯蚓”?大臣是故意还是无意被女主解开封印?故意的话,作为封印能随意走动?无意的话,那这封印应该在常世,女主是怎么碰到的?更别说女主对男主的迷之强烈的感情?女主4岁时的确见过男主,但那远远的一望,在12年后还能化为这强烈的爱情吗?
虽然提出提出这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这两片都不适合讲逻辑。一个是小女孩的一场梦,一个接近是由宿命论发展出来的故事,你怎么讲逻辑?所以以下主要是以个人观影感受来讨论这两部电影。

首先是《铃芽》,正如上文所说,我认为它是由宿命论发展来的一个故事。女主为什么对男主一见钟情(至少前期这在我心中留下悬念,而且男主明显没有对女主一见钟情),因为女主4岁时就见过成年的男主(12年前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也太离谱了吧)。大臣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存在于常世的封印,要确保16岁的女主和4岁女主见上面,只能搞出这场“大龙凤”。大臣为什么一直说铃芽厉害?它从整部电影结束的角度,女主已经完成整个人物成长的曲线,那当然厉害。甚至男主为什么要变成凳子?因为只有变成凳子,这个故事才能进行下去。凳子这个重要道具才能出现在常世。可以说电影靠常世这个设定和最后20分钟的剧情,把整个电影的剧情圆了回来。但看完之后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只有深深的无力感。究其原因,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应该是要被《铃芽》里面的感情(无论是男女主之间的爱情还是女主和亲人之间的亲情,或者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所打动。可是像我这种不易被打动的,前半段就在纠结男主到底帅不帅了(笑,我当时真的有种冲动想问坐在旁边的陌生女性“你觉男主帅吗?”)。电影里面给男主加一个“帅”的设定,感觉就是为了让男女主之间的一见钟情不要太突兀。问题是一个16岁高中生只因为在路上多看了男主一眼,就旷了一个上午的课去废墟找人?好吧,我不懂爱情!!!
我看了导演本人相片,新海诚也不是帅哥啊,怎么对帅哥有这么多优待?男主那个毫无必要的“帅哥”设定,男主基友和小姨那种若有若无的暧昧(小姨设定可是40岁啊,基友只是刚毕业,不是动漫这形式根本暧昧不起来),看到中途瞬间觉得小姨的那个舔狗很可怜。(虽然到影片最后证明我想多了,但一部青春恋爱动漫居然还有舔狗,甚至没有竞争对手,最后还是舔而不得,我只能解释为导演的恶意了)
整部电影最喜欢的设定就是男主变成椅子这个设定。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坐在椅子上是那么暧昧的事情。还有就是女主居然愿意亲吻凳子,只能说是真爱了。还有电影提到100年前的大地震,指的是1923年的大地震。可以说那是改变日本国运的大事件,某种程度来说日本之后的所作所为都是这次地震的连锁反应。还有一个很想吐槽的点,小姨和女主在休息站吵架,女主说“你的爱太沉重了”。我想小姨对她的爱接近是母爱,这都沉重……但是小姐你不顾危险去解救男主就不沉重?你现在去重新封印,拯救世界的责任就不沉重?当时看到这台词,直接笑出声了。
昨天电影频道评价《铃芽》是小情小爱,我倒觉得不是大问题。我认为《铃芽》的主题是走出黑暗,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和自己和解。这主题我是认可的,问题是套在一个宿命论的模板里面就有点坑爹了。电影是要人共情的,铃芽在宿命的影响下能走出来,但没有受到宿命眷顾的人呢?可以说整个故事里面的宿命感越强,对这个主题就削弱的越多。而偏偏整个故事里面的逻辑漏洞不少,但都可以用宿命论来解释(特别是女主,两只猫的行为动机),导致这个故事无法说服我。
虽然说了那么多缺点,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员,所以不懂怎么吹,只懂得挑刺。其实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接下来就是《深海》,以下是个人极其主观的感想,也有很多个人推测,绝对不客观。
正如一开始说的,《深海》一部很可惜的作品。能从作品中看到主创投入的心血,但最后的观感同主创的投入没有成正比。
事先说明我看的是2d版,而且在观看前有一定被剧透。
《深海》的主题也是“走出黑暗,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和自己和解”。这点和《铃芽》有点像,但形式不同。《深海》的故事形式像《穆赫兰道》,当然只是形式像,水平不能比,否则就不会是可惜了。
以下有我大量的猜测:
从我观影之前收到信息,主创是认为“这部电影,剧情是比不上画面的”。也就是主创认为剧情是短板,于是决定不让观众猜到这是女主的一个“梦”,来让最后的反转有冲击力。问题是剧情实在太简单了(前75分钟可以说剧情推进非常缓慢),所以决定要藏信息也不能让观众猜到电影的“谜底”。但是藏信息又让前半部分的剧情问题更加严重。例如水手、大妈都有对应的现实人物(对应的应该是女主的父亲、后母),但是在梦里面女主却跟他们没有太多对手戏。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对手戏多,就会让观众意识到对应的是现实的人物,进而想到这是梦。所以整个剧情只能围着男女主转。又例如电影中途突然加了个“深海之眼”的设定,整部电影117分钟,在60分钟的时候突然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说要出发去“深海之眼”?我当时看到这时,一股挫败感油然而生。剧情基本发生在一艘船上,观众潜意识上会认为电影是一部公路片。而“深海之眼”,这样一个名词,观众一看到就默认是最终要到达的地方。结果你在60分钟,电影过半时突然蹦出来,那我之前看的一个小时看了什么?特别是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可以说是漫无目的,剧情毫无推进。这样一对比,很难不觉得主创耍了观众。正常的手法应该是介绍“海精灵”时,直接提到它最终会去“深海之眼”,而不应该中途突然提出。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一开始介绍“海精灵”的是女主的亲生母亲,是在现实世界。一旦介绍了“深海之眼”,梦里再提及,就有机会让人猜到这是梦。只好前半部分故意不讲,一提出“深海之眼”就马上去,免得观众细想。
从人物来说,《深海》也不能算很成功。《深海》有人物塑造的就男女主,其他人都没有得到塑造机会。对于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来说,人物偏少了。还有一个问题,《深海》应该是以女主作为主视角的,毕竟是女主的一个梦。但是电影的播放过程中时不时变为以男主为主视角来推进,问题是女主的一个梦,怎么会是男主的视角。可以对比下《穆赫兰道》,只要有女一出现,都是以女一作为主视角。
还有就是镜头,不知道为什么国产电影很喜欢用慢镜头。《深海》在男主出场到用痰盂收下海精灵有多段慢动作。但是慢动作没让观众更加看清画面,反而因为剧情(男主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能力,男主为什么能收下海精灵)和镜头的角度等问题,让观众一头雾水。还有“深海号”这艘船,作为整部电影发生的主要场景,“这艘船有几层,每层有什么功能,每层分别有什么人,男主房间作为重要剧情的发生地是在船的的哪里,女主在船上生活具体是在船的哪个位置”。就这些问题重要吗?看完电影后可以说一点都不重要,按照最后那个绘本的设定(绘本没有写“深海号”的具体设定,但我认为电影主创在创作电影时是有设定的),小女孩没法梦到“深海号”的具体情况从逻辑上来说很正常,问题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绝对算不上好,一个多小时都没有正反馈,实在太折磨人了。
还有就是抑郁症,电影对抑郁症的描写非常浅薄,但据我了解导演本人疑似就有抑郁症,这方面描写不到位只能说多方面的原因,不算是主创的问题。
虽然上面说了《深海》那么多问题,在观看过程中感受不好。但从作品本身是能感受到主创对电影本身的那种热爱的,也能感受到主创对电影投入的心血。如果和《铃芽》比较,可能在技巧上还有不足,但投入的感情是真的,也充沛得多。我觉得这是《深海》最可惜的地方。电影本身不能算很优秀的作品,但投入的感情是真诚的,使整个作品变得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