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铁机车(33)-韶山5型电力机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进行,铁路旅客列车超员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当时超员50%是规定,超员100%是常态,超员200%是人情)。

为解决旅客列车超员严重以及运行时速不高的问题,铁道部在七五计划期间制定了实现以北京为中心、1500公里为半径的繁忙干线上,开行编组20节、最高速度140公里/小时、运行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朝发夕至"或"夕发朝至"特快旅客列车计划。而这就需要研制准高速客运机车。 1987年,国家科委、国家计委、铁道部将新型快速客运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研制列入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要求实现机车车辆产品升级换代,牵引动力进入以电力、内燃机车为主的时代,认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使机车车辆产品的水平达到1980年代的国际水平。这就是东风9型内燃机车和本集故事的主角-韶山5型电力机车(东风9型内燃机车详见前文)。

研制
1987年,经过了对新型快速客运电力机车可行性的研究,铁道部向株洲电力机车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下达了研制韶山5型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设计任务书。要求机车在牵引20节客车、编组重量1100吨时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40公里/小时。
早在1985年我国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签订订购8K型电力机车的技术合同时也签订了包括机车车体、转向架、牵引电动机、主变压器、晶闸管、电子控制装置、辅助变流器等机车零部件在内的技术转让合同。同时,韶山5型电力机车在设计时延续了8K型电力机车“单元化”、“屏柜化”的设计思路,其主电路、主变压器、特性控制技术、功率因数补偿、电子控制装置、车体结构、中央电器柜以及通风机等方面均有对8K型电力机车的模仿。
1990年6月,韶山5型电力机车设计方案通过铁道部部级设计审查。
1990年9月和10月,两台韶山5型电力机车在株洲电力机车厂下线并在同年11月13日举行了竣工仪式,时任铁道部部长李森茂为机车剪彩。

韶山5型电力机车功率3200KW(是中国铁路功率最小的干线电力机车),轴式Bo-Bo,最高运行时速140km/h。机车采用了瑞士勃朗宁-包维利公司(BBC)的两套电子控制系统,一套负责机车牵引控制、防空转装置、功率因数补偿装置;另一套负责晶闸管控制。机车的防空转防滑行保护装置仿照了8K、6K型电力机车和ND5型内燃机车的先进技术,当系统检测到机车出现空转或滑行时就自动撒沙、减载,使机车恢复再粘着。
试验
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两台韶山5型电力机车赴北京环形铁道进行初步型式试验。



完成试验后两台机车交付郑州铁路局西安机务段(郑局西段)担当西安至宝鸡间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并进行30万公里运用考核。

然而在测试中发现机车黏着性能不良、轮对空转严重的问题,影响了机车牵引性能的正常发挥,这最终导致韶山5型电力机车最终未能投入批量生产。
昙花一现
1997年,两台机车转配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郑局郑段)担当郑州至漯河、信阳区间管内列车牵引任务。2002年,两台韶山5型电力机车最终退役并封存在郑州机务段。



转机的出现
2004年4月15日,韶山5-0002号机车经郑州机务段修复后转交郑州世纪欢乐园保存。

但目前由于园区被废弃,一些没有树枝的人将机车的玻璃砸碎,车门踹开,现在机车状况不容乐观。

2008年1月6日,郑州铁路局将韶山5-0001号机车修复后赠送给中国铁道博物馆保存。同年,韶山5-0001号机车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结语
作为中国铁路第一代准高速电力机车,韶山5型电力机车最终全部被保存下来已经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了。虽然韶山5型电力机车已经退役,但它为韶山8型电力机车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

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