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百岁杨振宁有何遗憾?父亲至死没原谅放弃国籍,3次出国劝儿回国

2021-10-01 20:05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他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称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曾获诺贝尔奖的赛格瑞这样评价杨振宁。

2021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前往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并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

其实今年9·22是杨振宁九十九周岁的生日,但按照中国人“过久(九)不过时(十)”的传统,习惯在整数寿诞时提前一年庆祝。

当天,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举办了“杨振宁先生思想学术研讨会”,以此来庆祝杨教授百岁寿辰。

一百年,一个世纪。很难想象,一个人活生生见证了世界一百年来的变化,会是什么感受。

寻常人活到100岁尚且会成为当地备受尊重的“人瑞”,更何况是杨振宁——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风格大师。

2003年9月22日,在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及“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杨振宁表示,今后他的学术研究活动将以国内为主。

同年,杨振宁回中国定居,平时往返于香港与北京之间。

从这一年开始,世界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国籍正式变更为中国,也由此拉开了外界长达18年对杨振宁“回国动机”的解读,种种恶意不一而足。

有人说,杨振宁的成就不如钱学森,不如邓稼先,对中国没有尽到一个大学者应尽的贡献。

但事实上,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杨振宁在学术方面主攻的方向是什么,也没有深入认识到杨振宁对21世纪乃至未来的物理学做出过什么贡献。

这导致了时至今日,这个堪称伟大的物理学家,依旧在不断地被误读……

杨振宁6岁时,其父杨武之(我国数学教育家)带他去海滩捡贝壳,他注意到儿子只会选择那些小而精美的贝壳,杨武之从这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杨振宁对美的追求似乎很是执着。

很多年后,杨振宁的确表现出了对“美”的强烈追求,他喜欢一切能够传递美的事物,包括在学术领域。

他曾经用“秋水文章不染尘”来评价狄拉克的文章,更将每一位他尊崇的科学家用简练而精妙的文字总结出他们的风格,杨振宁享受这种徜徉在不同学术风格中的美感。

由于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在杨振宁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已经教他认识了超过3000个汉字,这也让他在幼年时期就拥有了不一般的阅读能力,在同龄人还在识字启蒙的时候,杨振宁已经能阅读相对复杂的书籍了。

12岁那年,杨振宁看了一本名叫《神秘的宇宙》的书,对他而言,这本书像是他推开科学世界的一扇门,看罢回到家后,他竟然对父母高声宣布“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父亲杨武之若有所思地看着兴高采烈的儿子,他没有将杨振宁的话当做玩笑。后来,在杨振宁的一张个人照片后,家人发现了杨武之的一行笔记:振宁似有异禀。

1937年11月,因时局原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南开大学西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依照个人兴趣转到了物理系,开始了对物理学长达一生的漫长求索。

1945年,从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后,杨振宁与一批得到了庚子赔款奖学金的学生一同走出国门,前往海外求学,杨振宁去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

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这七年,杨振宁学会了将复杂的物理学理论简单化,拥有了超强的从琐粹和抽象中提取重点的能力,这让他在博士生涯中能够很明确的认知到自己研究的重点,从而把握关键。

杨振宁曾用一个数学式子“(D+E+F)/3” 来概括自己,他说,其中D代表狄拉克,E代表爱因斯坦,F代表费米,而自己则是这三者的融合,也是三者的创新。

在美国的求学生涯中,杨振宁真正展现了自己的“异禀”。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外行人很难理解这在专业领域意味着什么。

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知道,这个理论的建立,给数学和物理学的某一重要领域做出了史无前例的更新,为研究强子的结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物理学界和数学界的突破。

这一年,杨振宁只有32岁。

更绝的还在后面,35岁那年,杨振宁因为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也许单单这么说还不足以体现出杨振宁的厉害,事实上,有人统计过历史上拿到诺贝尔奖的得主从发表论文到拿奖的平均时间是18年。

而在杨振宁这里,这个时间被缩短到了12个月——他是世界范围内,拿诺贝尔奖最快的学者。

当然,杨振宁的成就远远不止这些,打开他的相关简介,“玻色子多体问题”、“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等等,都是经由他的研究而得出的重要理论。

其实杨振宁对于物理学的贡献根本不需要多做补充,自有科学领域的权威认证可以说明。

然而,在中国的民间,这样一位堪称卓越的大家学者,却长达几十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人们长久以普遍认为,杨振宁对国家的贡献不如邓稼先,不如钱学森。

至少,后两者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中国在国防上的强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关于杨振宁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一事,很多人也觉得无法释怀,包括杨振宁自己也提到过。

在《父亲和我》一文中,杨振宁讲述了父亲杨武之曾经三次劝他回国,尤其是1962年那次,杨武之动情地讲述新中国是如何使中国人站起来的。

从不会做一根针到能够自己造汽车、飞机,而杨振宁的母亲则还对新中国建立初期贫乏的物资颇有怨言,为此,杨武子和妻子甚至在杨振宁面前吵了一架。

杨振宁的父亲还曾写给杨振宁夫妻俩一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也因为杨武之对国家的拳拳热忱,让杨振宁在父亲去世后常常感到内疚,他认为,自己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是父亲到死也没能原谅的一件事,毕竟,让儿子回国,这是杨武之灵魂深处的愿望。

这篇文章也为国人批评杨振宁提供了论据。

然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看来,事实也许并不是这样。

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杨振宁与父亲之间的这件事,在他看来,杨振宁是个极为率真的人,每每有什么想法,总是直抒胸臆,不考虑这么说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

比如杨振宁觉得父亲没有原谅他改国籍,但其实杨武之从未与杨振宁就此事认真谈过,一切都是杨振宁自己的认知。

也许杨武之希望儿子回到祖国发展,但以他的学术水平,不可能不知道杨振宁从事的是基础物理学研究。

这种学术研究更偏向理论,而不是应用科学,立刻回国,并不能给国家发展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当时国内的学术研究条件来看,或许还会阻碍杨振宁的发展。

因此,杨武之每次给儿子讲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告诫儿子饮水思源,不忘记国家恩情,或许只是在提醒他不能够忘本,要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

“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这是每一代仕子内心深处的理想。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选择回到祖国,也许正是因为内心深处牢记着父亲给他的教导。

事实上,杨振宁在没有回到国内的那几十年,也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和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杨振宁,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再到建交,意识到将美国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到国内的时机已经成熟。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

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可以说,当时很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界的人士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七八十年代,杨振宁时刻关心着国内学子的发展,为了让中国进一步培养出优秀人才,他成立了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

此外,还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专门用于支持中国学者去石溪进行学术访问。

钱学森对新中国的贡献可以说是巨大的,但杨振宁为新中国人才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二者不能够横向比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同样伟大。

基于他卓越的学术成就、不菲的国家贡献,很多人以为杨振宁是一个既严肃又板正的老学究。

但事实上,生活中的杨振宁,到晚年依旧保持了一份孩童心性。他的现任妻子翁帆说,杨振宁的心态其实非常年轻,这也是他们为何相差五十五岁却依旧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之一。

此外,杨振宁好友黄昆的弟子、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说,杨振宁还是个相当绅士的人。

在他年轻时,杨振宁常常会请他和妻子吃饭,每次接送他和妻子时,杨振宁都会亲自下车,绕到有女士的那一边,为其开、关车门。

亲身经历这一切的朱邦芬感慨称,杨振宁的骨子里,是一个兼具中国君子作风与国外绅士风格的人。

结语:

少年天赋异禀、青年功成名就、壮年志在家国、晚年回归故里,这看似简单的人生步骤,在实际操作中,不知道有多么困难,尤其是对杨振宁经历过的那个时代。

81岁毅然回国,杨振宁当然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评价,但他无所畏惧,漫长的一生中,他想做的、想追求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到他想回到祖国怀抱时,高山远水、须发皆白也不会成为阻碍。

“杨振宁是世界上活着的科学家中最伟大的一位”,这是不少科学杂志对其的评价,无论是从客观角度还是主观评价,杨振宁当之无愧。

百年如白驹过隙,百年也是漫漫人生,杨振宁的每一步,都有历史作为见证。


作者:黑猫



百岁杨振宁有何遗憾?父亲至死没原谅放弃国籍,3次出国劝儿回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