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创作概述及创作特色
一、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电影导演。1969 年,他应邀为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创建电影系,这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他从此有机会利用系里的设备和条件拍电影,该系后来也成为伊朗电影复兴的基地。导演代表作有:《哪里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等等,剧作代表作有《钥匙》《旅程》《白气球》(贾法·帕纳西导演,1995)。二、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创作概述1.1969 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阿巴斯对伊朗新浪潮做出巨大贡献。1970 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2.1974 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 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
3.1987 年,朴素的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让他得到了西方世界追捧,在瑞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回了大奖。《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是阿巴斯国际声望的开端,也通常被认为是“伊朗儿童电影的发轲之作”。
4.1991 年的《生活在继续》,1994 年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该片与前两部合称为“村庄三部曲”。5.1996 年,阿巴斯拍摄了探寻自杀主题的《樱桃的滋味》, 为其赢得了更大的声誉,在戛纳影展上勇夺金棕榈大奖。
6.1999 年《随风而逝》。其他作品还有:《原样复制》、《如沐爱河》等等。三、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创作特色1.思想上:阿巴斯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波斯哲学家兼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思想,海亚姆的思想可以大致概括为:否定宗教的来世说,肯定现实生活,谴责僧侣的伪善,字里行间充满哲学意味,也有人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悲观厌世的色彩。
2.风格上:人物与环境的交织,真实个性的投射、生活而貌的韵味和即兴的拍摄方式共同构成了阿巴斯将生活带人电影、呈现最人性、最真实故事的电影观。
3.作者论:虚幻中的真实、显现真实而非推翻现状、关注“真相”而非真理以及放下任何形式的感伤主义构成了阿巴斯的电影作者论。
4.情感上:阿巴斯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恐惧、友谊、生命、死亡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他将镜头伸向偏僻的乡村,具有强烈东方色彩的哲学思考赋予影片诗般的意境,堪称当今世界影坛少有的作者电影大师。

参考文献
1.电影基础史论与经典案例导读- 杨伟主编 -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072.伊朗的滋味:聚焦阿巴斯- 本刊编辑部 - 现代艺术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