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待《进击的巨人》的烂尾
对于《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讨论也渐渐接近了尾声。一个显著的共识是这部作品是完完全全地烂尾了,但在烂尾的原因上,各方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人觉得谏山创是右翼分子图穷匕见,有人觉得谏山创纯属画腻了摆烂收尾,再有一部分人觉得谏山创是被某些势力裹挟被迫修改了结局。然而我们不是侦探,对于谏山创这个人的思想倾向不管怎么做分析,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站不住脚的。
那谁42老师曾说:“比起批判谏山创这个人,我想我们更应该批判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恶毒的世界。”
我想这是一个再高明不过的想法了。
不把矛头指向作者个人,而是尝试把视角放到他笔下的作品中,对事不对人,再从他笔下作品中得到那些真实的反应作者内在思想,进而对其展开批判,这才是文艺批判的正途。
而按照教员所说的,文艺作品有其天然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一切文艺作品不管其作者主观上是否有意愿,都在客观上宣传了某种民族的、阶级的思想。而对于《巨人》来说也是如此。
《巨人》是一部由畸形资本主义国家的小资产阶级文人所创造的作品,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宣扬了某些大和民族特有的、小资产阶级固有的腐朽思想,而正是这些腐朽思想使得这个作品所塑造的世界残酷又疯狂,于是各种富有理想的善良的人们统统在这个世界里接二连三地毫无意义地死去,最后以一种十分荒诞的形式迎来了结局。
那么,《巨人》的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这个世界相比现实世界,除了超能力之外,还有哪些明显不同的地方,以至于最后竟然产生了一个如此荒诞的结局?
帝国主义的政治逻辑
军政府式的政治建构毫无疑问是《巨人》中所有不可调和冲突的根源。在谏山创所搭建的这个世界里,虽然生产力已经到了一战的水平,但帕岛与马莱都是事实上的军政府建构,同时《巨人》中的两大主角国家又都是帝国主义国家。这就导致这个世界的政治水平极低,战争就是解决政治矛盾的唯一手段。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在现实世界就是一战,毫无疑问是肮脏而无正义可言的。而谏山创显然在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基于自己匮乏的历史知识与狭隘的政治眼光无意识地构筑了这样一场肮脏的战争,并披上一层民族主义的外皮,而随着故事的推动,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时候,当战争不可避免,于是谏山创开始思考这场战争的意义与其应有的结局。
而一战的意义和一战的结局是什么?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迷失的一代”和“二十年的休战”,是没有意义和没有结局。而谏山创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文人,很明显也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于是既然战争没有意义,大家也都是混蛋,那么就干脆一起毁灭吧。从这个角度看,说谏山创是右翼也未免太抬举他了,这个人不过就是一个碍于自己眼见得不到正确结论,又对自己得出的错误结论产生绝望,最后干脆放弃思考的可悲文人罢了。
对于我们来说,这种人只是单纯的可怜,连可恨都说不上。这个人但凡读过一本共产主义相关的著作,都不会掉进这种可笑的深渊里。一战的意义是什么?一战完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损耗,为全球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黄金期。一战的结局是什么?是苏联的建立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更深层次矛盾的激化,为后面全球共产主义事业的高涨埋下了伏笔。马帕都是混蛋不错,就像英美法德都是混蛋一样,但要因此就觉得全球都是混蛋国家,以至于提倡全人类的共同毁灭,便实在是令人发笑了。
右倾投降主义
《巨人》的整部故事里都充满了右倾投降主义的气息,其浓厚程度在我们看来已经到了某种令人作呕的地步,而正是这种右倾投降主义导致马帕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不可避免地演化到世界大战的地步。145代王是第一个右倾投降主义分子,手握重权却觉醒了对受迫害者的同情,这本身是一件好事,然而他并没有选择使用手中的权力对既存的种族压迫体制进行改革,也没有动员全体国民对种族歧视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而是选择将自己的国民带到岛上筑起一座高墙,放完狠话之后搞起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右倾投降主义份子眼中,斗争是可怕的,因为斗争要付出代价,因此他们在面对矛盾时的第一反应是无原则地规避矛盾。怎么改变种族歧视?把各种族物理隔离开来,老死不相往来不就消灭种族歧视了么?右倾投降主义者最擅长的手段,便是在矛盾尚未激化到战争边缘之时无视矛盾,待到战争爆发了,他便又站出来痛斥挑起战争的那一方。所谓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在矛盾尚未激化到极点的时候不去使用自己的武装改善矛盾,而是放弃武装无视矛盾,最终结果就是四一二事变的下场,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而正是145代王以及其之后的历代墙内王基于右倾投降主义的不作为,才最终导致马莱的入侵,在这一点上,马莱只是推动战争的直接因素,而墙内王的右倾投降主义才是引发战争的根本因素。
而在墙内王之后,吉克基于右倾投降主义竟然向自己的同胞兜售安乐死计划,要在事实上消灭自己的民族、剥夺自己同胞的生育权。艾伦在明知未来的情况下,顺从于所谓的命运搞地鸣,在掌握最高的权力的情况下独断专行,表面上进行左倾冒进主义的战争,实则采取的是右倾投降主义的方针,只不过他投降的目标不是敌人,而是所谓的“既定的未来”,放弃一切尚存可行性的斗争,一头扎进种族灭绝的深渊里。艾伦的地鸣是纯粹的“为了战争而战争”,他没有任何的战略目标,也没有任何的政治纲领,挑起战争的目的就是让未来有这么一场战争,也正因此整个地鸣篇的战争才显得如此儿戏,而结局也显得如此的滑稽。
说白了,在这个右倾投降主义泛滥的世界里,我们想看到一场人与人之间就改善种族矛盾而展开一场“不得不进行的战争”,想看到在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各国劳动者联合起来反对执行种族歧视政策的反动马莱政府的伟大斗争,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一个右翼泛滥的畸形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出来的新世纪的小资产阶级文人写不出这些东西。
小资产阶级的反战思想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巨人》被认为是一部反战的作品。但在结局里,谏山创用“杀死80%的外族”为地鸣定性,直接将这部作评前面所有的反战叙事变成了一个笑话。
笔者在看到结局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是相当愤怒的。这种匪夷所思的处理方式,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疑惑却是慢慢地消退了。
《巨人》这部作品是真正反战的作品吗?或者说,《巨人》所谓的反战,究竟是一种基于什么逻辑的反战呢?再进一步,《巨人》所谓的反战,到底是哪个阶级的,进步的还是反动的反战呢?
只有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我们才能对《巨人》哪个匪夷所思的结局有所理解,也才能对其他一些小资产阶级的反战作品有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巨人》是真的反战吗?当然不是。任何一个尚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觉得“杀死80%”就能消灭战争,所谓“止戈为武”,中国人承认能消灭战争的只有更强大的武力,但孙子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国人对于武力的使用向来是十分谨慎的,中国人发展强大的武力是为了追求不战而胜,将战争扼杀在摇篮里,而不是付诸侵略。从古至今,莫过于是。而《巨人》在战争尚未爆发时一味地妥协退让,在战争即将爆发之时又孤注一掷执意扩大战争,这哪是反战,分明是赤裸裸的促战。
第二个问题,《巨人》以及其他相当一批日本文人搞出来的所谓的“反战作品”,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呢?他们无视战争的正面影响,强调战争的负面影响,并且专门挑一些执行种族灭绝的极端战争,着重表现战争双方广大劳动人民受到的苦难。然后,那些老一辈的日本文人们会着重表现侵略方统治阶级的残暴,以此来表达对日本二战军国主义的反对,这尚且是比较好的部分。而到了年轻一代的日本文人中,他们会着重表现战争双方统治阶级的残暴,然后引出基于虚无主义的“战争无胜者”的谬论,进而混淆战争双方在战争中的不同立场,最后得到一个“所有的战争都不应该出现”的荒唐结论。可事实上战争是有正面意义的,是有正义立场的,如果所有的战争都不应该出现,那么进步势力就不能对反动势力发动战争,和平主义就不能对霸权主义发动战争。于是,正义立场只能等待邪恶立场挑起战争被动迎战,而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去先发制人,这样毫无疑问是掉进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大坑中,只能被四一二事变整的头破血流。
第三个问题,《巨人》这种荒唐的反战,是哪个阶级的反战呢?是无产阶级的吗?不是。因为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的一方,是断不可能产生出这种否定战争正当性的思想,无产阶级需要战争,因为当劳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只有战争才能打破这种剥削。是大资产阶级的吗?不是。因为大资产阶级是剥削的主体,他们很清楚自己财富上沾的鲜血,所以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动摇,他们比任何人清楚战争的重要性,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战争来维持自己的剥削。屋外的奴隶与奴隶主都清楚双方迟早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只有屋内的奴隶才会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战战兢兢。《巨人》以及其他相当一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反战作品,实际讲的都是小资产阶级的反战思想。而小资产的阶级的反战思想,实际上是基于虚无主义的唯心式反战,以否认战争的正当性来否认战争本身。他们反对战争,却不给出战争的替代方案,他们描绘政治冲突,渲染战争的必要性,却又否认战争本身,进而使政治冲突只能寄托于一种唯心主义的“互相理解”来解决。这种小资产阶级的反战毫无疑问是一种反动的反战思想,教员再三强调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只有基于统一战线的强大军事与政治实力才能促使反动势力坐下来与我们进行谈判。对待蒋介石我们是这样,对于杜鲁门我们也是这样,只有保持战争的主动性,用战争反对战争,在战争中求团结,才能真正意义上消灭战争。这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无产阶级的反战思想。
无产阶级从不惧怕战争,因为无产阶级自身就是战争的主体;无产阶级反对战争,因为无产阶级自身就是战争最大的牺牲品;无产阶级热爱战争,因为这是无产阶级反抗剥削的最后手段。
无产阶级以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来反对一切反动的战争,这和小资产阶级那种无病呻吟式的反战是截然不同的。

总结
文艺作品无论其作者在主观上是否有意愿,都一定具备阶级性与民族性。试图寻找一种超越阶级的文艺作品,描述一种超越阶级的“大爱”,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文艺作品的阶级性、政治性只能被弱化,但绝不会被消灭。至于文艺作品的民族性,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鼓吹的“科技无国界”“教育无国界”理论,进几十年来早被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证伪,而“文艺作品无国界”这种提法也早该进入历史的垃圾桶里了。
作为唯物主义的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学习欧美那种对人不对事的政治正确,但这不意味者我们不应该关心说话的人是谁。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要用有限的精力面对各种各样的庞大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根据说话人的身份事先对其作品所阐述的思想有所估计,然后通览一遍全文确认作品的艺术与思想价值,再决定是否投入精力去精读这部作品,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是十分重要的。
在知识匮乏的年代,任何一种言论都值得思考与反驳,但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个人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垃圾信息,很快就会在信息茧房里积累出错误的认知,进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黑名单为什么是好文明?如此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