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标签化的时代,标签所具有的隐形暴力
最近因为一个回形针和我玩的崩坏奖池问题的视频,让一个词引入我的眼帘,那就是“标签化”。在如今,很多人特别是网上的人不会理智的讨论问题,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随便给别人贴一个标签,或者直接随大流的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人有这个标签,就比如崩坏的奖池,仅仅是因为有人大段分析本次奖池不是屎池而是毒池就被人骂成米卫兵,先不说屎池和毒池有什么区别,就单纯的有人连分析都不分析,直接一句米卫兵的标签贴上去,后面的人直接跟随节奏贴标签,我个人认为是完全不合理的。很多语言暴力不是辱骂,而是简单粗暴地把每个独立的人,固执地圈在一个个臆想的标签里或者排斥于某个标签外。标签,其实是我们高效理解世界的工具,分门别类是必要的。在我们开始学说话的时候,面对的是物质的世界,一个个名词动词其实都是标签,让我们可以辨识万事万物,桌子,椅子,亲人……但随着成长过程,越来越多的现象不能再用一个标签以盖之了,尤其是关于社会,人性方面,主观性极强,情况也复杂,如果仍然延续之前钉是钉铆是铆的思维,就难免幼稚和偏执了。此时的标签也只能是一个辅助的手段,每个人对该标签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就算定义相同,对于其特点的描述也不一样,所以大多数情况(除学术讨论外)下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和描述:比如抑郁症,女大学生,××人(此处可自行代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性教育,字母圈,女权主义,韩剧,同性恋,小奶狗,粉丝……列举的多了,就不难发现,这些标签往往是敏感词或者争议很大的话题,根本原因其实是认识方法上或者逻辑上出现了错误,这就造成了以下结果
一、贴标签,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偏见和误解
2017年5月24日,台湾地区宣布TXL合法而成为亚洲第一个TXL合法地。
登时朋友圈像炸开了花,有人喊着喜大普奔同志万岁,但也有人泼冷水讥讽说“搞同志的都是神经病”。
蔡康永早在14年前便宣布出柜,那时许多人压根就不理解同性恋是什么,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而以为自己生病了。
当时人们发现有人跟自己择偶标准不一样,就开始背后戳戳点点,因为他们总是对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用“贴标签”来区别化对待。
蔡康永在谈及TXL群体出柜时表示,自己14年来始终“站在一个孤单的立场”。
他也再次在节目中为TXL群体发声
“我们并不是妖怪,我们可以好好的生活。”
这世上最美丽的意外大概是,我爱上了一个人,只是碰巧与我性别一样。
但是这件事并无对错之分,如果说有错的话,错就在很多人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持有一种极端不礼貌的态度,而这样的态度就来源于给人贴标签的行为。
大家都讨厌别人给我们“贴标签”,但实际上,我们也经常给别人“贴标签”。
比如四川人爱吃辣,上海男人小家子气,东北人脾气暴躁、处女座的人吹毛求疵,这些刻板印象,其实都是“贴标签”,都有以偏概全的成分。
然而更多的时候,贴标签,已经开始发展演变成一种思考成本最低的判断方式。
比如有人因为进入健身行业工作,朋友圈里时不时会发一些健身之后的照片,但有时候评论里总是会有一些不太友好的留言。
“你这么喜欢健身,不会真是个gay吧?”
“天天泡健身房,真是个娘炮!”
“健个身有必要发朋友圈?炫富吗?”
如果你身边的人喜欢用“贴标签”这样的肤浅行为去判读一个人,请你一定要远离他。
因为在他自以为的世界里,世界非黑即白一分为二,一旦发现别人和自己不同,就会给对方贴上“异端”的标签。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里,曾如是说: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个人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别人怎么穿衣,吃饭,过活,那是别人的事。
别人每天西装革履,那只是他对待生活比你精致。
别人每天健身锻炼,那只是他对待身材管理比你自律。
别人每天看书学习,那只是他对待自己比你更高要求。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就是人们常常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同样的,当你急着打算给一个人随意贴上标签的时候,你且扪心自问,你花了多少时间了解过他的世界、探求过他的灵魂、询问过他的意见?
如果都没有,那请你闭嘴。
随意给他人贴标签,恰巧最能暴露一个人最直观的思想与修养。
(一)标签污名化
——根据部分否定整体 或者 根据你的标签贬低你和这个标签无关的特征
这里所说的部分就是所谓的“老鼠屎”,很多时候,是不属于这个特征的人在其中鱼目混珠,利用所谓的标签博关注、博同情,
所以抑郁症被扣上矫情、懒的帽子,这个原因“功不可没”。当真正的抑郁症患者,面对自己无法克服的障碍时,被恶语相向:“这么矫情干嘛,你想的太多了,有这些时间就不能努力吗,不能出去活动活动吗?谁不痛苦?就你忍不了吗?”;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维基定义: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追求性别平权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被田园式女权、女权癌挤得无处立足,一同背上了骂名,
甚至被人们认为伪女权、极端女权、田园女权等词汇是女权人士洗白自己的挡箭牌
还有一种情况,确实是这个符合这个标签的个体做出的一些行为,但是有些逻辑就很荒谬可笑了,最常见的是因果关系都搞不清,
比如地域歧视,我觉得你可以根据你个人的经验对某地的印象不好,这是你的思想自由,旁人无权干涉,
但是用“你是××人,你一定具有某项不好的特质”或者“某个××人贼讨厌,那说明××这个地方很差劲”这个逻辑去评价和判断,就是一种暴力了。
想用某个标签去批判时,最起码要先搞明白,你要批判的那个点是由于这个标签本身导致的吗?某些人个人的人品问题居然需要整个地方来背锅?
(二)排斥性
——标签的界定越来越尖刻
还是拿抑郁症来说吧,还有另一些常见的话:“你看上去很正常啊,别装抑郁症!你有诊断证明书吗?是你自己在瞎想!你的经历也不怎么痛苦呀,所以你怎么可能得抑郁症呢?……”
其实这是一种过敏现象,当一个小众的标签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时,当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开始利用这个标签博眼球时,公众对这个标签的判定就会过于敏感和尖刻,自觉不自觉地就充当了守门人的角色,审查每个想进入这个话题或者标签的人,
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守门人其实并不清楚这个标签真正的涵义,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感性的判断,而且只要你不符合他臆想的特征,就认为你是在无病呻吟,赚取别人的同情心。这个现象就把很多本要来个标签下寻找认同感、归属感的人拒之门外。
这就形成了画圈圈式的诅咒:标签内的人很无奈,不是他们造成的问题 却被指责和怀疑;被排斥在标签外的人得不到理解和归属 。
说这么多,其实不是想否定“标签”,而是想否定一些人应用“标签”的错误方式。标签认识已经有偏差了,还想用臆想的标签去审核评价别人,更是错上加错,极大的荒谬和暴力 很多语言暴力不是辱骂,而是简单粗暴地把每个独立的人,站在制高点上,固执地圈在一个个臆想的标签里,或者排斥于某个标签外。还自以为义正辞严:“在我眼里,你就是(或不是)×××,所以你一定具有某个讨厌的特质,所以你其他方面也很值得怀疑!”可以说是非常荒谬粗暴了!
但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可解的,我认为现在有好转的趋向,因为我们仍处于一个标签不断细化的过程,比如关于恋爱这个话题,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抑郁,也有了抑郁症和仅有抑郁情绪等的划分(虽然这不是学术上的划分)而且越来越多的标签得到了理解,这可以让更多人找到共鸣和归属感,也可以少了很多无意义的戾气和争论。
只算转载,不标原创。转自止乎,我自己弄一下顺序。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