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捕》到社会背景和“吹替版”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

有人说,当年中国人看《追捕》看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扇能够看到外面世界的窗。
1976年由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主演的《追捕》在日本上映两年多后,也于1978年在中国大陆公映。
关于电影《追捕》的内容和主旨详细情况在这里:
跨过愤怒的河,寻找金色的梦——三十年前的追捕《追捕》和三十年后的《金色梦乡》

同样是公映,但这部电影当年在中日两国之间的反响却差异巨大。在日本,这不过是1976年赶着某一个档期上映的普通电影而已。很多人会觉得明明逃避警方追捕这种剧情,却硬是要整出一段爱情线,剧情设定狗血,也有人质疑杜丘“怎么什么都会”,20分钟就能上手开飞机,存在极为严重的逻辑链条断裂。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在日本根本是遇冷的状态,最终不佳的票房表现也仅仅只够这部电影回本而已。
然而,当北京举办“首届日本电影周活动”,中央电视台在1978年期间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播映《追捕》以后,引起了中国铺天盖地的轰动和浪潮。《追捕》在中国已经不止是一部电影。崔永元《电影传奇》一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杜丘式的风衣被抢购一空;很多人在不刮风的时候竖起衣领;戴上不舍得撕去商标的蛤蟆镜;到处是“真由美”理发店;商店里有“真由美”化妆品和帽子;大家用横路敬二来骂人“精神病”;背诵大段的台词;甚至充满炫耀地向朋友们讲述《追捕》同人创作续集的内容。1979年《追捕》女主角中野良子第一次来到中国,自己也被受欢迎的程度惊呆了。她回忆说,喜欢我的粉丝们聚集在饭店的门前,喊着真由美的名字;粉丝的呼声不停地在耳边回响,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精神失常。“追捕”的风潮席卷了中国。据推测,当时起码4亿中国人不止一次地观看了这部影片。据日本人在1999年的一个调查,80%的中国人看了这部电影,日本人吃惊地说,这是日本电影史上看日本电影人数最多的一次。
而归根结底,《追捕》当年在中国能够大火的原因,无非也就3个字:憋坏了。
杜丘冬人第一次作为拿着枪的正面日本人形象登上大荧幕,人们第一次看到影片里演出悬疑侦破的场景,对于长期只能观看样板戏的当时的人民群众来说,这无疑是一部颠覆性、革命性的影片。影片中杜丘一边逃亡一边努力为自己争取扳倒日本司法机关的错误立场,为自己平反的情节,也正好契合了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渴望平冤昭雪,建立更为公正,更为人道的法治社会的愿望。而荧幕里日本东京高度发达的汽车、高楼、建筑内部装潢,人们新潮的衣装,无一不是极为吸引当时物质精神都极其匮乏的中国民众的因素。有人说,当年中国人看《追捕》看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扇能够看到外面世界的窗。
在2017年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专门重拍本片,表示自己一直很崇拜饰演男主的演员高仓健,高仓老师也一直想找到合适的剧本与他合作拍戏,然而,直到2014年他过世,也一直未能了愿,故于2017年专门重拍本片来致敬前作。2017年版本的《追捕》我也未曾看过,所以也不便多说,因为是中国导演策划与进行的拍摄,情节也为了适应中国受众而进行了大量本土化,将“杜丘”改为“旅日华人、国际律师”,真由美则成为“本想找杜丘报未婚夫被害死的仇,却意外爱上杜丘”的悲伤哀怨形象,让人变得像机器一样听话的“神经阻断药”变成了让人自相残杀的“新药”。总体来讲随着时代改变、拍摄剧组的改变,剧情也出现了大量调整,很多人认为剧情深度有所下降,当然具体翻拍给人感受如何,还是得看了才能获得独特的观感。

值得一提的是,《追捕》的火热也得益于其中文吹替版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剪辑与配音,原版151分钟的电影略显拖沓,而剪辑后90分钟的电影却较为紧凑,恰到好处。其次是中文配音可以说是浑然天成,在台词翻译上充分地进行了适应中文语境的翻译,在一些“呼喊性”的台词上,直接采用汉语中最为典型的呼语,同时丰富感情的注入也更加自然饱满,很多地方即使是表达强烈情感的情节,喊出来的台词也仍然不会让人觉得夸张或者出戏。在杜丘在中配版是毕克所配音,而毕克精彩绝伦的配音完美地演绎了高仓健的风采,他本人也与高仓健会面并成为朋友,成为此后专门给高仓健配音的演员。

吹替版,原来专指外国电影引入日本并采用日本本土配音的版本,这里引申使用。当然了,从小到大,我们所有人看过的中配吹替版影视剧和番剧也不少,其中语言到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尤其会对一个人的观看效果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拿“吹替”一词出现的日本影视剧来说,日文台词因为比中文更长,因此近几年来国产动漫兴起,并向日本输出的时候,日文吹替版的中国动漫如《天官赐福》《时光代理人》等,在台词中翻日的时候容易出现为了在相同时间内说完一句台词台被迫加快语速,导致语速过快等问题。同时,文化差异感情共鸣不足,因而配音时感情注入不足的问题,导致在有些剧集上尽管请了豪华的声优阵容来进行配音,在有些台词上也会显得很平板。

当然,同样的问题在日翻中的时候也有,如《名侦探柯南》因为中文台词太少,在更长时间内说完一句本来不需要那么长时间说完的台词,容易出现语速过慢的情况,一旦慢下来声优为了凑时间可能会夸张注入情感,反而让场面有些僵硬。
因此,吹替版配音要配好,不仅仅要看声优本身的配音功底,对于异国文化产生的共鸣及本土化转化程度,以及台词翻译后的编排,也都是要考验的功底。近年来也有很多番剧在吹替时意识到这一问题,作出改进之后表现一很棒。如《堀与宫村》“凡尔赛”等极为中式和接地气的表达启用就很不错,不仅利用本土化翻译填补台词时间空缺,同时让情感传递也更加顺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进行,影视作品引进变得更加方便和频繁,由此也带动了吹替版的配音和台词翻译水平的提高。“吹替版”不再是那种只会带有尴尬“翻译腔”的影视剧版本,而成为了成功本土化并不断带给观众惊喜的佳作。我也期待着这样的惊喜能够在以后追番追剧的过程中更多的与我不期而遇。
HitsuJi.
后记:吹替版一次并不是很新的词汇,不过我对其的了解时间确实不长,而是在近两年吹替版本的影视作品带给我很多惊喜以后,我开始逐渐了解。读到这里的uu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自己关于吹替版的感受或者印象深刻的吹替影视作品哦(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