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道路、实现形式(一)中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与歧途...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道路、实现形式 ——关于中国建立10个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方案(修改版) (文字稿上)
马格宁思 · 2022-08-09 · 乌有之乡
以建立“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为火车头,实现农业及引领全社会现代化的建议方案。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道路、实现形式
——关于中国建立10个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方案(修改版)
马格宁思
2021年10月10日(首发版)
2022年07月23日(修改版)
摘要:中国农业的问题,事关国家命运之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国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四个现代化目标,除了农业现代化之外,均已经实现了。因此,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它的实现,不仅仅在于它本身,而且是为中国全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引领、奠基的作用。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与歧途;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供选择的农业模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五大标志性指标;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国家主导举全国之力自上而下实施战略思想;中国农业现代化实施的方法和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以建立“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为火车头,实现农业及引领全社会现代化的建议方案。
关键字: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制度、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与歧途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了,农业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农业模式是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的、小农经济模式;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在这条路上走了二千多年。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农业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迄今为,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中国农业的第一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冬季开始,在我国大陆上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收了仅占农村人口20%的地主与富农所占有的80%的土地,分配给了占农村人口80%的无地或少地的贫下中农。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胜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一些生产资料。土地改革的胜利,结束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终结了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依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为新中国立国树威的第一仗,即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实行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它与千百年来农民买房置地“私欲”相吻合,短短几年广大农村中,由于自然灾害、缺少劳动力、经营不善、生老病死等种种原因,出现了有的农民买房买地,有的农民卖房卖地,再次陷入贫困的情况,这些与共产党人让农民人人有地种的初衷相违背的,也绝不会允许新的地主阶级产生。还有重要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所以,改变土地私有制,改变分田单干的生产方式,将成为下一次农业革命的重点。
第一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农业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农业模式个体农业,即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的、自然经济的、个体经营形式;农业组织形式是无组织的。
(二)中国农业的第二发展阶段
中国农业走上了新的一个岔路口。终结了二千多年来的个体自耕农模式,将几亿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
1、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1949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对个体农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将农民土地私有制改变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的过程。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分为三步进行,因而土地也是逐步由农民私有制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的。
(1)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年-1953年):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劳动互助。在这个阶段,虽然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仍然是私有的,所有制还没有改变,但农民劳动者不仅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劳动,还要到互助组内其他农民劳动者的土地上劳动,农业劳动开始具有了某些直接的社会性。
(2)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1955年):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的条件下,实行土地人股,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合作社给予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定的报酬。在这种合作社中,土地所有权虽然仍旧归农民个人,但其使用权却归合作社,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965年):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从1956年至此,全国农村的耕地已基本上由农民的私有制变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
2、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1982年,全国农村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社所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将土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变更为人民公社所有制,后又变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建设过程。1957年至1982年,即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农业也曾经是一只很大的船,中国数亿农民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组织——人民公社。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中国人民的创举,她终结了中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农民第一次有组织的集体生产,二千多年来中国的第一大农业组织。由此,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大水利建设,乡镇企业,农业科技,农村商业,民兵组织与国防等大量设施建设较新中国成立前期有了质的飞跃与改变,人民得以温饱并不断走向富裕。然而,正如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人民公社同样不可避免的、绕不开、躲不过的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共产风、吃大锅饭、冒进浮夸、穷过度、平调风”等等,这些错误后来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纠正。新中国是在积贫极弱的基础上成立的,中国不可能通过侵略去掠夺他国的财富,只能通过自己的原始积累。因此,人民公社成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基本保障,全国156项大型建设,自力更生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壮举,建立了完整的基本工业体系的建立。这些全都是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工农业剪刀差,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实现的,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结果。国家欠农民的,工业应该反哺农业;社会欠农民的,全社会应该回馈农业。然而, 在建立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时,党内也存在着反对声。典型代表:就是“中央农村工作部”,著名人物是部长邓子恢、秘书长杜润生。支持包产到户,被毛泽东主席批评“小脚女人”。毛泽东主席力挽狂澜,不惜撤销中央的一个正部级部门,撤销邓子恢、杜润生的职务,冲破阻力,来加速农业合作社的建设,以及后来人民公社的成立。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计划生产方式,扼杀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把农村劳动力禁锢在土地上,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千百万自由劳动力,就是后来的农民工。因此,又一次的农业革命便到来了。
第二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农业制度是土地公有制(以公社为单位所有制);农业模式是集体农业模式,即集体经济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是集体生产、共同劳动、按劳分配;农业组织形式是以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三级核算为单位的,集生产、生活、管理、治理、社会、党政等为一体的组织形式。
(三)中国农业的第三发展阶段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分田到户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模式”,拉开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的序幕。此后,全国的人民公社纷纷撤销,将田地分给了一家一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底,全国的人民公社基本撤销完毕。于是乎,中国农业又一次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从集体经济,又重新走回了个体经济时代。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此次农业革命,虽然将土地再一次分配给了一家一户,但是土地的所有权没有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制,农民所得到的、获得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第三发展阶段,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人民公社的解散,将农民从原有的组织中脱离出来,成为了自由的、自主的劳动者,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的、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创造了人口劳动力红利,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为中国经济的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此期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了联合国公布的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但是,唯独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是中国最大的短板。
与此同时,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甚是堪忧,问题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尖锐。简言之,概括起来,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即粮食安全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第一二三产业转移融合问题、农业后继无人问题、农业环境问题、空心村问题、土地撂荒问题、村匪村霸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厕所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医疗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合村并居问题、农村凋敝日益严重等等。
第三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销了人民公社。将农业集体经济生产方式,改变为个体经济生产方式。农业制度是土地公有制(村集体所有制),给与农民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农业模式个体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的、个体经营形式;农业组织形式除绝大多数个体单干的农户外,还有各种合作社、种粮大户、私营农业企业,以及少数坚持集体经济模范村等组织形式。
二、中国农业当前发展方向目标道路选择迷茫彷徨徘徊与反思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经过了70多年的发展,又再次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从土地改革阶段,到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阶段,再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业始终处于在个体农业模式、个体农业生产方式,与集体农业模式、集体生产方式之间,徘徊着、彷徨着、摇摆着。特别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道路、实现形式,依然没有明确、确定、达成共识。当今的中国农业,依然迷茫着、彷徨着、徘徊着。中国农业走过了一个循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又处在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那么中国农业怎么办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反思。
(一)关于中国农业“两个红手印”的反思
在中国农民传统理念和伦理习俗中,凡是需要承担责任,并将此以书面的形式表示的时候,俗称签字画押时,农民都会庄重的摁下自己的红手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曾经因为摁下了两种红手印,一种举世瞩目,另一种鲜为人知。
1、为分田分地摁红手印
现在,广为宣传的、人所皆知的,中国农民的红手印。即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分田到户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模式”,拉开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的序幕。此后,全国的人民公社纷纷撤销,将田地分给了一家一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在的小岗村又如何呢?2014年01月06日,《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了题为《小岗村现状:一夜跨过温饱线 30年未过富裕坎》调研文章。这是外界对小岗的印象,也是小岗村大包干后真实写照。空心化和土地撂荒的问题。小岗村全部的1.45万亩土地中,已经有1万多亩流转出去了,约占70%以上的耕地都已经流转。也就是说小岗人离开的土地。富裕这道坎,小港人依然没有迈过去。当把土地都流转给他人的时候,小岗农民只有外出打工一条路了。
2、为集体经济摁红手印
同样是现在,鲜为人知的,不做宣传的,中国农民的另类红手印。即1982年11月30日,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人民公社,举行了全社社员公决。全社3055户社员,也摁下了红手印,全体社员一致认为,坚持集体经济,不分田到户。图中展示的是第一生产队274户社员摁下红手印。 将周家庄人民公社,成建制的保留了下来。 在1984年更名为周家庄乡。现辖6个自然村,划分为10个生产队,面积16.2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1035亩,人口17765人。全乡实行集体经营、统一核算、专业承包、分工分业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全国惟一实行乡级核算管理体制的乡镇。
因此,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是目前我国唯一成建制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
特别值得研究和分析的是:周家庄人民公社(乡),虽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然而在市场经济基础设施,在保留集体经济的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前提下,那里的许多社员仍然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是周家庄的主要劳动形态。他依然生机盎然,集体经济依然红火。
早在2013年,周家庄乡人均纯收入14104元,现在高达18000元/人均,高于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高出近6000元。多年来,该乡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农业上建成了4000亩红地球葡萄、3000亩鸭梨出口、1000亩高档苗木和10000亩优质小麦繁育四个专业生产基地。 投资1200万元,筹建了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奶牛场饲养着1100多头奶牛,是石家庄地区最大的奶牛场 。第九生产队经营着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园,自2007年至今,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4000万元。
工业上建起了阀门厂、彩色胶印厂、建筑公司、纸箱厂等集体企业10多家。其中阀门厂成为长江以北大型阀门生产企业之一。城镇化建设方面,对全乡6个自然村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建起了二层住宅楼房。建设了农民文化宫、农民影剧院、图书阅览室、岗前综合培训中心和农民乐园,对全乡所有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同时,该乡借助独特体制和现有旅游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打造周家庄品牌,开发建设了周家庄乡特色旅游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广大群众办了养老津贴、实行了退休制、用电补助、集体负担新农合筹资款等11项福利事业。全乡形成了"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环境文明"的良好局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农民的两种红手印:为分田分地摁红手印、为集体经济摁红手印,展示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孰是孰非、一目了然,这难道不值得中国农业认真反思吗?
(二)关于中国农业“集体经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反思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与朱德同志带领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的残部,在井冈山会师,朱毛红军诞生了。然而,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一些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感到悲观和失望。于是,毛泽东同志自信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他认为中国革命也会像星星之火一样遍地燎原。当今,在成千上万的人民公社被撤销以后,依然有坚持集体经济道路的村庄存在。例如、南街村、华西村、周家庄乡、白沙村、留民营村、韩村河村、塘约村等。他们没有像小岗村那样,分田分地、包产到户,而是坚定不移地走集体经济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以南街村为例:2020年8月,河南省委组织部决定运用南街村基层干部学院的教育培训平台,继续对全省6个地市的530名农村党组织书记,分批进行培训。8月31日,“全省农村党组织书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在南街村基层干部学院开班。位于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的南街村,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以党支部为核心,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各类食品加工企业,1991年就摘取了河南省首个“亿元村”称号。目前全村共有26家企业,食品、饮料、酒类、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等产业,全部实现良性经营循环,基本没有贷款,借势发展的红色旅游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安排社会就业7000多人,年产值20多亿元。全村居民住上了设施齐全的新楼房,生活必须品免费发放,医疗费、子女教育学费全部报销,全村领导与职工同工同酬,作为南街村一把手的党委书记王宏斌更是坚持每个月只拿250元的工资,至今住着全村最旧的房子。南街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幸福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第一雷锋村”“国家级生态村”和国家4A级景区。南街村书记王宏斌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功勋村官”称号,连续当选为党的十四大至十九大代表。
关于中国农业“集体经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事实,难道不值得中国农业认真反思吗?
(三)关于小岗村重回“集体经济”的反思
众所周知,现在广为宣传的、人所皆知的,中国农民的“红手印”。即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杀头”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分田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实行了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的、包产到户的、私有单干的“小岗模式”。此后,全国的人民公社纷纷撤销,将田地分给了各家各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以后多年来,人们对小岗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的、包产到户的、私有单干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然而,不知从何时启,或许是从沈浩书记来小岗村开始,小岗村又悄然地重新走回到了集体经济的道路上。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具体事实如下:
新华社报道1:新华社合肥2021年2月3日电(记者姜刚、胡锐、白斌),题为《三连增!小岗村四次分红“述说”小康生活》报道,同时配发了视频。3日上午,在小岗村“2020年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暨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上,“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迎来第四年分红。小岗村集体经济来源越来越广,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此同时,人均分红金额也从350元、520元、580元增加到600元。
新华社报道2:新华社2021年2月3日,配发视频《小岗的颜色 小康的味道》报道: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2020年,小岗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160万元。每人发了600元红包。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丰美,越来越幸福。
看到新华社报道以后,不尽有几点疑问?
一是、为什么以分田分地、包产到户、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典型代表的小岗村,却在大力发展集体合作经济呢?
二是、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里,让那些当年摁“红手印”的冒死分田分地的带头人,去领集体经济的红包,他们本人及全国人民是何种感慨?
三是、检验事物的标准,难道是双重标准吗?为什么在宣传分田分地、包产到户时,树立小岗村为榜样;在宣传农业集体经济更具有优越性时,还要树立小岗村为典型?
四是、新华社的宣传导向,是否告诉人们,“小岗模式”已经不在适应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必须重新走回集体经济道路。
五是、如果分田分地、包产到户的带头人——小岗村,尚且能够重新走回集体经济道路,那么全国广大农村也应该如此。
然而,从新华社热情洋溢的报道中,人们能够了解到、感受到:小岗村,在经历了40多年的分田分地、包产到户、私有单干后,又重新走回到集体经济道路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今,在全党全国人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进程中,事实胜于雄辩,倘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尚且能够又重新走回集体经济道路,那么全国千千万万个农村,也必将能够再一次以小岗村为榜样,重新走回集体经济的康庄大道!
为此,本文作者,连续写了以下数篇文章:
一是、《小岗村,可喜可贺40多年又重走集体经济道路》马格宁思2021-05-16
二是、《小岗村,给疑惑的全国人民一个解释好吗?》马格宁思2021-03-06
三是、《小岗村,让人民公社社员说句话行吗?》马格宁思2021-02-24
四是、《小岗村,该到了向全国人民道歉的时候了》马格宁思2021-02-10
关于小岗村重回“集体经济”的反思,如果分田分地、包产到户的带头人——小岗村,尚且能够重新走回集体经济道路,那么全国广大农村也应该如此啦。
(四)关于中国农业“两个凡是”、“两个飞跃”的反思
1、中国农业的“两个凡是”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甚是堪忧,问题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尖锐。针对“三农”问题,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衡量,惊奇地发现:农业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间,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性的因果关系:那就是,中国农业的“两个凡是”问题:
第一个凡是:凡是实行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分地的、没有集体农业组织的,采用“小岗模式”的,必然产生和导致“三农”问题。
第二个凡是:凡是不实行一家一户的、不是包产到户的、不是分田分地的、坚持集体农业组织的,采用“集体模式”的,必然不会产生和导致“三农”问题。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第1.5农业模式、第2.0农业模式的存在。应该说,他们本身就根本不存在“三农”问题;或者可以坚定地说,他们能够一揽子解决当前“三农”存在的一切问题。
2、中国农业的 “两个飞跃”
中国70多年的农业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农业必须从低水平集体化向高水平集体化、从低水平规模化向高水平规模化、从低水平集约化向高水平集约化发展。1980年5月31日,针对有人担心实行包产到户会影响集体经济,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着重谈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992年7月,邓小平在审阅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稿时再次谈到“两个飞跃”。邓小平指出:“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关于中国农业的“两个飞跃”,或许人们曾经普遍认为,邓小平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和决策者。但是,鲜为人知的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其核心实质是“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由此可见,关于中国农业“两个凡是”、“两个飞跃”,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吗?
(五)关于农业“组织形式”的反思
时至今日,中国农业的格局、自然村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依然伴随着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直走到了现在,当今除了劳动生产工具等的改变外,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依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家庭似一个个独木小舟,漂泊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无组织能够依靠,所以也无需遵守组织纪律。然而,中国农民的独木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遇到的往来穿梭的、劈波斩浪的,无不都是巨轮大舟,是各行各业的“航母舰队”,就是一个个强大的“组织”。举例如下:
政党军事组织:中国共产党9671.2万党员、另外八个民主党派。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备部队。
国家金融组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人保公司、中国银河证券公司等。
科教文卫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北京医院、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301总医院等。
电信电力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家电网公司、5大“发电集团”(大唐、中电投、国电、华电、华能)等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网。
公路铁路组织:国家级公路(G级)、省级公路(S级)、县级公路(X级)等,组成高速、快速、普通公路交织的全国公路运行管理网。中国铁路总公司,八横八纵的中国高铁、中国动车,以及普通轨道列车组成等全国铁路网。
航空航运组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等。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招商局海运集团等。
钢铁石化组织:鞍钢集团、宝武钢集团、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油集团等。
军工企业组织:大连船厂、江南船厂、黄埔船厂、武汉船厂、葫芦岛船厂、沈飞集团、成飞集团、西飞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
企业公司组织:阿里巴巴公司、腾讯公司、京东商城公司、百度公司、三一重工、华为公司、360公司、联想集团、娃哈哈集团、福耀玻璃、新希望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小米公司、国美电器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比亚迪汽车、格力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大连万达集团、万科集团公司、恒大集团、北京全聚德集团、北京稻香村集团、顺丰快递公司、万向集团公司、苏宁集团、雅戈尔集团、红豆集团、新疆广汇集团……
以上事实胜于雄辩,从以上各类组织的数据表明,组织是决定一切的,组织无不追求做大做强的,一个个强大的组织构成了强大国家的物质基础。恰恰是每一个组织的不断追求做大做强的努力奋进,汇聚成了中国的巨大成就和辉煌。组织就是力量、组织就是财富、组织就是源泉、组织就是根基。这些组织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以非公有制为补充的组织体系。
中国农民一家一户的、一个个独木小舟,面对以上巨轮驶过的排浪、面对无风三尺浪的大海、面对疾风暴雨的惊涛骇浪,这一个个独木小舟岂有不倾覆之理?为什么不能将中国农民的一个个独木小舟铆榫起来打造成航母巨舰呢?为什么不把中国农民组织起来?为什么中国农业没有强大的农业组织?为什么中国的农民就该受穷呢?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没有组织起来!
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巨大的农业组织。这个组织叫什么名字呢?这个组织叫做人民公社。它是毛泽东主席非凡组织领导力巅峰体现,且亲手创立了人民公社。1957年至1982年,即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农业也曾经是一只很大的船,中国数亿农民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组织——人民公社。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中国人民的创举,中国农民第一次有组织的集体生产,二千多年来中国的第一大农业组织。
本文作者,之所以连篇累牍大谈组织,并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一个个组织,是因为组织、组织、组织,对于一盘散沙的、无能为力的个体农户而言,是命运攸关的。中国农业必须走组织起来的道路,既要建设广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应该抓大放小,重点建立国有的、超大型的、集约化的、国有大农场模式的农业集团,即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
事实胜于雄辩,为什么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的根本的任务是建立组织?这就是关于农业“组织形式”的反思。
(六)关于中国农业“私有化”、“小农化”、“市场化”、“碎片化”、“封建化”的反思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行不通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呢?
1、绝可不能将土地私有化或变相私有化。中国农村的最低层次的土地公有制——村集体所有制(最低级的、最小范围的土地公有制),推行演变为无限逼近土地私有制的土地承包制。倘若土地承包期从15年、延期30年后、再延期30年(2027年开始),用一种无限极限逼近的隐形私有化的方式,通过土地确权、土地办证,永久碎片化、永久分散化。那么,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等,将遭受极大地阻力和破坏。难道,要将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隐性的、渐进性的、变相的私有化和资本化吗?
2、绝不可能小农化。分田分地、私有单干的小农经济的农业模式和生产方式,作为当今现代中国农业的榜样是行不通的。即使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他们只是“大一号自耕农”,依然摆脱不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因为面对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无能为力,必将被淘汰。绝不可能通过让农民自发地组织什么“农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六十多年前,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的力量,倘若不发展成昔日的人民公社的规模,依然不足以乘载农业现代化的重任。
3、绝不能完全市场化。绝不可能完全交给市场,由私有资本投资农业,他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不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为赚钱而来的,为盈利而来的,投资农业仅仅将其作为赚钱的工具和平台而已。把农业农民前途和未来,完全交给市场、交给资本、交给资本家吗?市场的失灵、市场的喋血,是个体农民无力抗拒的,不能承受的。以资本为引领的,纯市场经济的、自由的、自发的、放任自流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试图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土地确权、土地颁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作为灵丹妙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行不通的。土地流转,它的目的是来赚农民的钱,如果土地流转后的收益不赚钱,就会产生土地的再次撂荒,老板跑路事件时有发生等。土地托管,是在原本就盈利能力羸弱的农民身上刮油,将农民的命运交给市场,此路行不通的。
4、绝不能碎片化。绝不可能仅仅通过村村修路、修桥、修厕所来实现农业现代化,面对空心化和衰败的农村,唯有合村并镇、合镇并县,因为城镇化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绝不可能通过发展农村特色小镇观光农业等来现实农业现代化,因为它是观光旅游业,走的不是农业现代化道路。例如、国家对个体农户发放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种子化肥农药等补贴政策等等,虽然很有必要,但是这是“碎片化”的政策,是避免个体农户返贫措施。不是中国农业整体化、全面化、系统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
5、绝不能封建化。绝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以百多年前农业农村陈腐思想和观念,妄图用“乡绅乡贤”来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例如、乡贤各有专长,要根据其主要特长发挥专业作用。如“富乡贤”可以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推动产业兴旺、百姓富裕;“文乡贤”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弘扬崇文兴学的优秀传统,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德乡贤”可以发挥价值引领的风向标作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所谓的“三农”专家们,试图建立小农经济的乡村社会,坚定捍卫小农经济模式。试问“乡绅乡贤”建设的小农经济,能够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吗?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可选择的农业模式
中国的农业,如果按照农业制度、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组织形式来划分,可分为四种农业模式:即中国第1.0农业模式、中国第1.5农业模式、中国第2.0农业模式、中国第2.5农业模式。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中国第1.0农业模式:以“小岗村”为典型代表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农业模式”。基本特征: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分地的、自耕农的、小农经济模式。私人所有制(除土地以外)、个体经济、私人化小生产、无规模经营、小设施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手工化、农业组织个体化。
2、中国第1.5农业模式:以“周家庄乡南街村”为典型代表的,实行“集体所有制”的“集体经济农业模式”。基本特征: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集体化生产、规模经营、设施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组织集体化。
3、中国第2.0农业模式: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北大荒农垦集团”为典型代表的,实行“国家所有制”的“国有经济农业模式”。基本特征:国家所有制、国有经济、社会化集约化大生产、大规模经营、大设施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工业化、农业组织集团化。
4、中国第2.5农业模式:以跨越多个省级地域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群”为对象,实行“全国性全民所有制”的“中央国家经济农业模式”的统一管理。基本特征:由中央国务院牵头成立“国家级”农业集团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由各个“省自治区级”农业集团公司组成的全国性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供选择的农业模式:第1.5农业模式、第2.0农业模式、第2.5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