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存在与虚无》:爱欲交换

2022-11-25 22:24 作者:Prosthetic-C  | 我要投稿

预备相关: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870731 存在与虚无的本体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G411W7PJ 拉康导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a411Q7Vx 政治经济学-价值与劳动


    存在与虚无第二卷开篇讨论的是“自我”,萨特从传统现象学出发,把意识之主体的存在样式描述为目的性的,其总体—自为的实在性就是在于它投向某个目的,而意识的延续是在目的的两端的相互映射中存在,也就是说,目的事实上并没有完满的姿态,它之所以能成为被目的的事态正是以为其对于主体于时间性的维度中的欠缺,主体是作为一种谋划着的存在,但这种对于实在界的把握是终将失败的,因此意识作为一种视角性的超越于存在的直观。萨特此时指意不清,将自我描述为在映像与被映像的互相指涉中获得意义,作为“面对自身的在场“。这说明自我本身就与自身的在场有一定的距离,拉康引入索绪尔的能指理论重复了这个命题并将其带回了形而上学:“主体即为能指被另一能指取代。”主体是作为被化斜杠的“被否定”的存在,与萨特相同,正是对前者的虚无化才构成了这种意向的分离,也因此自我是超越的而不存在于自然主义亦或康德主义那样认为它存在于肉体和先验的构想之中。这种自身性必须是在自为于自在的重合中被构造的,所以它作为现象存在时是不在场的,但作为必须的逻辑存在,它是“不在场的在场”。拉康将这一悖论式的事件置于其欲望理论的中心位置——对象a(object a),它作为原初欲望的根源,是象征界与实在界之间落差的剩余,从而同时对两者进行否定推动主体的意向运动。自我依靠想象性的大写自我而得到意义,换而言之,自我必须经由世界来反思自身,反思本身却并不具有时间性,而是在时间性中被扬弃的,以此将自身与他者对象化,但正因为它的目的性永远是以目的的欠缺为前提的,所以“它会将自身驱散”。反思在此是作为自为的存在,它的结构是非自我同一的,那么主体本身必然是被异化的主体,但异化的主体同拉康所揭示的那样,它是“不在场的在场”,萨特更是将其描述为:“被反思者在反思之外”。

    自为之主体通过上述方式被构想为一种有机体,它是“将会存在的存在”,也是作为残缺的不完满的整体。那么自为是处在何处被否定的?萨特阐述了人为性:即人类生产的特殊性将自在被把握在其必然的意识之中。我们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都是卷入后的遗迹,自在的偶然性被否定之后在自为中被重新表达,这意味着它的特殊性-把握偶然的结构正是某种实在的结构。在这里,自为的虚无被重新规定为实在的欠缺,自为正是“总是不断规定自身不是自在”,它为了摆脱偶然性而目的性地构建起自身,自为所欠缺的正是作为自在存在的自身—对象a。康德通过预设的先验主体将不相容的两者外在地把握在一起,与基督徒所论述的那般回到了上帝。但先前萨特已经论述了自为与自在之间相互指涉而无法分割的关系,萨特于是宣称自己已经发现了“超越性的根源”。既然人类主体结构所生产之物纠缠着自为的运动,萨特于是将价值(la valeur)意为对主体所施加规定的力量,双方共处于共实体的统一之中。与马克思的“幽灵般的对象性”不谋而和,萨特将这称之为“围绕并深入自为的幽灵存在”。但与马克思的经济绝定论不同,萨特正是在先前将自为从自在中剥离开来而赋予其本体论地位,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与马克思“劳动无中介的返回自身”的自由截然不同的对对象超越的自由概念。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里,他通过对交换商品的模式的考察,总结了下述公式:W-G-W-G(商品-货币-商品-货币),而在G-W-G‘这一过程里,货币的支出,只是为了随后获得更多的货币。参与这个运动的价值量就是资本:这意味着资本的目的只是为了自身无止境的价值增值,形成一个以商品交换为形式的资本运动。而在G到G’之间,产生了一个价值量的落差,这个落差就被马克思称为剩余价值。而阶级它和剩余价值的关系就在于:生产将工人的劳动价值减去劳动力价值后(劳动者的工资)转移到商品价值上,成为一个剥削剩余价值的过程。工人所获得的价值量少于他生产出来的价值量,而资本家获得的价值量大于它所生产的价值量,从而进行投资再生产。这揭示了就纯粹过程而言生产并没有创造出任何“价值”,而是一个力量分配的过程。推动资本价值增值的并不是一个人格化的资本家,恰恰相反,而是资本为了价值增值它必须生产出资本家,来促进资本的流通,从而完成再生产。这也就意味着,无论资本家亦或工人,都是经由一种结构关系确定的。在这里,阶级是一个纯粹的结构性范畴,它正是在生产中分化。对应于欲望来说,主体永远在通过对于对象之欠缺的隐喻来欲望那个被生产具象化的对象,大他者作为转喻的结构在此时不断将这种欠缺涌出,拉康如此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欲望转喻着主体之于对象的欠缺,而phallus则转喻着主体永远都无法把握的所指之能指。拉康在此意义上沟通了萨特与马克思,揭示了欲望运转的模式:人一旦进入象征结构中就无法避免的卷入阉割的父亲隐喻,从而回溯性的建构起有关于自身的一切概念。也因此,主体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可也许萨特给我们的真正启发在于,人的自由是如何在其构想的二元结构中改变他者和成为异于他者的存在的,如果我们将其翻转过来则是:“大他者的欲望是作为被映射的主体的欲望。”


《存在与虚无》:爱欲交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