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史研究读本» 武则天更改嫔妃名衔意味着什么?

原文:
要理解嫔妃名衔更改的意义,必须先说明唐代内宫的组织架构。大体而言,宫廷女性分属两个系统。一是“内官”,即皇帝的嫔妃妾属,也就是这次称号更改的对象。另一则是“宫官”,如尚宫、尚仪、尚服等;至少在名义上,她们是掌领宫中职事的人,而非皇帝个人的伴侣。虽然宫中最重要的女性是皇后和嫔妃,高级宫官的品秩要高过低阶内官,也常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注:唐代宫廷妇女的组织,见《唐六典》卷一二;《旧唐书》卷四四,第1866—1869页;《新唐书》卷四七,第1225—1232页。这些制度资料是出自玄宗时期,但隋文帝开皇二年已订“内官式”,唐初至少已有内官、宫官的实质区别。见《隋书》卷三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106页。)
根据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嫔妃名衔更动一事背后的意念。这项措施的重点在改变这些妇女的身份的性质。至少在名目上,她们由皇帝的妻妾变成内廷的官僚。旧名衔的字义几乎都是私人性的,而且都是沿袭过往宫廷组织中的旧称。新名衔则是前无所承的创造,这些称号试图将宫中的嫔妃定义为两类人,一是对皇帝统治有贡献的辅臣,一是皇帝的侍女。譬如,原来的“夫人”,在新系统中变成“赞德”——以增进皇帝的道德素质为职责的人。“九嫔”改为“宣仪”——宣示皇帝的威仪;“美人”改为“承旨”——承受皇帝的旨命。六品到九品的内官则被定义为皇帝的侍者,也还是有职务的妇女;反之,低阶内官的旧衔则给人感觉,她们是为皇帝的欲乐而存在的。简单地说,龙朔二年的嫔妃名衔更改似乎强烈暗示,就像政府中的男人一样,宫廷中的女性也有重要的政治或实务上的功能。内官与宫官的区别被模糊了。
这次名衔更动的另一项特色是,原来的名衔具有强烈的性别意味,强调嫔妃的女性身份,新的称号则大体带中性色彩。虽然“侍栉”、“侍巾”提示了侍妾的角色,“承闺”、“卫仙”也有隐约的女性指涉,但都未明白点出性别。我们很难主张,“去性别化”或“去女性化”也是这次措施的意图,但这样的效果值得注意。
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
陈弱水 著
«中国妇女史研究读本»
邓小南 王政 游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