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李达的争论 (作者 李银桥)
以下内容为作者自述。李银桥,曾任毛泽东卫士长。
李达,当时有“上将”李达与“哲学家”李达。这里是“哲学家”李达,曾经的中共一大代表,当时任武汉大学校长。
一
毛泽东与人谈话,不喜欢听面面俱到没有特色的长篇汇报,不喜欢汇报者罗列材料。他要求汇报者要善于动脑筋想问题。 毛泽东喜欢个别交谈,以便交心谈心。
在武汉,他喜欢和王任重同志谈心,认为他有朝气,能深入群众;也愿意和李达谈心,和李达主要是谈哲学。
李达是湖南零陵人,号鹤鸣。他比毛泽东大6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当时任武汉大学校长。 李达对毛泽东很敬仰,每次见到毛泽东都显得很激动,眼里闪着兴奋喜悦的波光,不像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毛泽东对李达这样的老同志也是很尊重,谈话时既严肃又亲切。
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像朱德、陈毅的诗词,郭沫若、李达的文章,他都注意看,并谈出意见。他让王任重请李达到东湖宾馆见面,谈文章,谈哲学。
二
1958年,毛泽东特别强调解放思想,鼓励人们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他与李达谈话是畅所欲言的,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李达谈文章时,他曾坦率地说:“我们年纪都大了,你比我还要大6岁。人老了思想不能老。你现在写的东西就不如过去写的有生气了。你那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尽是抄书本上老生常谈的东西,没什么创造性,缺少自己的新见解。”
李达感谢主席关心他的工作和文章,说保持革命热情确实很重要,特别是对于老人。
毛泽东又说了不满意自己过去写的文章。他特别赞赏“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说他还要重新写一些文章,特别是为青年写一些文章。
三
在一次谈心中,毛泽东说到他在成都会议上提出的“头脑要热又要冷”的话,说对于群众的革命热情一定要爱护,要保护。但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热又要冷”,光热不冷会出乱子。由此谈下去便谈到了哲学上。
李达说武汉大学的学生搞党史调查时,看到一些口号,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举了一些例子。大意是: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实际生活中,毛泽东是不全同意这种说法的。比如在天津新立村,人家汇报亩产10万斤,他就摇头说靠不住。
在湖北,王任重同志也向主席汇报过类似情况。毛泽东问王任重:“有什么新闻吗?”王任重说:“朋兴乡有一块试验田,亩产水稻上万斤。”毛泽东摇头说:“我不信。”王任重说:“王部长亲自来验收的。”他说的是省农村工作部长。毛泽东还是摇头说:“靠不住,谁验收也靠不住。除非派军队站岗放哨,单收单打,看住人不往里掺假才能算数。”
但是,在讨论问题时,毛泽东是不愿意有人否定群众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的。他不慌不忙说:“这个口号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一重性是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有道理的。另一重性,如果说想到的事就能做到,甚至马上就能做到,那就不科学了。”
李达认为这个口号在现在不能谈两重性;谈两重性,在现在的形势下就等于肯定这个口号。
四
毛泽东与列宁一样,是喜欢争论问题的,他问:“肯定怎么样?否定又会怎么样?” 两位老人就肯定、否定争论起来。
争论中,毛泽东举了红军长征的例子,说明精神力量的作用,讲了红军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力量克服了按常理无法克服的困难,终于夺取了胜利;也举了各种发明创造,就是因为有了“敢想”,想飞就终于发明了飞机,想日行千里就发明了汽车火车。
李达坚持说,肯定这个口号就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大,就是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一个人要拼命,“以一当十”可以,最后总有个限制、终有寡不敌众的时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要有地形做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无限大的。
争论到后来,有些激烈,和普通人一样,是就问题论问题的争论激烈,并不是对着人来。
李达说:“现在人们不是胆子太小,而是太大了,头脑发烧。主席脑子发热一点,下面就会不得了,就会烧到40摄氏度、41摄氏度、42摄氏度!这样中国就会遭难。主席信不信?”
人在争论中是不好控制情绪的,毛泽东虽然激动,但是还是控制住自己了,停了停,缓和语气说:“还是我在成都会议说过的那句话,头脑要热又要冷。”
后来,他讲了这样意思的话:“孔子说过,六十而耳顺。我今年65岁,但还不够耳顺。听了鹤鸣兄的话很逆耳,以后我要同他多谈谈。”
后来,毛泽东在湖北农村视察中,有人汇报“挑灯夜战”,说是劳民伤财,夜里干了,白天就没劲了。 毛泽东也是冷静地说了要“有张有弛,劳逸适度”的话,要求领导干部既要爱护、保护群众的热情,又要积极引导讲科学,适当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