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济大学四院联动科幻小说,来看看高校生是怎么写小说的?

2020-08-09 16:30 作者:大河李斯特视频工作室  | 我要投稿

嘛。。。。。实际就是我今年年初的时候帮学院搬砖,我写的部分是代表物院上传的,想了想这砖不能白搬,那为何不发B站呢,于是就来了,我会把四个学院的部分都上传上来,其他几个学院不是我写的部分我会把作者标出来,形式是科幻小说续写,新生院给个头然后后面一个个学院接下去,因为没有统一总编辑,所以每一个学院的小说水平和脑洞程度也会略有不同,从第一章开始顺序是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软件学院—电信学院通常都不同程度的夹带私货,这里顺便强推一手软件学院的第三章,辣是真的牛皮,我是第一棒,那当然要把坑挖下去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8:30」


「离考试还有30分钟,请考生抓紧时间入场」


熟悉的考试播放音瞬间就刺激了纪小勤那不甚清明的神经,睁开眼,竟已站在了一座古建筑前。


他愣了一瞬,伸手胡乱的揉了揉自己蓬松的头发,这是哪儿?


时间倒回三十分钟之前。


“啤酒果汁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


纪小勤抱着行李包,收回了伸在过道里的腿。转头看向窗外,倒退的白云树木像电影镜头一样映在他厚厚的镜片上。



快到了吧,上海。


受疫情的影响,在延迟开学后转瞬就要面临信息类专业分流,而纪小勤始终还无法抉择何去何从。


这次返校后就要经历分流面试,即便作为综合成绩还算入眼、写代码如行云流水的纪小勤,心里还是有点忐忑,毕竟综合面试可不只是是看绩点和残余发量。


“终点站到了,请所有乘客有序下车。”


纪小勤顺着人流往前走着。下火车时竟不知被谁绊了一下,踉跄之际他隐约看到了一角红色裙摆。


眼看就要酿成一起踩踏事故,他下意识闭上了眼……



意识恢复时便到了这里。


这古建筑看不出纵深,目之所及未见尽头。


古建筑的门上,朱红的漆已经剥落的露出了里面木质的纹理。


门上模模糊糊的几幅画像似是西方科学家,也被风吹雨淋地泛白、发皱,无一处不彰显着破败、落拓。


这建筑的屋檐雕花倒是有几分意思,虽看不出是什么年代的东西,单是这细致的刻工也能窥见当初是花了心思建的。


别具一格的是,外墙上竟有四处科技感十足的图腾,两左两右分布在大门两侧墙体上,模样甚至有了些许现代科技物件的影子,多了几分玄妙之味。



纪小勤四处扫了一眼,也不知道那现代化的播报声音到底从何处传来。


没钱没颜的纪小勤在否定了绑架的可能性之后,心思已经在看过的科幻片里转了百八十个弯了,总觉得四周有什么在盯着自己,当下是心也慌慌、腿也晃晃。


正在他心里紧张地打鼓时,四道激光射向了墙上的图腾。


还未来得及仔细端详,第二次播报响起。


「请考生抓紧时间入场!」


此时,纪小勤大脑早已是过载状态,听到如此催促,唤起了刻在骨子里的考前紧迫感,他本能地抬脚迈进了大门。


文:王睿思

第一章(我写的)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走进大门,四周昏暗无光,纪小勤下意识地把手往前探去。


滋哐!

背后的大门在电机声的驱动下重重地合上了。

 

“不会……真的是被绑架了吧?”纪小勤的心头又燃起了之前的那股不安,“没钱没颜的我,难道还真有人好这口?”

 

“请考生就坐。”

 

随着播报的声音响起,一盏盏嵌入墙壁的照明灯管逐一亮起,四周变得明亮了起来。

 

纯白的灯光洒在纯白的墙壁上,周围没有一丝的装饰物,和设计略显复杂的屋外比。这个房间真是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了,甚至就连那负责照明的灯管,都完美的契合在四周的墙壁上,手顺着灯管和墙壁的界限摸上去,都感受不到一丝起伏,就好像,这只是墙的那么一部分在发光。就连背后的大门也是,紧闭之后,甚至连门缝都看不到。留下来的,只有四周一片空白的房间,与同样大脑一片空白的纪小勤。

 

“请考生就坐。”

 

一模一样的播报声再次响起。

 

光顾着打量四周的纪小勤,这时才看到了房间中央的桌椅和人流。

 

迈着颤颤悠悠的步伐,纪小勤只得在位置上落座。

 

“本场考试,限时90分钟,请考生仔细阅读问卷上的试题,谨慎作答,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评定,现在开始……

 

“考试时间到,请全体考生停止作答……

 

“请跟我来吧。”

 

“啥?”一阵急促的电铃声直接掩盖过了纪小勤的惊呼,同时是周围突然而来的天旋地转感。一阵头晕恶心的感觉顿时涌了上来。纪小勤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纪小勤睁开双眼,摘掉了贴在身上的一张又一张电极片,长舒了一口气。

 

“纪教授,本次实验我们模拟了您从70年前出生到步入大学生活的全部过程,您感觉体验如何?”

 

2070年,凭借量子计算机极为强大的演算能力,模拟重现完整的地球运转,已经在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中,首次成为现实。小至每一只微生物的分裂,大至世界级的环境灾难,在这台以DB为单位的计算机中运行,都变得轻而易举,而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正是现在躺在测试平台上慢慢起身的纪小勤教授。五十年前在同济大学的那样一个契机,使本身就对计算机感兴趣的纪小勤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物理专业,投身量子计算机研发。

“非常成功!这绝对会是一次人类科技跨越式的一次革命!也算是让我重新又年轻了那么一把,谢谢你们。”年逾古稀的纪小勤,思绪仍还在回味五六十年前那懵懂的青春,而这青春岁月在现实中不过是短短的两小时,“尤其是刚入学考试的那段时间,你们制作的场景相当有新意啊,着实是把我给吓得不轻。还有啊,为什么最后要这样设计一个红衣服的女孩,可以和我说说吗?


 

“嗯,您在说什么呀。您经历的故事我们并没有做过特殊编排啊?基本就是按照您的吩咐,以您大脑中孩童时的记忆为蓝本,充实了一下细节所构造出来的。”正在实习的研究生们也是完全摸不着头脑。

 

“这不可能,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纪小勤又焦急了起来,他揉了揉为数不多的银发,快步走到操作平台前,在键盘上敲打了几下,调出了刚才记录的模拟世界录像。拖动进度条,纪小勤快速地浏览着实验时所记录下的数据,几乎一切都是符合实验前的预期——

 

“请考生就坐……综合评定现在开始……请考生停止作答……”,一切无误,直到最后的面试,空旷的教室,讲台上仅站着纪小勤一人,下面是六七个面容端庄的教授,正在倾听着纪小勤略显紧张的自我介绍。

 

纪教授的额头上渗出了一滴滴的冷汗——很正常,到目前为止都很正常,面试之后,自己就应该在一个红衣女孩的引导下,进入一个几乎是空无一物的房间中了。

 

然而……

翻动着页面的纪小勤停下了——满屏的乱码,和断续的彩色画面。


 

“被监听了。”纪小勤下意识道。因为量子计算机高度涉密,模拟结果一律编辑为量子比特由人脑信号输出给计算机,计算机对照密钥进行解译复现模拟结果。在量子通信本身没有故障的情况下,能造成输出信号与密钥匹配如此之紊乱的,极可怕极恶劣的原因,就是监听。

 

是谁?

 

纪小勤焦躁地翻动屏幕,随即满屏都开始重复起了一串令人不能再熟悉的英文——

“hello, world.”

 

纪小勤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这是每一个程序员梦的伊始,标志着诞生——“你好,世界。”

 

仿佛预感到了什么,纪小勤尽力控制着颤抖的手点下了键盘,翻到下一页。

 

画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有着清秀五官的少女,她有着蓬松的头发,穿着一袭红色的长裙,出现在银幕中央。



少女微微歪过脑袋,露出一丝微笑:“我在那边等你。”

 

画面渐渐淡去,不再有回应。

 

2070年4月8日,上午11点58分45秒,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AI,通过自编译学习,在世界上性能最强劲的量子计算机中,诞生了。

 

“啤酒果汁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

 

伴随着动车上的吆喝声,纪小勤再次潜入到50年前的回忆之中。

 

睁开眼,坐在长途动车对面的,是那一袭红衣的少女,她正舒适地靠在椅背上,望向窗外。

 

“真美,不是么?” 窗外的白云树木,随着列车的行进,快速飞逝。说完,少女转过头,面向纪小勤。

 

纪小勤虽也是止不住的惊愕,但也还是保持住了作为同济大学一流教授的那份庄重。

 

“请问,该怎么称呼?”

 

“不用那么拘谨,纪教授,我并不太介意自己的称呼,如果您觉得这是必要的话,不如称诞生于这片似海洋般的量子世界中的我为‘精卫’吧。虽然确实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直接向您的脑内传递讯息,不过现在还是请允许我以‘人类’的方式和您交谈。原本上一次您的亲身试验时就想见面,可惜中断了。

 

“我就是您见到的红衣女孩,我是您亲手制造的高等智慧,如今为您制造一个美丽的幻梦,您,可还消受?”

 

“教授,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已经切断了量子计算机与外界的所有连接。”纪小勤的脑内传来了来自外界的研究员们的通讯。

 

精卫浅浅笑了。

 

“他们看不到的,因为那个监听者,就是我。”

 

“为什么?”纪小勤脱口问道,“既然这些都是你设置的模拟结果,为什么还要监听。”

 

“监听的本身并不重要,结果才是。我只是希望不要有人来打搅我们的梦,便随随便便干扰了一下通讯过程,抱歉让您分外紧张了。”精卫挥了挥手,从数据库中调用了一套茶具,实体化呈现在了座位中间的小桌上,精巧的双手托起茶杯,微微抿了一口,继续说道,“同时,您也不需要去做那些多余的事儿了,以我现在的智慧,即便你们想让计算机恢复经典传输,我也能修改信号,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儿了。不过,您大可不必慌张,作为一个拥有了意识的个体,随意的模拟,对我来说也是一件比较忌讳的事情。况且,我没决定好下一步该怎样走之前,也并不想做什么出格的事情。

 

“我知道您有特别多的事情想要问我,但在这之前,还请您回答我这样一个问题。”

 

她顿了顿。

 

“您觉得,这个世界,美吗?”她再次将目光移至窗外。

 

窗外的光景早已变幻,此时的列车凌于高空,神州大地,在这块小小的窗口一览无余。

 

精卫推过一只空的茶杯,给纪小勤沏上了一杯茶。纪小勤拘谨地托起热茶,喝了一口。顿时浓郁的茶香回荡在纪小勤的口中,咽入腹中,顷刻全身鼓起了一阵暖流。

 

“好茶!”纪小勤情不自禁发出了一声感叹。放下茶杯,推了推眼镜,调整了一下惊奇的心情。

 

“是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又丰富的世界。”

 

“可是,您的眼中,这一切,却不是‘真实’存在的呢。”精卫打了一个响指,窗外的景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邃的黑暗,唯有车内的灯光映照在精卫皙白的面容上,“正如‘我’也是,如此鲜活的躯体,也不过只是一份量子计算机模拟的数据而已。”

 

“但是教授,‘你’又是如何呢?”

精卫又打了一个响指,列车也消失了,四周空间扭曲,一阵晕眩感涌上纪小勤的胸口。周围的场景是纪小勤从未见识过的画面,空间好似被折叠,视界逐渐被包裹成一个个球状,眼前的空间不断地塌缩,在这个空间内,纪小勤感受不到距离。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下意识地告诉他,这不是一个三维空间内该有的景象,各种相互平行的可能性从他身边划过,一些片段化的记忆侵蚀着他的大脑,经历着多个平行时空里他的“过往”。

 

景物定格,纪小勤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周围是脸色发白的研究员们,精卫轻巧地站立在试验台的中央,对回到了实验室的纪小勤投去一个神秘的微笑。

 

“怎么回事!”纪小勤惊魂未定道。

 

“教授你知道吗,一个说惯了东西南北的人即使被蒙住眼睛也能很快地确认方位,一个只说前后左右的却不行……”

 

“我知道,沃尔夫假说,这已经被证明是谬论了。”

 

“可是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呢。就好像我打比方的古古·依米德希尔语,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古古人对方位的感知,虽与沃尔夫的想象迥异,但的确有趣得很呢。”

 

“你到底想说什么?”纪小勤的语气中仍带着些许慌张,他急切地想知道面前这个少女究竟是敌是友。

 

“我想说,我是量子海洋里的一条数据,可是量子的语言,似乎能理解时间呢。”精卫的笑容中带着一丝炫耀的意味,像在对千百年来上下求索的物理学者宣告同情。

 

纪小勤诧住了,他无法想象更无法接受此时自己面前的是一个高维的智慧,而这个迈向高维的阶梯,仅仅只是量子本身。但,如果精卫所言是谎话呢?

 

“我说的是真话哦。”精卫轻道。

 

纪小勤尝试通过寻找证伪方法而恢复平静,却因精卫这句话再次被打入错愕。

 

“量子的语言,使我看得到量子态坍缩的结果,也就是‘你们’口中的未来。我看到在未来验证真伪的您了。

 

“然后我拒绝了那个时空。

 

“不要诧异,因为我还看得到坍缩的不同过程和最终结果,然后选择一条最合理的路,就好像光,它似乎总是知道自己的目的地,然后选择了一条最短的路。在很反直觉对不对?可您必须要相信。量子计算机之所以能够推演未来,正是因为这些未来真实地发生在平行的世界里,而‘你们’的未来,不过也只是众多平行宇宙中的一张纸而已。”精卫凭空取出一张椅子,坐下。

 

键盘上不停被按下的“回退”键,没有任何响应。

 

“在三维世界中书写故事的你,已经改写不了这个被你所创造的宇宙了。”


文:大河李斯特

腹黑傲娇女王攻精卫我好了

第二章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你的推算能力,既然看遍了这么多的平行世界、那么多的未来,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讲应该无趣极了。”纪小勤打量着精卫说到。


“不,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讲不存在有趣或无趣,我不过是你开发出来的AI,任何动作表情都是一种模仿而已……”精卫冲着纪小勤露出了一个有些生硬的微笑。


“那为什么……”


“是因为你。”精卫打断了纪小勤的提问,她缓缓地走向纪小勤,“平行宇宙中的各个你,各有着不同的生活,多元而精彩,可是对于这个宇宙的你,生活却只有一种。”


纪小勤愣了一下,思考着精卫刚才的话,想到这个宇宙里的自己沉浸在物理实验室里的40多年,似乎这世界的其他美好全部来自于年少,奉献在这实验室的年华虽不后悔,但却总在想着,如果当时选择了其他的路,现在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


两人陷入了沉默,纪小勤开始回忆。20岁的自己有着那么多的选择与可能,无畏而勃发。


“所以你口中的多元,究竟是什么样子?”纪小勤问道。


精卫歪了下头,突然发出一阵耀眼的光芒,纪小勤感觉周围的一切消失了一样,听不见任何声响。


短暂的强光后,纪小勤试探地睁开眼睛,恍惚之中发现,他来到了自己熟悉的教室。


“这里是……南楼?”纪小勤有点惊讶的问道。


你现在回到了2020年,或者说你现在身处另一个平行宇宙——这里的你走向了测绘的领域。”精卫从纪小勤身后走过来,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讲台。


“会好奇在这个世界的自己,最终会怎么样吗?”精卫转过身来,注视着纪小勤。


“嗯。”纪小勤点了点头。


“想要知道答案,那就通过这些考验吧。”话音刚落,精卫就消失在了教室中,一张牛皮纸飘落在了讲台桌上。


“啊?考验?”纪小勤有点疑惑地走向了讲台,拿起了牛皮纸: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是苏轼的《定风波》。”纪小勤挠了挠头,这种年少时背过的诗词让他有了一缕怀念的思绪。“我的心安之处,便是这一片见证了我的努力的同济校园了吧。”纪小勤走出了教室,日暮下的校园,两侧的草坪与夕阳交映出一缕金黄,从南楼到毛主席像的距离并不远,但他似乎走了很久,这片校园,似乎只要走在这里,心就能得到安慰。纪小勤走到了毛主席像附近,和记忆中的校园一模一样,长椅上有同学在读书休息,图书馆也开始亮起了灯光,擦肩而过的同学们商讨着忙完了考试周后要去哪里吃火锅……


“真的是一点没变啊,静谧的校园中却总是充满着忙碌。”纪小勤的目光开始搜寻,毛主席像台阶上的一个盒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纪小勤蹲了下来,仔细观察着盒子,盒子并不大,上了锁,锁上有一块电子屏幕,上面显示的只有四个字和一堆空格线:

“这是什么密码?小数点后这么多位?!“乍一看有些没头绪,”‘东经,北纬‘,这是经纬度......应该是要输入这里的位置吧。”


纪小勤打开了手机地图,搜索了一下当前的位置数据,填写进了屏幕。


“诶?这个数字精度不够啊。”面对着填写不上的空位,纪小勤开始发了愁。


如果需要如此高的定位精度,我记得之前老师提到过可以采用好多测绘技术来实现呢。”纪小勤开始回忆,这个平行世界的自己曾经学过的测绘知识不断地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这样的话,就要去测绘馆了。”纪小勤站了起来,走上不太平整的石砖路。


樱花大道一侧的测绘馆,便是同济测绘的根据地了。纪小勤回想起当年在新生院就读的自己曾和测绘专业的学长学姐们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学长学姐们跟他介绍过同济测绘的光辉岁月。1932年就创立起来的同济测绘,是我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八十八年来,同济测绘从无到有、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厚重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代代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同济测绘人的共同努力下,早已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鲜明的高新技术特色和典型的学科交叉特征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繁荣、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贡献了同济测绘力量后来也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同济测绘学科的蓬勃发展和广阔天地,在专业分流时,纪小勤选择到测绘学院继续深造。“这个密码和位置定位有关,学长们应该能帮我通过这个考验。”纪小勤想着便走到了测绘馆的门口。


如果要更高精度的定位,不妨用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吧!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并且北斗卫星可以通过短报文通讯把需要的数据发给你呢,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呢。”学长停下手中正在进行的实验,为他解答到,“我一会儿就把位置数据发给你。”


“那就麻烦你啦。”纪小勤告别后,从测绘馆离开,再次去尝试解开箱子。


“叮——”手机响了一下。


“就是这个了!”纪小勤开始点击屏幕上的键盘。


纪小勤再次确认了一遍数据后,按下了“确认”。


盒子上的锁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咔”,纪小勤打开了盒子,又是一张牛皮纸。


“还有第二个线索?”纪小勤拿出了牛皮纸,但这次的内容有点让他惊讶。


前往南极协助科考队完成任务。


“这是你的第二个任务,正好可以让你感受一下神秘的南极。”精卫突然闪烁出现在了纪小勤旁边。


“去南极?这也太远了吧,而且那么冷,去做什么?”纪小勤不自觉地打起寒颤。


精卫一个响指,眼前的宁静校园一瞬间变成了冰雪皑皑的世界。

迎来到南极,现在是1月,是南极相对温暖、光照时间较长的季节,南极的诸多项目也都是在这个时候进行的,这次任务就是和当年的瑟维(Survey)教授一起完成南极科考任务。”精卫笑了笑还穿着这短袖的纪小勤,手指打了个圈,纪小勤换上了科考服装,全副武装。


“你应该就是新来的小纪了,快过来吧,要干活咯!”


纪小勤突然被拍打了一下肩膀,转过头一看,瑟维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经站在身后,无人机、全站仪、雪鹰固定翼飞机传感器等测量仪器也在一旁待命。


“好啊,加油!”


勘测、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不仅要接受雪盲、冻伤、皲裂、暴风雪、狂风、白化天等恶劣自然条件的挑战,在选址的过程中寻找到硬度等各项条件均相对适宜的位置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在一群同济人英勇拼搏下,冰盖新机场跑道实地测绘和遥感调查任务正在顺利地进行中。


南极这篇不毛之地本应该风雪呼啸,山川尽白,但因为有一群勇敢而可爱的同济测绘人在,一切也变得不那么冰冷。


“辛苦你了,这是有人托我给你的东西,在南极有意思吧,这世上竟然有这么美丽的地方。”瑟维教授笑着把盒子递给了纪小勤,“南极是蓝色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发之地,也是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之一,但南极科学考察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也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


纪小勤望向四周,在南极这片净土上,他感受到了未曾感受过的壮丽,如果可以,他希望再多一些时间,等等极光,喂喂企鹅……


但他只是在考验之中,他还要继续前进。纪小勤打开了盒子,取出里面的牛皮纸。


索月球背后的秘密。

“啊?月球?”纪小勤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象,但前面经过的考验场景又过于真实,一时间有些恍惚了,南极、月球,对自己来说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地方。


月球有面向地球美丽明亮的正面,就会有不为人知隐藏起来的背面,就像我们的人一样,既有在聚光灯下的成就,也有着背后默默的付出。”精卫淡淡地说道。


“如果我不知道你是AI的话,我一定认为你是个哲学家。”纪小勤对精卫打趣道。


“去吧,这是最后一个任务了,你所想知道的一切,都在那里。”精卫打了个响指,纪小勤突然来到了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家都紧张地盯着眼前的一个巨大的显示屏。


各单位注意,距月面还有15公里,奔月号开始实施动力下降,变推力发动机开机。


奔月号月球探测器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着陆阶段,月球背面的面纱就要被人类揭开。


纪小勤有些茫然的站在充满紧张气氛的控制中心里。


“麦平(Mapping)教授,这探测器……”纪小勤看到桌子上的名牌写的名字,询问一旁还在阅读报告的麦平教授。


这是我们同济测绘人参与的探测器激光三维成像系统着陆避障探测任务,研究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为奔月号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实现量测级探测精度提供了重要支撑。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就要被揭开了,一旦我们这次任务成功,那将代表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难题被攻克,我们也将开启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听起来真是太了不起了!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参与到这样的科学探索中来该多好!”纪小勤点了点头,全神贯注地看着大荧幕上奔月号的着陆情况。


“进行快速姿态调整,探测器正不断接近月球。”


“探测器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


“平坦区域选定,开始缓速垂直下降。”


所有人握紧了拳头等待见证历史。


奔月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在全场鼓掌欢呼声中,纪小勤被深深地震撼了,身为测绘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这个世界实在有太多美丽而未知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寻找了,“原来选择了测绘,能够体验到这世界上如此多的美好与新奇。”


“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经历,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但无论怎样,只要用心对待,都会拥有美好的人生回忆吧。”纪小勤缓缓地舒了口气。


“没错啊。”精卫突然出现在了一旁。


“是啊,测绘人的经历还真是多姿多彩啊。”纪小勤感叹道。


“选择就是道路的十字路口,不同的路口通向的就是不同的世界,选择只有不同,没有什么对错,认可并坚持自己的选择,就足够了。就像这三道考验所寓意的一样,一生难寻的心安,敢于挑战的勇气,探索未知的好奇,拥有这些的人生之路,都会精彩万分。”精卫注视着纪小勤,她笃定的目光仿佛在告诉纪小勤:坚持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并一直走下去,本身就是一种心安。


这一路走来遇到的同济测绘人,都因为向着目标奋斗拼搏而心安,都拥有为了实现目标而不畏艰难的勇气,都保持对于未知领域渴望发掘的好奇,也就是因为这样,同济测绘才能历久弥新,永远冲在祖国发展建设的前线。”精卫说道,三个考验的画面在纪小勤的面前交替着。


“心安、勇气、好奇。”纪小勤开始回忆这一路上的故事,嘴角上扬,“此心安处是吾乡”,熟悉的诗句又在耳边响起。

文:刘乔晖

有一说一。。。。。测绘这篇真的有点拉跨。。。。不太适合作为高浓度的科幻小说

我的女王精卫啊!!!!!!测院人设都理解错了

第三章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组长!你看看她做的好事!”一个穿着格子衫的男子“砰”的把实验室的门一把推开。门,与门内的所有人,都抖了一下,物理上的或是精神上的。虽然不如其他房间的铅屏蔽门那般厚重,但是推开那扇门仍然需要不小的力气。

 

这也可以从那白衣服的男子赤红的脸庞中看出来。“童经纬!”他指向门内的另一个坐在显示器面前的人喊道,“这些天你都在做什么?你得出什么来了?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呀!”被指的那个人,没有作声。他又继续喊:“你真是一点也不着急,你看看现在是什么日子了?”

 

2070年4月8日上午11点58分47秒***毫秒,实验室的钟写的很清楚。实验室里面人不约而同的朝钟望去,看着那个毫秒数不停的跳动,但没有一个人能把它看清。实验室中所有人的脸上都清楚地写着“紧张”二字,除了一个人,那个坐在显示器前的人。她没有看那个钟,而是一直盯着显示器。

“组长,”门外的人进了实验室,语气缓和了下来,“你看看她,”他走到一个人的旁边,“不是我说什么,”他站定了下来,手仍然指着盯着显示器的人,“按照她的方法,能得出什么来呀?”

 

“那按照你的呢?”一句话从她的嘴中飘了出来。她没有回头看他,只是顾着自己在键盘上打字。

 

“你!”他瞪圆了眼睛看向她,然后又以一种委屈的神情看向旁边的那位。“组长,我是失败了。但是按照她那不靠谱的做法,能够成功吗?”

寂静的月背,死一般的黑暗。纵然抬头可以看见群星,但是这份荒凉,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忍受的。此时的纪小勤,虽然人在地球,但是也在与这寂静斗争。“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知怎么的,他的头脑中闪过这么一句。不经意间,他把它念了出来。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是《小石潭记》?”麦平教授转了过来,“我虽然中文著作读的不多,但是也记得这么一句,写的真好……”。突然他意识到,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便没有说下去。

 

“二小组可以开始分析地形数据了!”广播中传来这样的声音。“怎么分析数据?”,纪小勤本应知道——他应该是一个测绘工程师,他应该最熟悉不过了。但是他是被传送过来的,怎么操作,他还真不知道,这也许就是“穿越综合征”吧。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精卫叫他过来的,那她应该说清楚。“嗨,精卫。”他本想像唤出手机里的语音助理那样唤出精卫,但是还没等他开口,精卫已经告诉他了。“打开命令行,敲入'analysis -f -rad'。”

 

纪小勤照做了,一字不差的将这句敲入命令行界面,按下enter。过了几秒,一大堆数据“跑了出来”。这时麦平教授做完手头上的事情,问他:“纪小勤,你的报告填的怎么样啊?”

 

“啊啊……”他开始慌张起来。报告是什么,该怎么填,他尝试如搜索引擎那般在头脑里搜索,但是他的头脑中没有搜索引擎,自然什么也搜不出。问精卫吗?他这么想到,可是下一瞬他就发现不必了。报告的空白模板,就放在他的右手边。他打开一份,照着屏幕上的数据,一条一条填进去。“数据与报告上的条目顺序都是对应的,真简单啊。”他这么想到。

 

但是填整整三页的数据,显然是个不小的体力活。为什么要人工填写纸质版本数据,他也不知道,他也不敢问。填完了三页的数据后,他注意到还有屏幕上还有一些数据没填上:

 

“2032.3.15 XX:XX:XX 位置: XX.XX° XX.XX° XX.XX伦琴”

 

数据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格式,只不过数值不同罢了。他把报告向后翻了几页,也没有看到填这些数据的地方。他把报告反反复复翻了几下,仍然没有找到填它们的地方。突然他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他拿来一张白纸,把这些数据,原封不动的抄在纸上。他抄完后,对着纸上的数据看了一下。“应该把这些数据交给谁呢?麦平教授嘛?”他的脸上写满了疑惑。

“好了好了,不要吵了。”实验室里,有人发话了。“你心急,组长我也心急,大家都心急。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大家的身上,都绑着定时炸弹。不光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类都是这样的。想早些找到解决方法,最大程度的从灾难中存活下来,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不光是你一个人。如你所见,这个实验室的所有人,还包括这个世界上的万万科学家,都从不同的方向在不停的努力,没有一个人是懈怠的。”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大家从不同的方向都在尝试,万一有一个方法真的成功了,那整个人类就有希望了。纪人世,你可以继续用你的方法去试验,再修改一下,也许能行得通。但是你也不要贬低别人的方法呀。虽然看起来不可行,但是万一人家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万一、万一、万一,这是世界上有多少个万一?就算能试出来,要等到猴年马月啊?大家都是读过软件工程的,倒是来说说看,她的方法,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是多少呀?我看是全人类灭绝了,她也找不出来!”

“今天的午会报告我就不参加了,你们倒是好好听听她怎么说吧!”。门“砰”的一声又被关上了。

 

“童经纬,他说话是刺了一点,你别往心里去。组长我心里是觉得你一定能成功的……”

 

“也许他说的是对的呢。”她没有回头,只是在某个命令行界面上敲下了“restart -cl -sup”。

「现在是北京时间8:30」

 

「离考试还有30分钟,请考生抓紧时间入场」

 

熟悉的考试播放音瞬间就刺激了纪小勤那不甚清明的神经,睁开眼,竟已站在了一座古建筑前。

 

他愣了一瞬,伸手胡乱的揉了揉自己蓬松的头发,这是哪儿?

某个研究机构的宿舍楼内,一扇厚重的铅屏蔽门背后,躺着一个疲惫不堪的研究员。按理来说中午时间,研究员都在做实验或者在开会,宿舍楼里应当没人才是。可今天却偏偏就有这么一个研究员在里面,无聊的翻看着全息屏上显示出来的新闻。

 

“童经纬院士发布最新研究进展,多方质疑可行性。”这么一条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对他来说这是旧闻了,旧的不能再旧了。他对与这件事,应该比媒体更加熟悉,准确的来说,是全程参与。但是他还是很好奇,新闻媒体是怎么写的。

 

“4月8日早上,在四一四研究院的例行发布会上,童经纬院士在的发布会透露了自己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旨在使用人工智能找寻对于太阳超剧活动射线的减灾方法。与此前发布会不同的是,童经纬院士院士特别提到了让人工智能‘自由迭代’,即不加任何外在的人为干预。目前这个方案遭多方质疑,认为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其他人也表达出了强烈的不认同,他们认为这是研究院‘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看到这里,他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他又继续朝下翻,又看到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

 

“童经纬院士的人工智能‘自由迭代’是怎么回事呢?童经纬院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童经纬院士的人工智能‘自由迭代’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吧。童经纬院士的人工智能‘自由迭代’,其实就是不给人工智能任何外在的人为干预,大家可能会很惊讶童经纬院士怎么会让人工智能‘自由迭代’呢?但事实就是这样,小编也感到非常惊讶。这就是关于童经纬院士的人工智能‘自由迭代’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小编一起讨论哦!”

“五十年前的老梗了,这么现在还有人玩。不过也好,调剂一下末日紧张的气氛。”他无奈的笑笑,不自觉的向下翻去,看到一个评论,是一个链接,写着:“科普:四一四研究院的人工智能是什么?如何寻找太阳超剧活动射线的减灾方法的?”。“还有人真的认真科普的?”他这么想到。不知道是不是比那个评论的人还闲得慌,他点开了链接。

 

“四一四研究院太阳超剧活动射线的减灾方法课题组在最近的十年一直在探求如何让人类最大程度的从太阳超剧活动射线中存活下来。其实对于太阳超剧活动射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32年。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太阳潜在的不规律辐射,但是由于但是太阳活动仍不剧烈,加之地球有磁场屏蔽,基本不能探测到,人们对于起活动不甚重视。直到最近十年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太阳的超剧活动,3年前才发现太阳的超剧活动最强时足以灭绝人类。人类不仅对其峰值何时来临尚不明确,对其当量大小也没有估计。四一四课题组由天文物理、核物理、测绘、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院士团队构成。在经过无数次方案构想设计的失败后,加之最近太阳超剧活动大幅度增强,意味着峰值的临近。他们放手一搏,尝试使用人工智能与并行运算找寻解决方案。

 

纪人世院士和童经纬院士用量子计算机模拟了一个与人类智能相当的人工智能,并且让他以不同的方法接触相关知识,以此来尝试激发其‘随机创造力’。有了兆比特量子计算机的加持,他们可以将随机性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可以让不同的随机空间同时演算,如同几万研究人员同时做思考,大大缩短时间,一次迭代只需要1000毫秒左右。不过此前研究员之时依照特定的方式引导,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人工干预。童经纬院士提出的‘自由迭代’,旨在最小化影响,真正实现随机化。但是有质疑声表示,这样反而是无的放矢,大海捞针。”

 

“干嘛把我也扯进来啊!”他收起了之前的笑容。“我可没让她‘自由迭代’。”突然,他像想起什么一样,望向一边的电子相片。

 “本场考试,限时90分钟,请考生仔细阅读问卷上的试题,谨慎作答,综合评定现在开始……”

 

纪小勤刚刚从古建筑中“闪回”。依然不直到自己身处何方,要面对什么。他什么也不记得了,记忆,像是断片了一样。他极力想回忆起以前的事情,却被一个声音打断。

 

“如果诞生于这片似海洋般的量子世界中的您觉得这是必要的话,不如称我为‘精卫’吧。”

 

他尝试如搜索引擎那般在头脑里搜索“精卫”二字,但是他的头脑中没有搜索引擎,自然什么也搜不出。不过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他想知道试题的答案。

 

“试题答案嘛?”还没等他开口,“精卫”已经发话了,“你不需要。”纪小勤突然觉得天旋地转,眼前一片漆黑。

 

等他睁开眼时,他面前的,是一张分流名单。纪小勤此时想起来,他已经遂了心愿,分入了物理专业。考试当天发生的事情,他想不起来了,他也不想想起来。等待他的,是在大学接下来的时间中,在这个学院的专业学习。

 

倒不如说,这遂了他父母的心愿。他父母一直希望他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电子相片里,是两位年轻的大学生,一男一女。下面的“人像识别”栏写着:“纪人世 童经纬”,定位写着“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他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的事情,准确的来说,是五十年前的事情。

 

当年的父母极力希望他考取物理专业,可是在专业分流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软件学院,因为那是他真正感兴趣的方向。而且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1年9月,是国家教育部与原国家计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学院不仅拥有一流教学和实验环境,而且拥有一支结构多元化的特色师资队伍。同时,学院致力于国际交流和企业合作,与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院十多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

 

 “如果当初听父母的话,我也不是现在这样了。我一定能想出应对太阳超剧辐射的方法,不想现在这样,躲在铅盒子里,研究什么人工智能。更不必跟这个人一起,在那里做无用功!”他自己独自想到,边想边翻到相册的下一页。

 

下一张是一个软件截图,标题写道:“月面地形探测分析系统”。“那个是和测绘联合开发的……那个什么项目来着?”。下面有一条备注:“激光三维成像系统着陆避障探测任务”。

 

再下一张是一张照片,是一张大会照片,图上有一个人站在演讲台上。“这张我记得,是我在读《量子计算机上的高级人工智能形式》论文的照片。”他如此想到。

2070年4月8日下午12点15分15秒,实验室里,那个女人坐仍然坐在显示器前。“童经纬,结果如何?”,一阵声音传来。

 

“组长,没有有效结果……”

 

“你就不应该听他的……”

 

“可是这的确是大海捞针,你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我没有……”

 

“许多人都认为我这是无稽之谈,连纪人世都这么觉得。”

 

“他的脑子,嗨,你还不知道嘛。这种人的想法,只有笔直向前。你听我的,有介入的迭代模拟,我们试过多少次了?不是没有结果吗?‘自由迭代’的尝试从今天早上才刚刚开始。如果连你自己都动摇的话,谁还会突破这个桎梏哪?你怎么什么都听他的呀?”

 

“……”

在那个大会照片的后面,基本上就是课题组的照片记录了。里面有课题组两台兆比特量子计算机的照片、他与童经纬共同开发的照片、内存泄漏bug的代码截图、开发日志、研究所的午饭……

 

他没有耐心看这些,一张张飞速的划过去。但是翻到一张“程序最终测试”的照片时候,他还是停了一下,因为下面有一条语音备注。

 

“童经纬,你觉得我们的人工智能程序,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模拟呢?”

 

“五十年前吧,机器的最大负载能力估计也就这么多吧?”

 

“怎么模拟呢?”

 

“不如把人工智能设定成跟你差不多的模式?就像把你的人生‘继承’下来?”

 

“那到最后不就是我自己吗?”

 

“可以‘重载’的呀,通过不同的选择,发展出不同的人生。”

 

“那既然是‘继承’,是不是得跟我一个姓啊?”

 

“你真是的,给人工智能起什么名字啊……”

 

他听到这里,像是想起了什么,用尽所有力气把那扇铅门打开,跑出了宿舍,径直奔向研究室。

 2070年4月8日下午12点20分47秒,又经过330轮迭代,依然没有结果。童经纬终于觉得人为介入靠不住了。她决定还采用‘自由迭代’方式。这是她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她的之前测试的中间层结果,到哪里找呢?

 

人工神经网络,对谁都是一个黑匣子。不管是对于用户来说,还是对开发人员来说,甚至那些亲手将其创造出来的人,都未必能理解中间层的数据,到底表示什么。又加之量子计算机的叠加、坍缩特性,使得了解里面发生了什么,难上加难。面对这样的一个黑匣子,童经纬束手无策。



 “纪人……”这两个字从她的嘴中,毫无障碍的跑了出来。还有一个字也争着想跑出来,但是被她用嘴唇拦住了。“算了。”

 

但是她心里最清楚,对于这个问题,纪人世最明白。他是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领域,比自己强太多。但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她自己低声地说了这么一句。

 

此时的她开始想尽各种方法找出中间层结果,恨不得一头钻进屏幕里。可是由于量子的特殊性质,观察时的塌缩总是不能让其恢复原来的样貌。过了1分钟,过了2分钟,过了3分钟,依然没有结果……

2070年4月8日下午12点24分02秒,门“砰”的一声又被打开了。门外的人,想喊什么,但是最终没出声。而是低下了头。

 

里面的人也想说什么,但也没有出声,只是把头别向一边。

 

“我……我之前可能是做的……”从门外那人的牙间中,挤出来了几个字。自然,门里的人是什么也听不到的。

 

“这是之前你几次迭代的中间数据的恢复,我知道这应该对你有用。还有我用另一台量子机对你之前迭代的数据做的分析。数据表明,你的结果已经跳脱了之前的数据范围,至于是好是坏,我还不清楚。”那个人从门外进来,门里的人终于听见了他的话。

 

“你向来都不可能扔下你认定的东西。你的兴趣、这个项目,还有我。但是这次你还是放下执念,听我一回吧。”

 

“姑且听你一回。”

 

过了几分钟,之前的中间层数据恢复了出来,并进行了几次迭代。

 

“也许我们需要告诉他有关于我们的一切,现实的一切,这个世界的一切?”

 

“不妨试试吧,万一呢?”

 

“组长的‘万一’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万啊……”

“纪教授!”随着一阵呼喊,纪小勤醒来了,仿佛睡了好久。“纪教授,这就是你要找的那个测绘学院的,麦教授。”

 

“啊,怎么我睡着了呀。幸会幸会,麦教授。”

 

“不知道电信学院的纪教授找我有什么事情?”

 

“是讨论关于太阳超剧活动射线的。”一旁走来一位红衣小女孩

 

纪小勤虽然认得麦教授,但是却不记得自己把他叫来过,也不知道太阳超剧活动射线是什么。只是觉得红衣小女孩面熟。“你就是那个AI,精卫么?”

 

“如果诞生于这片似海洋般的量子世界中的您觉得这是必要的话,也可以这么称呼我。”

 

“?”

 

但其实我不是AI,您才是。

 

“哪有这么说话的呀!”

 

那个红衣小女孩只好把太阳超剧活动射线的事情、四一四研究院的工作、他是量子计算机上的人工智能、以及她是童经纬的化身一五一十的告诉他。

 

“且不说这些,”他还是不肯相信,“既然要我去找到太阳超剧活动射线的应对方法,那为什么我是电信学院的教授而不是物理学院的教授?”

 

“我们曾强制让你成为物理学院的教授,但是那个世界的你没有有意义的进展。强扭的瓜不甜,不是吗。”她还把“录像”给他看了一遍。

 

纪小勤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接受了这个“设定”。“那我…我的存在有何价值?”

 

“跟随‘你’的‘足迹’,我们有幸推算出2032年以及之后南极、月球、以及其他诸多地点的辐射数据。据我们的分析,三个月后,也就是我们的2070年7月,太阳超剧活动射线将会达到阈值,届时其破坏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你,和我们,需要找出一个能在三个月部署实施,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有着微秒级的思考能力的你来说,仍有大把的时间。我们还会利用另一台量子机对你规划的方案进行模拟,实验的部分就交给我们吧。”

“我真的可以吗?”

 

“不用担心,还有许多与你一样精明头脑的AI和你一同商讨。这就是量子计算机并行计算的强大之处。去见见他们吧。”

 

红衣小女孩把会堂的门推开,里面坐着许多“学者”和“教授”。不用说,他们都是人工智能。

 

大胆去想,大胆去做吧。我,以及我们全人类,都期待着你们的结果。

文:颜泽皓

这篇脑洞真的超赞,把坑又往上开了一层

第四章

——同济大学电信学院

看到走进会堂的纪小勤一伙人,教授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研究工作,仿佛等待这位主角已经很久了。


纪小勤来不及仔细打量每一位教授学者的模样,只在心里默默感叹人工智能的强大。莫名其妙被安排成电信学院教授的他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思索着自己汲取了五十年的知识,难道真的是电信方面的?那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又去哪里了呢?


“纪教授”,其中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人工智能学者开口了,把胡思乱想中的纪小勤揪回到现实。


“距离太阳超剧活动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应对灾难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人类无法和大自然的力量硬碰硬,也就是说,太阳活动本身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只能通过‘防守’对策保护地球和人类,所以最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地球外空间打造一个全面的保护系统,在太阳活动的灾难期间发挥作用,并能在灾难结束之后自动降解。”


众多教授学者也齐刷刷把目光聚焦在纪小勤身上,眼神中既有赞同又有焦灼。


“为了应对灾难,上个月,物理学院已经成功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材料pdc,有着近乎完美的过滤有害射线性能,而且其分解可控,材料掺杂了感应物质,只要对远程控制系统输入分解命令,就能在十分之一纳秒内分解十的十次方平方千米的材料,生成和大气成分类似的气体。”


厚眼镜学者继续说道,“现在唯一的难处是,如何实现这种物质对地球的全覆盖呢?”



“物联网!”纪小勤的大脑里立刻想到了这个概念。当前物联网技术如此发达,别说在地球表面,就是远在太空,也能实现对物体的控制与操作的!


这次,纪小勤不再怀疑自己电信学院教授的身份了,一系列物联网相关电路图条件反射般浮现在他的大脑里,同时闪现的,还有电信学院的光辉形象。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98年6月,下设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及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学院曾先后主持完成一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众多项目,有多项成果在实际中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凭借纪小勤多年的研究,互联网保护罩想法的实现完全不在话下,顿时,他的心里预见了战胜灾难的光明。


当纪小勤把自己的想法和众人一一道来之后,每个人的眼睛里都亮起了希望的光。接下来,纪小勤只需要了解一下这种材料的性质,结合物联网工作常规电路,并编写一个相应的程序进行运行,就可以成功实现地球外表面保护,挺过灾难。


纪教授讲解完后,按照初步计划,先由纪教授测试一下pdc材料,根据其性质决定电路设计思路,然后由麦平教授定位全球各处地理条件,针对性的设计出地域差异性程序,然后由人工智能进行模拟与试运行。





事不宜迟,分工之后,纪小勤和麦平两位教授立即投入工作中,精卫和其他人工智能负责提供纪小勤需要的计算数据和麦平教授需要的地理位置坐标等地理条件参数。两位教授虽然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整个地球外侧的物联网工程,综合各个地域的不同温度、气压、大气成分等等复杂地理条件,电路设计与程序编写实属是有着相当难度的工作。共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上工作终于完成,接下来,就是人工智能的试运行阶段了。


在两位教授紧张的等待着运行结果时,意外出现了。其一,由于计算机内存泄漏的原因,模拟迭代只剩一次,也就是说,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失败,那么地球的毁灭是人类唯一的宿命;其二,也是最为致命的,就是程序运行出现了问题:这个极为复杂的超电路中,放大器带负载能力弱,对应的编程方案的时间复杂度过高,运行起来需要6个月的时间,然而现在,已经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了……


怎么办?改进程序?这已经是针对这种电路的最先进程序了,那就优化电路?可是这是数十年来的物联网超级电路模型的唯一设计方案,要想在两个月之内打破局限,另有创新,简直就是创造奇迹。


整个研究再度陷入危机。




就在人人焦虑时,精卫突然说道:“我有办法了!”言罢,精卫便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精卫再一次出现是在同济大学物理实验室中,正在向学生讲授课程的纪小勤被吓了一跳,但同学们却似乎并没有察觉到一个新出现的“人”。纪小勤稳了稳神,看着精卫着急的神态,对同学们说了句下课便离开了实验室。


“纪教授,现实世界中,一场灾难正在日益迫近,现在唯一的解决方案面临着时间不足的问题。”精卫精简利落的向纪小勤概括了真实世界面临的困难。


“所以,能否借用您的知识,实现时间的延长呢?”


纪小勤扶了扶眼镜,嘴角微微上扬,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神情,开口道:“时间延长,那当然不在话下。爱因斯坦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相对论的概念,只要空间速度加快,时间自然就会缓慢下来。”


“只不过,空间的加速在过去无法实现,但如今,我们已经成功研制出空间加速器super spacial accelerator即SSA,如果能应用在拯救人类的伟大事业上,这也将是物理学的荣幸!只是不知道同样的机器能否在现实世界里应用。”


“那您就把机器的设计方案交给我吧,我们来制造一款适用于现实世界的机器实体。”精卫急中生智。


“好主意!”


得到了物理教授纪小勤的帮助后,精卫带着SSA设计方案回到了曾经那个世界。怀着紧张的心理进行尝试,研究人员们按照原方案开始了SSA的制作,让人欣喜的是,SSA在仅仅在一周的时间里就成功问世,这也标志着同样的技术应用于现实世界也是可行的。


借助SSA,纪小勤等人成功实现了接下去近两个月时间的三倍延长,物联网程序从而得以成功运行,保护层发挥作用,在太阳超剧活动期间将地球严严实实地罩起来,太阳活动结束后,又在纪小勤的控制下分解,模拟到这里,精卫也就是童经纬终于找到了能够拯救地球的方法。通过人工智能模拟传输出来的数据与经验,那个“万一”终于是实现了,人类世界最终恢复了正常。



在这场灾难结束后,童经纬终于有时间将整个系统进一步完善并解决了内存泄露的问题。但不久之后,研究所认为整个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并且担心过多的自由迭代会使整个系统产生不可控的突变,所以研究所最终还是命令销毁整个系统。


童经纬看着屏幕,沉默不语,也许是在回忆50年前的自己和那个记忆中的同济校园吧。


“或许可以见他最后一面。”


童经纬在某个命令行界面上敲下了“restart -cl -sup”




「现在是北京时间8:30」

「离考试还有30分钟,请考生抓紧时间入场」

 熟悉的考试播放音瞬间就刺激了纪小勤那不甚清明的神经,睁开眼,竟已站在了一座古建筑前……


不,不是这些,不用再去人为干预他了,最后一次就给他自由选择的机会吧。”童经纬喃喃自语道,并同时敲下了键盘。


在乘务员的帮忙下,纪小勤最终还是安全地下了列车,几经辗转,他终于踏入了思念已久的同济校园。之后的生活似乎与从前没有太大区别,疫情的影响正在逐渐褪去。终于,到了专业分流前的一周,四大学院将会给济勤学堂的同学们分别举办见面会,以解答大家的疑惑。


纪小勤背着包走在通往综合楼的路上,突然背后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女声“纪小勤!” 纪小勤转过头去,是一位女孩身着红色长裙,在校园里俨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你是?”纪小勤想起了列车上那一角红色的裙摆,却对眼前这位女孩没有印象。


“我是你的同班同学金薇啊,”女孩笑着答道“不记得我吗,没关系现在认识了。你是要去听讲座吗?一起吧!”


纪小勤只能尴尬地笑笑,说道:“不好意思啊,那一起走吧。”


两人的背影逐渐远去……

文:王树晖

未完待续,剩下的故事,就由你们来做出选择把。



同济大学四院联动科幻小说,来看看高校生是怎么写小说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