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21文景之治

2023-07-19 11:33 作者:努力工作一只团  | 我要投稿

民以食为天,长久以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米价是个重要标准。秦末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汉初出现大饥荒,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五千钱,出现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公私仓廪俱丰足,米价最低达到每石数十钱。后世史观评价这一时期:【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录的盛世,去感受它的富庶与安宁。

【马王堆三好墓墓坑遗址·湖南省长沙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著名的马王堆三号墓的墓坑遗址。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四公里外浏阳河畔马王堆乡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现场发现大量极具价值且保存完好的文物,为我们了解汉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除了三号墓外,随后挖掘的两个墓坑,分别命名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也出土了大量文物。这两个墓坑挖掘后就回填了。经专家考证,这是軑侯利苍的家族墓。二号墓墓主即是第一代軑侯,时任长沙国丞相的利苍,下葬年代在吕后执政中期,约公元前184年。一号墓葬着他的妻子,三号墓是他的儿子。利苍妻儿下葬年代,晚于利苍二十年左右,正处于文帝统治的中后期。但是,专家惊奇地发现,恰恰是身份最尊贵的利苍,他的墓在棺椁规模和陪葬品数量上却远不及妻儿。四十年前,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主持了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工作。

熊传薪(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

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很多帛书,主要是在三号墓里面出土的。二号墓就是利苍墓,他这个墓是个圆形墓,墓葬的规模也比较小,也不是很大,而且埋得很浅。而且棺椁它也是两棺两椁。他的随葬品来讲,从出土来看不是很多,主要是出了三个印章。一号墓就是老太太墓和她儿子墓,这里面主要是随葬了很多丝绸丝织品,漆木器,还有很多的陶器、竹器、帛书。

从吕后执政中期到文帝中后期的二十年间,軑侯家族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可是,社会经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軑侯家族的财富也随之迅速增长。特别是文帝时期,汉朝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軑侯家族豪奢的社会基础。因此,这个时期下葬的軑侯妻儿,能享有如此奢华的厚葬。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30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500多件漆器,大量珍稀丝织品、彩俑、乐器、印章等等,每一件都让人叹为观止。而在这些宝物中最炫目的是这件素纱襌衣,它堪称绝世精品。


整件衣服重量只有49克,是湖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素纱襌衣,用纱料制成,薄若蝉翼、轻若烟雾、巧夺天工,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衣服。素纱襌衣虽已重见天日,但它的制作方法却和编织它的能工巧匠一起湮没,无迹可寻。


南京云锦研究院,专门研究古代染织技法的研究员王继胜,试图破解这个千古之谜。他从种桑,抽丝剥茧,到纺织、裁剪,从每一个步骤去探寻前人的足迹,小心翼翼,唯恐稍有偏差,便会前功尽弃。

汉初的统治者,就像制作素纱襌衣一样,在精细编织着整个大汉王朝。在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江苏徐州,后人为他塑造了一座八米高的雕像,十名开国的文臣武将,分列两侧。如今,这里已经荒废数年,很少有人来关顾。只有每年的八月初一,这位看门的老大爷会来这里打扫卫生。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承秦制,新兴的汉王朝在诸多制度上,承袭秦朝,但是,在政治制度上却没有完全继承秦王朝的郡县制,而是采取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体制。刘邦将大半的疆土分封给七个诸侯王,诸侯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征收赋税,拥有军队。只有关中十五郡实行由中央直接管理的郡县制。

杨振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在刘邦的统治时期呢,其实它的根基一直是不稳固的。七个异性诸侯王,一直是王朝的一个心腹大患,在他登基刚刚几个月的时间里头,燕王臧荼就谋反,刘邦亲自平定了这次反叛。紧接着之后呢,他又花了数年的时间,然后平定了王朝最大的威胁。然后韩信、英布和彭越,他呢,在这个解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把大片的收回的国土分封给了同姓诸侯王。他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血缘关系,来维护维持这样一个西汉政权的一个稳固。

政治问题暂时解决了,同样严峻的经济社会现在仍然摆在汉初统治者面前。秦末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汉初出现大饥荒,物价飞涨。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五千甚至上万钱。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吃人现象,人口损失过半,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大城市,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到处一片残破凋零景象,连刘邦这个皇帝都凑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驾车,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面对着这样一个民生凋敝破败不堪的烂摊子,汉初统治者意识到,必须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否则江山不保。他们见识过强大务必的秦帝国一夕倾颓的惨烈,心有余悸。他们希望汲取秦速亡的惨痛教训,找到一条通往盛世的康庄大道。

陈新岗(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汉初的这样一种修养生息政策,在我看来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它并不是说是一个随意的这样一种政策安排。为什么历朝历代开国的皇帝、王朝都要实行这种政策,不是你也不是他,基本上所有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这种开创者都要这样做。那么既然都这样做,说明它是符合规律的,那么这种规律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他必须要这样做,否则他没有别的出路。

刘邦登基后不久,便下令解散军队,让战士复原回乡,给予他们,加赐爵位,优先授田,免除赋税徭役等优惠待遇。同时,令那些在战乱中逃到山泽的百姓,各归本土,恢复原有的爵位和田宅,官吏不得歧视虐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者,一律免为庶人。同时鼓励生育,奖励农耕。高帝十一年,刘邦禁止郡国随意征收献赋,明确规定中央每年,只向每人征收63钱。

这是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三十七里的萧何墓。萧何的贤能一直被后世称赞和敬仰,为了保护他的墓碑,工作人员正在给它修建遮风挡雨的建筑。而在汉初,皇帝提倡节约,大臣也都十分节俭,贵为相国的萧何,置买田宅,专挑贫瘠的地方,宅院连院墙的都不修。他看到长安地区人多地少,便请示刘邦开放皇家园林上林苑,让百姓进去种地。

【长陵·陕西省西安市】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与长乐宫,葬于长陵。这位提三尺剑平天下的布衣皇帝弥留之际,深知政治经济的危机远未消除。如不为子孙选好辅佐者大汉王朝将陷入危机。

杨振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在刘邦死之前,然后吕后曾经问这个刘邦,如果萧何死了之后,谁做丞相更好?然后刘邦说曹参。那个吕后又问说曹参死了呢?他说王陵。然后吕后问,王陵死了呢?他说那你我都不在了。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惠帝继位第二年,相国萧何去世,曹参接替相国之职。曹参上任后,下令一切都按萧相国时的规矩办。自己,则整日和属下朋友喝酒。惠帝对他很不满,心想,难道是欺负朕年少吗?于是,责备曹参。面对惠帝的质问,曹参反问,陛下觉得和高帝相比,谁圣武?惠帝说,朕岂敢望先帝。曹参又问,陛下看臣与萧何谁贤?惠帝说,君好像不如萧何。曹参便说,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就可以了吗?萧规曹随,惠帝寻思寻思觉得也有道理。

惠帝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以心狠手辣著称。她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迫害刘邦宠姬戚夫人,杀害四位刘姓诸侯王,公然违背刘邦誓约,封吕氏为王,几乎危机刘姓天下。因此,历史上,人们对吕后的评价向来是负面的。

杨振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她嫉妒心很强,也很狠辣,尤其她对于刘邦的爱妃,当时做成人彘的那种残酷的做法。但是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仅是看她的个人行为,也不仅仅看她的个性,而主要是看她对于历史发展的一个影响,对于一个王朝,对于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记录谷物的竹简·荆州博物馆】1983年在湖北荆州市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记录谷物的竹简,足以佐证这一史实。惠帝吕后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惠帝即位当年就减轻田租,从十税一减至十五税一,在位期间他三次下诏减轻刑罚,废除秦始皇时所立【挟书律】,奖励孝悌,力田,鼓励生育。吕后临朝时期,废除了夷三族罪和妖言令,放宽对商贾的限制,两度实行货币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

杨振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实际上就是她在政治上政令上没有什么改变,然后他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当时天下俨然,就是非常的平静平和。百姓的粮食也开始增多,衣服也开始穿上好衣服了,这样的一个盛世的前兆已经开始出现了。他们已经开启了一个文景之治这样的一个时代。

汉文帝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大臣拥立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大臣们如此选择,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文帝文人仁孝宽厚;二是文帝的母亲薄氏谨慎善良,没有什么势力。事实证明,大臣的选择十分英明。文帝刚登基时,经常射猎宴乐,号称【一日再三出】。当时,一个列后的骑兵随从名叫贾山上书劝谏他,说“如果这样,会导致上行下效,朝廷从此懈怠,百官对政事马虎了事,从而,绝天下之望。”文帝善于纳谏,立刻减少了游猎的次数。

文帝在历史上,素有仁厚之名。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废除【收孥相坐律令】,不再对犯罪者亲属实行连坐,没为官奴。第二年,又废除【诽谤妖言】【祝诅上】(即诅咒皇帝)罪,给予一定的言论自由。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肉刑。据《汉书·刑法志》记载,西周时有五刑,即墨、劓、刖、大辟。商鞅变法又增加凿颠(开凿头颅)、抽胁、镬亨(用鼎镬煮杀人)之刑。

文帝在刑法方面做出的这项重大改革,起因于缇萦救父。这个故事载于史书,又不断被搬上舞台。今天缇萦救父仍是江苏淮安长荣京剧院最经典的保留曲目,几十年来,长盛不衰。

缇萦救父讲述的是,文帝十三年五月,缇萦的父亲淳于公因犯法,被判肉刑。淳于公没有儿子,只生了五个女儿,他被抓时气急败坏地骂女儿,生女不生男,一点儿用也没有。缇萦心如刀绞,父亲押解到京,她一路跟来,她上书替父亲鸣不平:死者不可复生,人被处肉刑,就不能恢复原样,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妾愿意没官为婢,赎父亲的罪。缇萦至孝至勇的献身精神,深深触动文帝,于是下令废除黥、劓、斩趾等肉刑,以笞刑、服苦役等替代,并将无期刑改为有期刑。文帝废除肉刑,在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上是一大进步,也向文明买进了一大步。

汉文帝的通知宽厚,不仅仅表现在刑法上,他还非常爱惜民力,实行轻徭薄赋。即位第一年,颁布了养老令,给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米肉布帛等物品,让地方官按时慰问。同时下令郡国不要搜罗奇珍异宝上贡朝廷。文帝二年、十二年,曾两次下诏免除百姓一半田租,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至三十税一。十三年,更下令免除全部田租。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遇到灾荒年月,文帝还出台临时政策,抚恤百姓。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的徭役才能够每年服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

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汉文帝的话他通关梁,就是开放了在商业方面的这样一种便利。这个在吕后期间是严厉禁止的。而且呢,甚至在某些时期,对老百姓一分钱都不收,租税一点都不收。

汉文帝时期,同姓诸侯王坐大的问题日益突出。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兵反叛。六年,又发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日益强大的同姓诸侯王,同样成为大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削藩,请求文帝削夺诸侯王的国土,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贾谊是洛阳才子,曾经给汉文帝出过很多的主意,《治安策》就是之一。汉文帝没有完全采纳贾谊的建议,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一点没有吸收他的建议。他把淮南王和齐王都进行了拆封。

文帝没有完全采纳贾谊的建议,主要是出于政权稳定性考虑,他对于削藩有着种种顾虑,虽然,这种姑息最终酿成了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但在当时,削藩显然还为时过早。文帝统治,始终把稳定放在了第一位,内政如此,外交也是一样,匈奴人屡屡撕毁和亲之约入侵边境。文帝怕刀兵再起,百姓遭受战争之苦,下令严守边塞,不发兵追击。

南越国在刘邦时期,向汉朝称臣。吕后当政时,下令禁止卖铁器给南越,出口牛马也只能卖公的,不能卖母的。南越王赵佗大怒,干脆自称武帝,与汉朝抗衡。吕后发兵征讨不能成功。文帝一即位,就写了一封亲笔信,派陆贾带着出使南越。这是一次重要的行程,陆贾作为汉朝和南越友好关系纽带的使者,千里迢迢从汉来到南越,把文帝的亲笔信交给赵佗。赵佗看信之后,又感动又惭愧,马上去掉皇帝的排场上书称臣。

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汉文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你很辛苦,就是说先向他表示问候。并且呢把他自己,汉文帝自己如何继位的这个过程情况也简单地和他说了一下。同时呢也说了这个,对他(赵佗)的祖上的这个坟墓进行了修缮,派人看护。但是同时汉文帝也说到,如果汉与南越发生战争的话,可能带来的苦难更多的是老百姓。这封信表达了汉文帝很真诚地,劝赵佗放弃称帝的这样一种想法。

汉文帝是个宽厚的皇帝,但也是个颇有手腕的政治家,他所有措施都旨在巩固政权。文帝刚从代国进京登基,入未央宫,就拜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两军,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又大封拥立自己的功臣,展示自己的谦逊态度,使功臣集团安心。看时机合适,又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罢免绛侯周勃的相位,以抑制功臣集团的势力。并先后平定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谋反。汉文帝,像一个勤快精巧的工匠,兢兢业业地编织着大汉盛世这件前所未有的素纱襌衣。他宽厚仁爱,深刻认识到农业为天下之本,衣食足才能够百姓安。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亲为表率。十三年,下诏恢复古代帝王亲耕籍田,皇后亲桑的礼仪,并成为制度长期施行下去。当时的百姓,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努力耕作,日渐富庶。和汉文帝一起,为这件素纱襌衣织上最美丽的图案。

杨振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汉朝它要恢复它的国力恢复它的经济,让人民恢复一个正常的生活状态,这种困难程度一点都不亚于这个素纱襌衣的这个制作,要比它艰难几倍甚至数十倍,或者说我们就没法比拟。

举世绝伦的素纱襌衣,虽然是文帝时期巧匠的杰作,但文帝自己却一直穿着黑色粗丝做的衣服,他最宠爱的妃子慎夫人,为了节省布料,也不穿贵族妇女流行的曳地长裙,所使用的帷帐也都很朴素,一心想成为天下人的表率。汉文帝的节俭是非常少见的,他在位二十多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文帝曾想建一个露台,一算,要花费百金。文帝于是说,百金相当于中产之家十家的家产。我侥幸奉先帝宫室,常常担心辱没了先帝,还造什么露台,就中止了计划。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为了纠正当时的厚葬风气,他临终前遗诏薄葬。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事,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第一次将国丧的时间定为三天,期间允许百姓婚假、祭祀、饮酒、吃肉。他不仅不要布衣车和兵器送葬,还下令将夫人以下的姬妾遣散回家,随便出嫁。这种对人的爱惜,两千年来都很少有帝王能够做到。

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用我们今天话说他比较想得开,比如说他对死亡的态度也是这样。他能够认识到死亡是万物的自然规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认识。

邬文玲(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他确实是表里如一,是一个勤俭是一个节俭的而且仁厚的君主,所以他主张薄葬确实就是薄葬,他没有多少随葬的东西。但是景帝呢确实就不太一样,他实际上在继位很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修建他的陵墓,他的陵墓的豪华程度肯定比文帝的要高。尤其是现在因为景帝陵还没有完全发掘,但是从目前已经发掘的部分来看,尤其是还发现了很大的陪葬坑。

【汉阳陵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汉文帝的继承者汉景帝的阳陵,距离霸陵35公里。到目前为止,汉阳陵墓地只进行了八分之一的挖掘。阳陵占地面积有二十多平方公里,按照汉朝人推崇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整个陵墓再现的是汉景帝生前的生活情况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景帝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七个诸侯联合反叛。反叛之初,景帝为了安抚作乱的诸侯王,腰斩了力主削藩的晁错,但诸侯王继续进兵。景帝不再妥协,很快平定了叛乱。

邬文玲(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表面上他是很宽厚的,其实他内在也有比较刻薄的一面,他有一点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点不择手段。实际上就是也有人认为,那个景帝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难道不明白诸侯王的那个要【清君侧 诛晁错】是个借口吗?我就认为就是有些人他肯定知道,但是呢觉得这个晁错就是说过于强硬,然后他可能觉得也可能对自己的政治也可能产生一定威胁。所以就借机把他给除掉了。

平乱之后,东方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景帝却没有掉以轻心。他加强了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剥夺诸侯国君自治的权力,收回亡国的官吏任免权。

邬文玲(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通过这一些列措施,使得这些诸侯国的那个实力就大大地削减。到最后呢就跟一个大概它的地位就相当于一个中央统辖的一个郡。

汉阳陵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做一项重复的工作,修复汉阳陵出土的文物。虽然墓地只挖掘了八分之一,但是挖掘出来的文物数量品种繁多。仅仅这些文物就要工作人员,花上百年的时间去修复。主持文物修复工作的是汉阳陵博物馆馆长侯宁彬。

侯宁彬(陕西省西安市汉阳陵博物馆馆长)

这两件东西呢是汉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的两件农具。这个东西叫做铁铧,是用在铁犁顶端的一个铁制的工具。这件东西呢叫做铁叉,是用在铁锨顶头的一个工具。那么汉阳陵除了南区从葬坑之外,还有其他陪葬墓园,遗址里头出土了很多这种农具。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文景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西汉彩绘兵马俑·咸阳博物馆】对于诸侯王,景帝虽然采取强硬手段,但是在治国的策略上,景帝继承了父亲的政策,清静无为轻徭薄赋。景帝即位当年,就免除一般田租,实行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为后代所继承。第二年,又下令将男子服正役的年龄从十七岁提高到二十岁。在年成不好的时候,还下诏不接受郡国贡献,降低皇宫饮食标准。

侯宁彬(陕西省西安市汉阳陵博物馆馆长)

这三件文物,是上个世纪70年代,汉景帝阳陵刑徒墓地出土的三件文物。这个大的叫做铁钳,是套在脖子上的。两个小的呢叫做铁锭,是套在脚脖子上的。说明当时刑徒在劳作的过程中,是带着刑具来劳作的。西汉初年曾经有一种刑罚叫做肉刑,就是在脸上刻字、割掉鼻子、断足。那么到文景时期呢,把这种刑法进行了减轻。也就是,如果有这种肉刑,要让一部分刑徒丧失了劳动力,同时也丧失了他们改过自新的一个机会。文景时期通过对这种刑法的改制,一个是提升了社会的劳动力。另外一个,也给一部分刑徒带来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减轻刑法方面,景帝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前元元年和前元六年,景帝分两次完善文帝废除肉刑的政策。减轻了笞刑,使肉刑的废除真正对百姓有利。他又废除了残酷的磔刑,改为较为和缓的弃市。在判案上,景帝强调疑罪从轻的原则。

【奏谳书·荆州博物馆】这是1983年,在湖北省荆州市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的奏谳书,它记录了秦及汉初一些疑难案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疑难案件或者被告人不服的案件,上报主管部门合议的制度。景帝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他在中五年下诏,痛斥不法官吏,徇私枉法、结党营私,以执法苛刻为明察,致使无罪者蒙冤,有罪者横行。命令自此之后,凡有疑问的案件,都要上报,进行合议。后元年再次下诏,进一步明确,疑案先交给主管部门合议,如果主管部门仍不能定案的,移送至最高的司法机构——延尉,进行终审,强调治狱者务先宽。

陈新岗(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就是尽量不与民争利,把财富放在民间。这是中国经济史当中两个主线,一个是与民争利,一个是无为,不与民争利。而文景二帝他们实行的政策,仍然是贯彻了汉初的这种政策,无为政策,尽量不打扰农民,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尽量不对农民进行更多的兵役的这种征发。

文景时期一系列惠民措施,博得后世的一致称颂。据统计,文景时期共颁布了八次大赦令,文帝景帝的谥号便因其政绩而定。谥法称,【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从西汉王朝成立,到汉景帝刘启病逝,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一年,汉初残破萧条景象一扫而去。城乡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贮藏了大量财务。国库的钱,数以亿计,因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数都没法数。太仓堆满了新旧粮食,有的因没有地方放,只好放在外面,以致腐烂不可食。街巷中到处都有马,田间更是成群遍野,那些乘母马的人都被瞧不起。地位卑贱的看门人,都吃上了梁、肉。为官做吏的因无事可做,忙着生养孩子。人人自爱而重犯法,以行义为先。

制作一件素纱襌衣花了王继胜十三年时间,迎来一个盛世,得需要几十年、几代人。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他们共同编织了文景之治这件垂范后世的素纱襌衣,编织了中国舞台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

邬文玲(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这几十年的统治之间,他们的政策有一个延续性,那么这个政策的延续性实际上也是一个最好的体现,不是朝令夕改。那这个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这种社会的安定,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国富民安。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臣民老百姓都很满意,就是对这个社会的认同,就是认可度比较高。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然而,在一片繁荣景象的治世背后,却掩藏着重重危机。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清静无为,修养生息,的确是一扫秦末的残破凋敝,出现了欣欣向荣,百业俱兴的盛景。然而,诸侯王和匈奴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汉王朝梦魇般的劲敌。从汉高祖刘邦时代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北方的骚扰和挑衅。新兴的汉朝,无力与匈奴大规模长期征战,只有采取和亲与安抚。然而,怀柔,只可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与宁静,却无法保证长治久安。

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卑辞厚币,从此变成金戈铁马。武帝的雄心和大汉的铁骑横扫草原,匈奴人讲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西汉历史也掀开了烽烟四起、波谲云诡、魏震海内的新篇章。


【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21文景之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