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收获Princeton,Berkeley,Caltech,Stanford的我,拖延到11月底才开始写文书

2023-07-19 11:31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图1:京郊后河徒步,天降小雨云雾缭绕


基本背景

申请的三维:

北大物院,前三年GPA Overall 3.74 / Major 3.80(北大算法),

TOEFL 109(S23),GRE 156+169+4,

GRE Physics 990

科研:伯克利两段科研共十个月,一篇一作统计会议文章发表,一篇一作天文期刊文章在写

录取:Princeton, Berkeley, Caltech, Stanford, Chicago, NYU, CMU(除Princeton为Astrophysics PhD外, 其余均为Physics PhD)

拒信:Harvard Astronomy PhD, Columbia Physics PhD
去向:Princeton


这场疫情爆发前,或许谁也不会想到,在2020年,人类社会的运转还会因为一场瘟疫而被迫暂停至少数月。在这个特别的申请季的尾声,终于找到时间写下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对之后申请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回顾我的四年大学生活,与很多同学一样,既有平日往返于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的忙碌,也有深夜与三五好友相约艺园翅客的悠闲。若要说起有何与众不同的经历,除了曾数次徒步穿行于京郊的深山峡谷之中以外,大概便是大二大三两次前往伯克利访问(共计一个学期和两个暑假),而这也为我最终拿到普林斯顿的天体物理博士offer打下了基础。


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萌生了大二暑假就出去做暑研的想法,于是签约了世毕盟。在培训师和mentor(Caltech PhD)的帮助下,我很快完成了套磁所需的材料,并幸运地只发了六封邮件便拿到了伯克利的暑研offer。随后的那个暑假我在伯克利与老板合作得还算愉快,于是大三下学期我又前往伯克利继续做了半年科研,直到大四上学期开始时才返回北大。


一般认为,在物理PhD的申请过程中,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应是科研>绩点>英语,下面我将分别谈谈自己有关的一些经验。


1.科研:申请理工科PhD最重要的一环大概就是科研了,所以这里会详细展开来说。首先是关于文章与推荐信的问题。如果本科期间就能在主流期刊上发表一作文章的话,对申请必然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如果由于时间仓促,论文没能在申请前发表出去,若是老板能在推荐信中提到你做的具体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强的加分项。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荐信或许比文章还要更重要一些。记得当时伯克利老板跟我说,“we don’t know how to evaluate students from China because we don’t know the professors. / 我们不知道怎么评价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通常我们不认识给他们写推荐信的教授。”因此,如果可能的话,申请的三封推荐信最好至少有一封是来自业内广为人知的海外老板。如果感觉一个暑假的时间不足以做出什么实质性成果的话,也可以考虑像我一样,在保证本校课程进度的前提下,申请去国外学校多做一个学期科研(一般只要海外老板愿意帮忙解决签证的问题就可以)。另外两封推荐信可以是来自国内知名度低一些的老师,但最好也是跟TA扎扎实实做过一些研究的。否则如果随便找一个老师拿一封平推甚至黑推的话,对申请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图2:UC Berkeley后山Big C上的秋千,据说附近曾有美洲狮出没


其次是关于怎么套磁的问题,这其中又包括找暑研时的套磁和申请季前的套磁。据我所知,有些同学找暑研的时候就是直接群发几百封邮件,这样虽然最后一般也能work,但个人感觉并不是一个高效的方法。根据我在美国期间的观察,很多教授想不想招做暑研的学生完全就是看自己的心情与习惯:有些教授很喜欢带学生,却一直招不到(或者说招不够)满意的;有些教授不太喜欢带本科生,即使你曾经发过顶刊一作也不一定管用。因此如果能够提前获取一些关于潜在老板是否愿意带学生的情报,对找暑研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世毕盟的mentor在这个时候便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毕竟同一方向的学术圈其实也就那么些人,大家互相之间都会比较了解。


而至于申请季前的套磁,是否真的有用就见仁见智了。个人认为,如果项目的录取过程是由各个教授自行决定的,提前套磁就有机会直接锁定一个offer;但如果录取是committee主导的、单个教授话语权比较有限的话(事实上目前大部分top物理项目都是这样),那么教授不太可能会尽全力去帮一位只在套磁过程中短暂接触过的学生说话。因此从统计意义上来看,这时候套磁并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当然,如果你在申请季还有多余的时间(而且情商在线),提前去联系一些教授应该也不会有坏处;而我当时因为手头还有一些课题没有做完,所以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和准备文书上。


2. 绩点:我的课内成绩比较两极分化,有好几门99、100,但也有个别7字头的分数(其中包括一门大一的时候提前选的电动力学);最后总绩点绝对值还行,但放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北大物院,相对排名其实不算突出(大概在20%-30%之间?)。从最后结果来看,这个别的几门低分似乎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或许也是印证了一位前伯克利物理系招生委员会主席在quora上的回答:“I always took comfort in the occasional B. That, to me, indicated a real student, not one who spent all his/her time struggling to get highgrades. / 成绩单上偶尔出现B是可以接受的,这可能只是说明这个学生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考试成绩上面。”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的成绩多数都是七八十分,多少还是会给教授留下学业不精的印象;在自己的能力与精力范围内,课业成绩自然还是越高越好。


3. 英语:理工科的PhD申请一般不会太看重英语成绩,基本上只要过线(保证TOEFL 100,GRE 320+3,最好TOEFL 105,GRE 325+3.5)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个人建议最好是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刷出一个够用的成绩,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等方面。具体来说,因为GRE的有效期是五年,而且不用考口语和听力,可以大一大二就先把GRE考出来,然后大三上学期把TOEFL解决掉。另外有些专业(包括物理)的申请还需要GRE Sub的成绩,由于在中国大陆地区每年只有秋季的时候会安排有Sub的考试,建议最好大三上学期就去考一次,这样万一第一次不理想,大四还有一次机会,心理压力会小一些。


我其实是一个略有拖延症的人,当时申请的PS直到十一月下旬才开始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没有去申一些在12月1号左右截止的学校(比如JHU)。在世毕盟的帮助下,我用一两周的时间就基本将PS定稿,随后十二月初去加拿大开了个会,回来忙完北大这边期末的事情之后,又去美国参加了另外一个会议,然后赶在疫情全面爆发前回到了家中。申请的结果说实话有些超出了我的预期,基本上比较想去的学校里面,除了哈佛以外都拿到了offer。最终选择普林斯顿,也是看重了其在理论天体物理界当之无愧的领导地位。


回顾这几年的学术生涯,世毕盟在联系教授、开展科研、准备文书等各个环节都为我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辅导。与国内的高考和竞赛不同,国外学校的申请比拼的不再是考场上的灵光一现,而是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所折射出的一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因此,相信大家只要能够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最后便一定能收获一个满意的结果。


收获Princeton,Berkeley,Caltech,Stanford的我,拖延到11月底才开始写文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