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的崩溃,都是从月子里开始的
月子里,往往是妈妈最煎熬的时候,要忍着疼痛喂奶,要忍受各种月子规矩,要接受亲朋好友的「问询」……很多看起来平常细小的事,也会让妈妈瞬间陷入崩溃。
十月怀胎生下牛娃,生娃时我已经 32 岁,伴随着即将到高龄产妇的年纪,各种小心谨慎,孕妈的玻璃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生完宝宝回到家,婆婆已经从老家来准备伺候月子,我从结婚到生孩子这四年从来没有跟婆婆在一起生活过,跟婆婆的磨合成了我的另一大困扰。生活习惯的磨合,带娃方式的磨合加上此时大家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我的失落感一下子如火山般喷发。
刚生完宝宝奶一直不够,每天一大碗一大碗的喝各种汤,爱喝的不爱喝的闭着眼往下喝,孩子一哭婆婆就说她是不是饿,她是不是吃不饱。每次一听到这些话,我的脑子都跟要炸掉一样,每次看到嚎啕大哭却不愿吃母乳的宝宝睡熟时,我内心都无比的愧疚,为什么我喂不饱我的宝宝,为什么别人就可以。
内心几近崩溃,我的委屈,无助感一下子喷涌而来,总是莫名的想哭,感觉我的生活一下子被颠覆了。为什么生完宝宝是这个样子。别人只知道妈妈应该怎样,却从没人理解为了成为「母亲」我们做了什么牺牲,相比之下那一切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应该是本能之选。我甚至一度觉得老公不再爱我,只爱我们的孩子。
终于有一天老公发现了我的问题,问我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我把我的不满一股脑的倾诉给了他,在他怀里放声大哭。
老公在我那次痛哭之后不断的安慰我,会给我买一些怀孕之前爱吃的东西,他问我你是不是觉得大家都不关注你,那时候我才发现家人给予的永远都是爱,老公开始主动协调我跟婆婆的关系,夜里起床给孩子换尿不湿,泡奶粉,洗奶瓶,他安慰我说孩子喝点奶粉没有啥,很多人都是奶不够会加些奶粉,你别给自己压力。
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妈妈,我们想要的并不多,只是需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宝宝刚出生的几天,奶量不多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奶量的上涨和宝宝的胃容量基本可以匹配,一开始宝宝需求不多,产奶也相对不多。
回家后第一次喂奶,全家人都围着你,看着你,仿佛在等待你的乳头塞进宝宝嘴里的那一刻。
抱着宝宝准备喂奶的我,此时略显尴尬,故意拖延一下,示意他们避开,但是似乎不起作用,一双双眼睛盯着你的胸部,我实在不好意思,不得不转身撇开,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都离开了。
有时候喂奶,宝宝衔乳不太熟练,他们恨不得过来用手帮忙。
虽说是家人,但是对于初为人母的我,要当着家人喂奶,我还不太习惯。
更糟心的是,每次我在喂奶的时候,听到宝宝哭,总有人会说:你没有奶啊,宝宝没吃饱,没奶,要冲奶粉。
幸好我之前在手机里下了个G动,坚持做盆底肌锻炼,平时也跟这里面母婴课程学习了很多关于母乳喂养的知识,没那么焦虑,心中一直相信自己一定会有奶。
可是说多了,我心中很是不爽,加上没有休息好,严重缺觉,很容易情绪不稳。
后面婆婆又说了一次,我实在不想再听了,就委婉地回了一句:我有奶的,不要老是说我没奶,你越说,我就越焦虑,就越没奶。
后面婆婆回乡下后,打电话时,还时不时地问:你有奶没?宝宝吃得饱不?
我只得假装镇定笑着说:有的,肯定有啦。
心里却有莫名地冒出不愉快的感觉。
月子期间,虽然家人们都很照顾我,但是有些言语在无形中伤害了我,可能他们不以为然。
后来慢慢地奶量上来了,习惯了在家人面前喂奶,他们爱看就尽管看吧,总不能老是放不下心中的别扭,这样不利于我的恢复。
但是听到「你没奶」三个字,还是会莫名来气。不知道有多少孕妈在遭遇这魔咒般的三个字,与其担心宝宝吃不饱,还不如换一句话「一开始奶少很正常,慢慢地吸多了,就会变多,没吃饱不要担心,多喂几次就行」,要是这样多好多温暖,多治愈。
1. 生完娃第一晚,侧切的伤口疼、喂奶、虚汗折磨我一夜没睡,上面疼下面也疼。
2. 第二天,打缩宫吊瓶,越打肚子越疼,和生孩子的阵痛差不多,40 分钟左右滴完才不疼,医生说,起码要打 4 天。
3. 在医院里,医生每天当着我婆婆和老公的面检查我恢复情况,幸亏他们知道我面薄,没在旁边看着。
4. 晚上再也没睡过一个好觉,伤口疼,孩子不是饿了就是拉了,还经常吐奶。胸好涨,偏偏队友睡的稳如泰山。
5. 只要一刷牙洗脸洗澡洗头吃辣吃水果碰水,立马就有亲戚现身说教。
6. 天天都有人来看宝宝,宝宝睡着了也要进来,喂奶的时候都不走。
7. 天天听别人讲育儿经,讲他家宝宝怎样怎样。
8. 不让我出去玩,想吃的不让我吃。
9. 当娃开始一放床上就醒,导致我经常和队友抱娃干坐到天明。
10. 娃的各种哭闹,饿了哭,拉了哭,胀气哭,鼻塞哭……哭到我怀疑人生,他哭我也哭。
但是,渐渐的,我已经习惯和宝宝一样的作息时间,渐渐的,我也体会到当妈妈的快乐了。
但我依旧想对那些惦记我生二胎的人说:二胎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