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48 孔德

2023-05-05 08:2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48、孔德(公元1798—1857年)


  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创始人。出身于官吏家庭,曾任巴黎工艺学校数学教员,做过圣西门的秘书,晚年信奉宗教。

  孔德鼓吹实证主义。所谓“实证”,即“确实”的意思。他认为以“实证”、“确实的”经验事实[1]为依据的哲学,才称得上是科学,所谓“实证”的经验事实不是来源于客观事物,而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构成的。孔德断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讨论感觉经验以外的东西,是“不确实”的,都不是科学。他标榜自己的哲学是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中派”哲学,企图逃避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取消哲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实际上他以“经验事实”为幌子,反对唯物主义,偷运主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在哲学上企图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这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2]

  孔德宣扬不可知论。他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和对立起来,认为事物的本质是超乎感觉经验或现象之外,是不可认识的。他断言科学只同“是如何”,不问“为什么”[3],是不反映客观规律的。他攻击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及其可知性的理论是“形而上学”。很清楚,孔德不过是打着“科学”知识的招牌来反对真正的科学,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孔德把社会发展史看成是纯粹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史。他认为人们的认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神学阶段[4],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其次是形而上学阶段[5],人们用抽象性的东西代替神的作用,这是过渡阶段;第三是实证阶段[6],人们放弃了对宇宙本原和事物本质的探索,只是去发现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固定的、最后的阶段。孔德以此提出相适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的唯心史观。在他看来,同神学阶段一致的是军事阶段,同形而上学阶段一致的是过渡阶段,同实证阶段一致的是科学    工业阶段。他把实证阶段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结起来,从而得出极为荒谬的结论:资本主义是由于科学的胜利而产生的最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固定的、最后的”阶段,是不可改变、不能推翻的。孔德宣称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缓和阶级对抗和促进社会有机体的趋向“平衡”。他反对革命、反对阶级斗争,为反动的资本主义制度永世长存作辩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德在政治方面是帝国制度(个人独裁)的代言人”。[7]

  孔德哲学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趋反动的表现。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都从孔德哲学中寻找思想武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革命。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哲学的变种,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论,也属于实证主义的思潮。因此,批判孔德哲学,对于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和修正主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学》、《实证论总论》等。


注:

[1] 经验现象。

[2] 《列宁全集》第十四卷359页。

[3] 即不问事情的本质。

[4] 虚构阶段。

[5] 抽象阶段。

[6] 科学阶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23-424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48 孔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