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天才留学生曹原一天两登Nature!不是“后浪”,是“巨浪”

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B站的一个视频让“后浪”成了热词。

而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相比于后浪,我们只能说他是巨浪一般的存在,他就是95后天才少年曹原。

95后天才少年曹原,在一天之内,连续两次登上《Nature》!
在伦敦时间的6日,曹原和他的博导PabloJarillo-Herrero背靠背连发两篇Nature文章,介绍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友情提示:下面这4小段是关于两篇论文的介绍,非理科生可以选择适当跳过:
在第一篇Nature论文中,曹原等人致力于通过对扭转角的控制,将魔角特性推广到其他二维研究体系,以调谐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相似的物理行为。研究结果将为探索多平带双扭超晶格中扭角和电场控制的相关物质相提供理论依据。
曹原为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并与导师共同为文章通讯作者。通讯作者通常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曹原成为通讯作者,表明他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

在另一篇Nature论文中,曹原与其他两位作者并列文章第一作者。
在这项研究中,曹原等人致力于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们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装的MATBG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on-tip)获得处于量子霍尔态的朗道能级的断层图像,并绘制了局部θ变化图。这项研究为相关物理现象的实现和应用提供了指导。

是不是看的一头雾水,没有关系,根本不需要怀疑自己,毕竟这是“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
所以我们看不懂也很正常,但一个95后的少年就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掌握如此深奥的科学能力,不得不让人羡慕。

网上关于曹原的资料并不是很多,但短短一句话足够令人“膜拜”

这个天才少年,出生于1996年,四川成都人,算下来今年也就24岁。
曹原的天赋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2007年,他到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用了三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课程。
2010年曹原参加高考,那年他只有14岁,高考成绩669分。并以此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在曹原还在大二的时候,他就主动联系曾长淦教授,并希望能够在曾长淦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学习。
在曾长淦教授的指导下,这位天才少年开始了他的石墨烯超晶格等离激元理论研究。

你以为天才少年只是在这方面展现天赋吗?肯定不会,曹原还在编程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超群的天赋。
有记者曾采访曹原,他的一句话深入人心:“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里一些无趣的部分。”
在曹原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了MIT攻读博士学位。
到了更高的平台,曹原在不断努力下他加入Pablo Jarillo-Herrero团队,并成为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2018年3月6日,Nature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文章刊登后立即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
早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因发现一种能将电子损失降到0的传输材质,即“超导体”,而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超导体有助于大幅降低电力传输过程中的巨大能源损耗。
但令人遗憾的是,要想实现这种传输条件,环境必须在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之下。
此后,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希望研制出能在常温条件下实现“超导体”性能的材料,但均以失败告终。
而曹原的贡献在于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发现了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魔角)时,就会产生以0电阻传输电子的神奇超导效应。
2018年,这位来自中国的22岁少年曹原,成功实现了石墨烯“超导实验”,解决了困扰人类107年的世纪难题。
这样一位天才少年,世界各国科技领域自然而然都为这名少年科学家递出了橄榄枝。
可曹原依旧心系祖国,在麻省理工的时候,曹原就有机会获得美国国籍,但他并没有接受,而是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曹原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后浪的强大力量!
本篇内容来自:微博
今日封面图: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