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ol.100 写在一百篇

2022-06-02 11:15 作者:XiangziOfficial  | 我要投稿

写这些文字,浪费了许多时间,也没有什么“人生哲理和做人的真谛”,大都只是一些零散的想法,但对于我来说也还有一些意义,所以会继续写一些。平常生活中很多想法,都只是短暂的存在于脑中,如果没有记录下来,也许就永远消失了,所以“一任它怎样浅薄”,也都有值得记下来的理由。


一直觉得写东西是一件比较自恋和矫情的事,所以比较反感这件事,因为写东西的时候,稍不留神就容易变得做作,因此我总是极力避免写造作的东西,虽然已经很有意识的去控制,但在旁人看来,某些的地方难免还是会显得有些做作,因为人的感觉是很敏感的,即便是很细小的差别也能察觉,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克制自己。


我写东西还有个毛病,一篇文字容易写的很长,虽然写完之后,还要再看一两遍,删除不必要的内容,但是依旧很难改过来。这个毛病大概从小学初中就有,那时候考试写作文,很轻易的就把作文纸写满了。后来一个同学看我写的东西,她说我写东西有些意识流,就是想到哪写到哪,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吧。


最开始记录的东西都是很零散的,想到什么些什么,后来读了鲁迅的文章,发现很多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内容,很是兴奋,会模仿写一些东西,但是力道上总是差很远,然后再去读那些文章,看文章的前后逻辑,总有一种拍案叫绝的感觉,而且我想到的很多事情,鲁迅都有类似的文章,并且能用很巧妙的方法写出来,所以很多时候,只是想想,并没有付诸笔端。再后来读了周作人关于鲁迅的三本书,平实冲淡,受到了很大影响,思想上发了一些变化,文字从暗含个人价值、主张,变化到浅显通俗、不再隐喻什么。


早期写东西,多是为了满足一种表达欲,不免会融入一些很主观的东西,标榜一些自以为是的事物,或者有一些主观引导、暗示在里面,而自己可能丝毫没有察觉。后来在张恨水的文章里读到“我费工夫,费纸笔,费邮票,我的目的,只是满足我的发表欲”,才意识到这件事,在鲁迅和周作人的文章里都读到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就是“不做作”,尤其是周作人的一些文风,非常喜欢,因此写东西的思想和手法上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和手法相比,更重要的还是思想上的变化,因此心态更加平和了。


写东西的时候,我也想写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但很难,自己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都有,所以就写转而记录一些轻松的事情。能写出深刻的东西,需要经历的多、思考的多,才有可能,像鲁迅写出来的短文,多数都非常睿智、幽默,这就源自于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实际上和他打笔仗的那些人的文笔和逻辑,也很让人佩服。现在的人可能觉得民国时期言论自由,可以写出很多东西,其实那时候也并不自由,查封的报纸、报社不计其数,被杀的媒体人也很多,这也是鲁迅笔名众多的一个原因。


文字一旦写出来,就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的事物,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这种观点最早是在高中美术老师那里听来的,他当时说的是绘画,不过对于文字也适用。写东西的人,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看的人未必能读得到,但看的人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写的人所料想不到的,因此文字变成为独立的存在,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感受。至于写字的人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未必能被传达,如果写的隐晦,可能就根本无法传达了,不过文字依旧是有意义的,因为可能会有一些其他的启发,而这些启发就超出了作者,源自于作品。


看文章,除了看别人的事情、向别人学习,也是对自己的回顾。之前看东西,很少会联想到自己的和身边的事,慢慢的总是会触发一些想法和回忆,很多想法都是突然蹦出来的,很多之前忘记的事情,也会想起来,一些毫无联系的事也会关联起来,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件比较神奇的事。看别人的文章,可以了解一些他的事情、主张、思想,但未必能准确的了解这个人,就像不能通过喜剧演员的作品,去了解喜剧演员本身一样。我们“听别人的话,读别人的文,以为互相理解了,这是一个聊以自娱的如意的好梦”而已,即便真的认识了,那个人也未必和自己期待的一样,也未必有什么共同话题。


这篇文字,最早在今年二月份就有构思,期间断断续续记录着,有想法就加进去一点,算是拼拼凑凑写的,最近完善的时候,发现许多之前列提纲已经不知所云了,还有一些不能很好的融入进去,还有一些觉得没必要再写了,就删了不少,由于不是一个时间段写的,难免显得非常松散。有意写这篇的时候,距一百篇还很远,就非常期待,现在转眼就一百篇了,反而没什么期待了。


2022年5月23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Vol.100 写在一百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