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作家陈忱论;为什么长大后我们的性格会越来越像父母?
为什么长大后我们的性格会越来越像父母?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依旧停留在表面,类似于“寒门难出贵子”等。但今天我想说的是,是这句话更深一层的含义,也就是关于惯性思维以及教育的传承和影响。
为什么越长大活得越像爸妈?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自己和父母的缺点越来越像了?
明明恨极了父母的缺点,却还是长成了他们的样子。我想这句话很多人深有体会,
明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一些做法让自己痛苦不已,可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亲子关系里,依然会不自觉地循环延续着这些模式。
直到频频出现问题后,才会猛然意识到:自己竟和父母越来越像了。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
即便成年之后,我们也总会不自觉的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去试图扮演曾经父母的角色,以求掌控“权力”。
另一方面,随着年岁的增长,潜意识会仍想尝试找到解决方法,以求解救自己的“内在小孩”、重获人生的掌控感。
因此,我们会通过不断重复创伤性事件或情景,来把自己反复置于类似创伤的处境之中。
诚然这些伤害大多是由于不当的养育方式所致,但父母也并非有意而为之。
父母的养育方式里有着时代背景的烙印,而且很多时候,父母也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只是在用“重复自己成长经历”的方式养育着孩子罢了。
当然,这也不是我们的错。
在幼年时期,我们是需要依赖父母而生存的,几乎完全被父母所“掌控”。
这就是为何你看不惯父母,却你就被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所影响着。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被自己的早期经历塑造,但是我们成年之后,要学会为在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总是活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里,那么永远都无法成长,就像陈海贤说的,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的,你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可以自己通过学习,买一些下相关的书籍,或者走入咨询,跟专业人士一起探讨,都是可以的。主动寻求改变和帮助都是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表现。
也许我们出生在一个很不理想的家庭环境中,导致自己成年后有了心理问题,但是恰恰是这个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让自己不断去探索自己,不断的学习,最后疗愈了自己的同时还有能力帮助那些,同样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寻找出路的人.这样一来,那些我们认为很糟糕的事,未必都是糟糕的,恰恰是这个“糟糕”成就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