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思想的转变历程:从个体自由走向社会历史,从存在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第二年父亲去世,12岁那年母亲改嫁,萨特的童年经历对萨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1924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1929年毕业。1933年,萨特奔赴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研究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二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于1940年在洛林被德军俘虏,关入集中营。1947年,与梅洛庞蒂、波伏瓦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1964年,萨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声称“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而没有领取。60年代以后,萨特将其主要的精力放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法国“五月风暴”期间成为学生和工人运动的精神领袖。70年代以后,萨特身体状况日趋恶化,但是他并未停止活动,经常发表谈话录,接见朋友、学生等等,直至1980年辞世。萨特生前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哲学论著问世,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主要包括:《自我的超越性》(1934年)、《存在与虚无》(1943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年)、《辩证理性批判》(1960年)等。)是颇为特殊的一位。首先,在创建出一整套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前,萨特便已经作为一名存在主义文学家和哲学家耀眼于欧洲思想界的上空:在吸取(常常是创造性地误读)了诸如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诸多大师的思想要素之后,早年萨特建构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由本体论哲学。因此,与马尔库塞、列斐伏尔等人不同,萨特并不是站在某位其他存在主义思想家的基础上来寻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而是在自己早期的存在主义体系内部发现了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从而主动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其次,萨特明确将综合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目标,并为此建立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使得他在所有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中独树一帜。麦克莱伦甚至声称“让保罗·萨特的著作是致力于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最佳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