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修桥铺路《汉三颂》

1、汉三颂

所谓碑,是把字刻在特制的石头上;而摩崖,是直接把字刻在山壁。
书法史上有所谓“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这三个都是摩崖。
三颂中保存最好的是《西狭颂》,它仍在西峡栈道。
《郙阁颂》,本该在汉河边的,结果在村民修路时受到损坏,后迁至边上的灵崖寺。
《石门颂》,原来在石门,赶上这一块要修水坝,于是凿下搬进附近的博物馆。
因为就近,《石门颂》仍在陕西勉县,《郙阁颂》仍在陕西略阳县。
没挪窝的《西狭颂》不是陕西的,它来自甘肃成县。
从陕西到甘肃,乍一看好像跨省了,隔得挺远,但看地图可以发现,成县和略阳县是挨着的。
其实,它们俩不挨着就怪了,毕竟,这俩地在东汉时同属武都郡。
2、修桥铺路

这个地理知识,还是《郙阁颂》和《西狭颂》告诉我的——
这两篇颂都在吹当时的武都太守李翕,它们吹的事也很像,都是感谢李翕带领人民修桥铺路。
剩下的《石门颂》,虽然不是夸李翕,但还是和修桥铺路有关。
所谓石门,其实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长15.75米,宽4.15米,高3.6米。
石门隧道,是东汉明帝时期打通的,书法史上还有一块摩崖叫《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记的就是这事。
后来发生羌乱,这一段路被废;等这一片再次安定,汉中太守杨孟文向朝廷建议重修这条路,于是有了《石门颂》。
所以,“汉三颂”,位置相近,又都和修桥铺路有关,背后有原因吗?
有的,因为这片地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属汉中平原。
或许,可以更直白一点,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等一下,这也不是四川啊?
3、蜀道难
所谓“蜀道”,并不是四川里面的路,而是出入四川的路。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难的是秦蜀之间的交通,就是怎么从西安到成都。

这两地之所以难沟通,是因为中间隔着秦岭和大巴山。
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汉中平原,所以汉中可以扮演一个中转站的角色,即西安-汉中-成都这样的路线。
从西安到汉中,过秦岭,有几条著名的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熟悉楚汉相争或三国故事的人,对这几条路应该很熟悉。
前面说了,《石门颂》依附于石门隧道,而石门隧道是褒斜道的一部分。
如果不在这开一条隧道,褒斜道会绕许多。
至于《郙阁颂》,它所在的略阳县,有一座“青泥岭”。
《蜀道难》里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说的就是这个“青泥岭”。
4、西峡栈道

从汉中到成都,过大巴山,有一条金牛道。
取名金牛道,很明显是因为五丁开山的神话,也就是《蜀道难》里说的: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西狭颂》所在的西峡栈道,北宋的曾巩是这样说的——“西狭阁道通梁益”。
汉中以前叫梁州,四川以前叫益州,“通梁益”就是打通了汉中和成都的路——从汉中出发,过西峡栈道,然后就可以沿金牛道去成都。
对了,金牛道上,有著名的剑门关,还是《蜀道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就这样,借着历史、地理,我们从汉三颂里看到了《蜀道难》。
看来,有些风景,读点书更懂得欣赏,有些碑帖,读点书更觉得有趣……
文字 | 想去成都街头走一走的咸鱼癸
想学习书法或想了解关于书法的更多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凝书房」
或直接加教务长为好友,咨询相关事宜
❤教务长3(大凝爱书法的全拼小写:daningaishu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