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湿邪”绝对不是正常的湿润(加湿器加湿的那种清润感觉),而是病态之“湿
中医所说的“湿邪”绝对不是正常的湿润(加湿器加湿的那种清润感觉),而是病态之“湿”。 大家可以想象,不正常的湿气是什么样的感觉:在异常潮湿的环境里,湿邪粘腻、重浊,感觉粘滞而不爽(亚健康最容易感觉的症状),头重身困、四肢沉重或酸楚;如果发展为疾病了,那么,湿性黏滞,起病隐缓,让人不知不觉中就得了病,而且疾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我在临床上发现,“湿”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祸首”,《黄帝内经》所说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务快其心,耗散其真”的现象,在现代生活中比比皆是。从饮食生活来说,酒肉易生湿热,饮料易生湿热,睡得晚同样易生湿热;从身心健康来说,过度的娱乐游戏容易导致情志之“湿”,诸如手持遥控器一分钟几个频道的搜索型看电视、手握鼠标几个小时在网上无所事事地东游西逛等,都会让人远离“神清气爽”而悄然陷入“以妄为常”的“湿态”。 湿态虽不比寒热,但也有方法来判断。我在给身边的朋友和前来就诊的患者看病的时候,时常用两个非常简单的指标来判断是否有“湿邪”,一个是伸出舌头看舌苔是否厚腻(自己对着镜子就可以自行判断);另一个就是问他是否“神清气爽”(自己就更容易自行判断了),如果舌苔厚腻、头身困重,那么,湿邪为害就是非常肯定的了。 在“精气神”三宝中,“精(津)”如果偏离正常状态,太过则为津湿(即通常所说的湿邪),不及则为“津燥”(燥邪)。知道了“湿邪”,就很容易理解和湿相对应的“燥邪”了。身体出现干燥现象,比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等,就是燥病。而在临床中,我时常发现更加可怕的“燥邪”:很多人脾气暴躁、心情焦躁,远比普通人的“上火”为甚。心中的“焦躁”不除,身体的疾病又怎能除尽呢?须知:中医讲求“治病必求于本”,而对于每个人的身与心来说,永远是“身为标,心为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