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为汽车能被余承东“吹”起来吗?

2023-02-19 19:52 作者:小象电动车  | 我要投稿

近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文简称“车BU”)的人事变动又把“华为造车”拉入了人们的视野。

从媒体报道来看,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被停职,余承东将独掌智能汽车业务。

其实,华为的造车心路人皆知,只是不知道它究竟会如何参与到造车中来。

华为在汽车层面的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如今已过去13年,华为在智能汽车层面已经有相当多的成就,但华为在造车层面似乎仍围绕着智能汽车的系统或零部件打转。(详见旧文:一梦三年,华为造车挺进一大步 )

如今,华为车BU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只能说明华为急了。

在华为手机终端业务受限的大背景下,华为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来带领公司穿越寒冬,如今新能源汽车的“春风”越来越暖,华为迫切需要有一个人来调整节奏来重新打造汽车业务,让汽车业务实现最大收益,摆脱亏损困境,成为一个新的“摇钱树”。


01


华为汽车的烧钱困境


押宝智能汽车的华为在新能源智能汽车大行其道的现在,竟然还会亏损?

这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众所周知,造车是个烧钱的游戏,至于有多烧钱,看看那些至今未盈利的造车三巨头“蔚小理”就知道了。

说来也有趣,在造车方面,即便是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华为,虽然近年来动作频频,但迟迟摸不到盈利的命门,同样备受“烧钱”困扰。

2021年,华为造车动作最频繁的一年,这一年,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赛力斯SF5正式上市、华为与ARCFOX极狐合作打造ARCFOX极狐阿尔法S · HI版下线,华为与长城汽车在深圳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为和赛力斯深度合作推出了全新品牌AITO等诸多动作。

这些动作都是华为对HI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智选车模式进行的尝试,其中HI模式由王军负责,智选模式由余承东负责,这也为后续的人事变动做了铺垫。

极狐阿尔法S是HI模式下的作品,AITO问界是智选模式下的作品,但两者销量有着天差地别,问界在2022年的销量飙升,直接问鼎了2022年新能源车企中最大黑马。

别看华为在造车上搞得风生水起,但实际上华为汽车业务是最不“赚钱”的那个。

在2022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余承东曾表示,汽车业务是华为众多业务中唯一的亏损业务。同时,称华为在汽车这块业务的投入很大,每年都达到十几亿美元,人员配置上直接投入7000人,间接投入超过1万人。

如此大成本的投入,面对目前产生收益较小的汽车业务,自然是华为众多业务中亏损的那个。

在新能源智能汽车大行其道的现在,华为汽车业务总不赚钱是不可能的,不过以目前的收入与庞大的投入相比,处于亏损状态也是意料之中。

但对于急于寻找增长点的华为来说,迫切需要一个人将华为汽车业务快速拉起来,成为另一个“摇钱树”,从汽车各个业务线的表现来看,这个合适的人选就是余承东。


02


华为汽车需要“余大嘴”来吹


为何是余承东独掌大权,而不是其他人?这恐怕还要从余承东带领手机业务的经历说起了。

在手机界,余承东有一个“余大嘴”的称号,每次都在“吹”手机的某款性能比竞品强,甚至提出了带领手机业务冲向了“世界第一”的目标。

抛开吹牛不谈,余承东营销上做的还是相当到位的。在卖手机时,“吹”自家产品,拳打三星,脚踩苹果,吊打友商的那种。

不仅快速获得了关注度,还摆明了华为手机的品牌定位与友商区分开,而且从数据上来看,余承东说的手机世界第一不是瞎吹牛。

在华为还未没被完全制裁的2019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含荣耀)达到2.4亿台,同比增长约16.5%,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与全球第一三星只差8000多万台。若没有制裁事件,华为超越三星成为第一只是时间问题。

在央视节目《遇见大咖》中,余承东对于“吹牛”进行了解读,他并不是盲目的吹牛,而是把某个目标喊出来,然后带领团队一同去实现这个目标。

此时,喜欢“吹牛”立flag,且在智选模式上有不错成绩的的余承东,就成了华为汽车业务的首选负责人。

在宣传汽车业务时,余承东几乎沿用了卖手机时的营销,拳打BBA,脚踩特斯拉,吊打友商。对于以前只做零部件或者智能解决方案的华为车BU来说,似乎有点格格不入。

华为智选模式下的问界宣传时,不过也有人说余承东吹牛是打了草稿的,按照牛吹得很大但基本上能实现的逻辑来看,余大嘴来吹华为汽车业务,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华为布局智能汽车十多年,现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正是大势所趋,华为汽车业务迫切需要一个宣传渠道,既能够让合作厂商信服,又能为消费者信服的渠道,或许只有身为零售CEO的余承东最适合。

再加上,自华为受到制裁以来,华为汽车业务围绕“成为主机厂的供应商”、“与车厂合作造车”、“帮品牌造好车、卖好车”这三个商业模式进行了多次变现尝试,试图将收益最大化。

符合消费者心理预期的智能汽车+夺人眼球的营销才能将利益最大化,而余承东独掌大权正好具备这个条件。


03


华为汽车仍会多线并行


当前,许多媒体习惯把华为车BU业务的人事变动解读为“华为造车提速”或者“华为确定造车方向”等等。

由曾主管手机业务的余承东来主管车BU大权,确实可能表明华为在未来造车时会深挖智选模式的复制可能性,甚至直接上马整车制造,推出华为汽车这个大型的“智能终端”。

就华为汽车业务的当前战略布局来看,华为汽车终极目标是让所有的汽车采用华为技术,华为当前三种对外的商业模式都涵盖了华为各个层面的汽车技术。

因此在未来,华为汽车业务仍会保留三条线并行的商业模式,只是在短期内,华为汽车业务需要通过合作汽车的销售规模或者是销售数量来快速实现短期收益,来缩短华为汽车业务变现时间线,带动华为汽车业务尽快走出“亏损”困境。

从长远角度来看,华为汽车业务实现盈利只是时间问题。华为汽车业务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而这些收益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体现。

比如专利收入,华为已向奥迪、宝马和保时捷在内的顶级汽车制造商授权技术,同时已与日本的斯巴鲁、法国的雷诺、意大利的兰博基尼和英国的宾利签署了授权协议;

比如HI模式下的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对于布局十多年的智能汽车的华为来说,不论是在市场号召力和信誉层面,车企和厂商都会选择搭载华为的解决方案。


04


总结


在手机界,余承东是“余大嘴”,在汽车界,他依旧是“余大嘴”。

手机业务在余承东的一次次“吹牛”中不断赶超同行、赶超竞品,最终实现了手机业务的1500%的增长。

华为汽车业务若短期内要以智选模式为主打,对于深谙消费者市场的余承东来说,他可以向市场和消费者讲述一个更贴近消费者体验和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一个新故事。

可汽车不是手机,价格动辄上十万。对于汽车这样的大件消费品,就算华为造车被“吹”起来,消费者会买账吗?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时间给我们答案。



华为汽车能被余承东“吹”起来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