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木坂46前瞻(草稿)

前言
根据推送的新闻消息,在一期生斋藤飞鸟、秋元真夏毕业之后,二期生铃木绚音也即将毕业。这意味着在32单之后,乃木坂46(之后简称乃木坂)将不在有一期生和二期生的常规活动。因此,32单可能是26单(作者所谓的乃木坂2.0)之后较为困难的抉择了,是推举五期生新Center还是继续Top轮换(周日将出结论),如何让五期生融入(防止长时间单独活动导致期别割裂)是两个比较迫切的议题。 (在阅读本文之前,如果对乃木坂并不熟悉,建议先阅读“乃木坂46观察”) 革新还是保守
人人都叹AKB,人人都是AKB。
长期运营一个大型偶像团体,是一件难事,这并不是为AKB48(之后简称AKB)的制作或运营开脱,虽然其运营做出过不少事后来看不太合理的决策,但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分析,AKB的衰落属于“日落乃自然之理”,“乃木坂上之云”终究是一厢情愿。 流行文化本身就很难长期运营,一方面是长期运营难免会导致内容生产上的重复,会让人觉得不再新鲜有趣,这是失去生命力的危险前兆;而另一方面,长期运营又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受众,受众本身又会有相对稳定的预期,过于强烈的风格转变会让受众难以接受。这两者的矛盾导致只能在受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探索新的内容生产,但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探索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最后面临“不改等死,改了找死”的局面。 在经历了疫情冲击,29单风格突变导致的市场失败,以及斋藤飞鸟毕业后的无Ace化,乃木坂的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制作人秋元康话语权的相对下降(猜测),需要新的创意来让运营策划团队摆脱路径依赖。
销量统计变化趋势
十周年已过,初创成员也都相继离开,在未来回忆过去的黄金时代可能需要更长的冷却时间,过于频繁容易会导致厌倦。加之观众总是更喜欢从奋斗到成功的故事,并且很容易将过去的记忆浪漫化,从而引起对现状的不满和失望,回忆甚至可能成为双刃剑。 期别间差距
期别间差距乃木坂容易引发争论的话题之一,相较于期别内差距更容易引发关注者的共识。相较于所谓资源或是站位等商业性质的分析,成员关系和心理健康是更值得关注,作为一种文化,人文主义精神应当优先于商业利益。“观察”中引用了基于《乃木摄1》和《乃木摄2》中成员同框的成员关系分析,得到的结论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同期生在入团前期更容易相互熟悉,二是随着在团时间增加,这种规律将逐渐不明显。(《乃木摄3》理论上该在路上了,纳入新的统计)
成员期别与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随着四期生、五期生独享节目的产生,以及29单的失败,如何促进新成员融入整个团队是一项更需要重视的课题,更多的跨期别交流需要被规划,关注者不应该指望某一起生成为所谓的“新乃木坂”,而是逐渐克服现实世界引力到达希望的目标。 流媒体
如何在流媒体平台已获取更多的新观众是偶像团体需要掌握的一项新技能,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兴起之后。这对于乃木坂这种相对“传统”的偶像团体来说更是一项挑战。 无序、随机和短暂是短视频作品大范围传播后快速消失于视野的常态。成员在运营的策划下,制作一些中规中矩的作品很难吸引到新的关注,已有的关注者也不太会去关心这些作品,目前只能是聊胜于无但又不能不做,用“鸡肋”来形容相当贴切。 面向海外
相较于流媒体的“鸡肋”,面向海外则是一个有心无力的想法了。作为商业模式,海外运营(至少在中国大陆)的效率可能并不乐观,中国会员站的失败属于管理层承认了这一点;作为文化现象,又可能会面对不知名的风险。 从当初选择“乃木坂”这个团队名称就预示着潜在受众大多是认识汉字的亚洲裔,如果看到由几个不认识的文字符号组成,且有着拗口发音的乐队名,观众大概率不会去关注。Meets Asia系列(海外演唱会记录片)目前只包括了新加坡、上海、台北、香港。 写在最后
本文选择了革新、期别、流媒体与海外几个议题,从形而上层次讨论了乃木坂目前可能面临的决策问题。在疫情冲击后,团队进入第二个十年,观众的期许、成员的希望与运营的决策都开始变得迷茫。当失去了准确的愿景,各方都只能在尝试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