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帝国最后的辉煌(三)——帝国殇痕

2021-08-07 18:50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清政府认为法国远东舰队在天津大沽口集结,标志着法国准备以中国西部、东部和北部各地发生的烧毁教堂事件为由发动中法战争。但远在欧洲的战争保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当时法军在欧洲战场上不断失利,不敢在亚洲开辟第二战场,大清因此逃过一劫。但清政府并不知道远在欧洲的情况,也并不知道这场普法战争让中法战争推迟了13年。

       而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成为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很快就对欧洲大陆上那个新崛起的国家——德意志产生了兴趣。因为新出生的国家能迅速击败有着欧洲强国之称的法国,还能很快在欧洲站稳脚跟。而同时产生兴趣的还有在普法战争中大放光彩的——克虏伯大炮。很快李鸿章从德国进购了328门克虏伯大炮来装备淮军,此后克虏伯大炮成为淮军和后期新编陆军的制式装备。但这些最新式的武器对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来说似乎也是无力回天。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为上海一所近代化学院——格致书院,拟了一道考题。题目是“各国订立条约互相通商原本是为了自己国家生意方便,假如有一个国家禁止缔约国之间的商业行为,那么这种做法是否违背了国际公约?”此时通商与洋务的问题从社会各界到朝廷内部已经争论了几十年,但却始终没有一个结果,反而在讨论的路上越走越远。但只有李鸿章在真正的为洋务派的实践不断的扫清障碍,以至于在西方人眼中甚至到了“不知有清政府,只有李鸿章”的地步。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可以追溯到1862年,在率领淮军防守上海之时李鸿章变便耳濡目染很快也开始追求了“洋货”了。也正是这种追求,让李鸿章成为大清政府里唯一懂得洋务的人。之后的1863年淮军开始大规模的编练,而军械的问题首当其冲。当时一发普通炮弹要卖到30两银子,而最劣质的子弹也要19两银子。此时的李鸿章意识到购买只是一时之记,本土制造才是根本之法。于是李鸿章在英国人的帮助下组建了“苏州洋炮局”,到了1865年这个洋炮局搬到了南京并改名“金陵机器局”。不久之后,李鸿章又在上海成立了两个洋炮局,这两个洋炮局与苏州洋炮局统称“炸弹三局”。


       然而李鸿章的洋务运动触碰了朝廷内部守旧势力那敏感的神经,于是乎反对弹劾很快就如雪花一般飞来。李鸿章这时明白,大清的官场最大的恶习在于重文章而轻实际,重历史而轻现代。他曾这样说道“中国士大夫沉迷写写文章,练练小楷。部队官兵又多粗鲁蠢笨,而不加细心。以至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认为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学,以为不能学。”面对守旧势力的攻击李鸿章明白,皇帝急需一个为改善内外交困格局的方案,并不会一味的听从守旧派的言论。于是他大胆的决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上海偷偷进行一场“洋务实验”。

       1864年,李鸿章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将洋务运动和改编淮军这两件事结合到了一起。一年后创办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也就是现在江南造船集团。江南制造局集西式武器仿造、轮船制造和书籍翻译为一体。它制造的武器虽逊于欧洲但在国内以独占鳌头。之后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相继成立,成为大清帝国自豪的“四大军工企业”。

       在动荡1870年,对李鸿章来说是重要的,对大清来说也是重要的。因为这一年李鸿章成为了直隶总督同时负责洋务运动。而对大清来说,因为普法战争的爆发让欧洲大陆的局势变得紧张,列强不得不减少对大清的侵略,同事国内的太平军、捻军也已被消灭,一切仿佛开始重新焕发“生机”。但只有李鸿章清楚,此时此刻虽然太平但大清和列强迟早会再有一战。“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改革纲领在李鸿章心中已经出现,但危机已经来临。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新疆伊犁。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沙俄的野心早已人人皆知,但日本的入侵让大清国朝野震惊。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海防大讨论就此展开。

       1874年年底,李鸿章上书希望加快洋务运动的步伐,奏折写道“我大清有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去自如,聚集在首都和各省的腹地。表面和好,暗中图谋侵略。一国闹事,其他国家跟着煽动,实在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的速度瞬息千里,武器机械之精湛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口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筹议海防折》。

       之后大清帝国开始大力组建近代海军,修建海防炮台。在1888年亚洲一流的北洋舰队正式成立,两年后耗资数百万两白银的旅顺被构筑成亚洲第一要塞。仅仅又过一年,渤海锁钥威海卫被构建成北洋海军基地,同时在中国的沿海大量炮台迅速兴建。连绵不绝的海口要塞和巡海水师构成了大清的海防体系。李鸿章深知此时淮军的装备对付太平军或者捻军等部队是绰绰有余,但如果对付西方列强那无异于是以卵击石。要想对付列强还得靠西洋重炮,于是德国克虏伯炮厂收到了第一份大订单,大清订购的328门克虏伯大炮。

       艰难的洋务运动始终维持在购买武器与学习制造层面上,几十年过去清王朝建立了强大的北洋海军,而海岸线更是构建了数千门克虏伯大炮。此时的李鸿章坚信,中国但有开花大炮和轮船两项西方人就收收敛罢手。但当时大清政府普遍认为西方的东西除去军事技术外大多不可取,而人文思想更是被妖魔化了。从慈禧给北洋武备学堂的批示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对西洋事物的看法。“兵法已致死为先,故技艺可学而胆气难学。武备学堂之设,不过学习技艺而已。至于两军相见,肉搏血战,中国自有敢死之士,非洋人所能教习也。”

       而李鸿章所坚信的大炮也并没有给他带来荣耀,甲午一战他苦心经营的炮台大多形同虚设。历时五年建造的大连湾炮台,守将除了运走饷银外几乎未放一枪一弹,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大连湾。旅顺口这作强大的要塞构炮百门,而仅仅坚守了一天就落入敌手。号称固若金汤的威海卫要塞,同样没有抵挡住日军的进攻,最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此时,国人才如梦初醒,而李鸿章用尽毕生精力购买的坚船利炮也仅仅是给大清延续了近40的寿命,也给中国近代史留下了一段伤心的回忆。但他设立江南机器局却活跃至今,依旧在见证着中国的历史。


帝国最后的辉煌(三)——帝国殇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