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作者洪升说的两条文本铁证

2021-01-29 20:45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红楼梦作者是洪升,这是土默热红学从文本文化文学解析出发得出的结论。如红楼梦和长生殿密切相关;红楼梦地域文化背景是杭州;大观园原型是杭州西溪;大观园诗社原型是蕉园诗社,等等。这些不是短篇幅能说清的。但是文本中有两处情节可作为洪升说独立的铁证,犹如作者的水印签名一样。


慧纹段落隐写洪升剧作《回文锦》,就是红楼梦作者的签名

转自jijk博客

《红楼梦》第五十三,贾母设宴之夜,作者很突兀地插叙了下面这一桥段:

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当今便称为“慧绣”。......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

拉拉杂杂,当中结尾,无关紧要的文字笔者就省去了。仔细推敲这一段介绍,似乎与作者的叙事习惯不符,也与此夜的景色、氛围无关,查遍苏绣史上的人名和作品,更无慧娘及慧纹的记载,完全是作者的杜撰;连那位“好事”感叹的脂砚在本回也鸦雀无声,不作点评,着实奇怪;作者花了冗长的一段笔墨,郑重其事地介绍这璎珞的来历,百多年来,没有人对这段文字作过有说服力的解析,连探佚索隐者的解谜也付之阙如。难道这是作者的一段无关痛痒的废话吗?这么伟大的作家,也有如此不堪的赘笔?谁能告诉我们广大红学爱好者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这段介绍,就是告诉了我们读者,这部作品的真正作者是谁。作者煞费苦心地用他习惯的谐音、借代的手法,将他与他妻子再熟悉不过的典故和作品融 化在这段文字里,从而再一次警告那些企图夺走他的著作权的人,你们放手吧,你们是没有脸来冒充《红楼梦》的作者的,而只有我,洪升,才是唯一的著作权人!

这段介绍,就是借喻了《回文锦》(又叫《织锦记》)的主要故事,洪升曾著有杂剧《织锦记》,这有确凿的史料记载,洪升写此剧还与他妻子黄蕙有关,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可参阅土默热教授的文章。那么笔者说这段文字就是借指《回文锦》,有什么根据吗?请看事实:

一,先简略介绍一下《回文锦》的故事来历:前秦时姑娘苏蕙,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女儿。传说苏蕙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成了神话。后嫁于右将军窦真之孙窦滔。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又娶歌妓赵阳台作了偏房。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苏蕙独守长安空闺,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思念之情却是刻骨铭心,不由得悔恨当初的负气。悔恨之余,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后突发奇想,又经反复推敲构思,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当然了,“璇玑图”即“回文锦”。

洪升用“璎珞”借代“璇玑”,理由有三:1,璎珞与璇玑都是“王”字边旁,字体相近;2,璎珞的本意是美玉,后来才指用珠玉串成的颈饰;璇玑本来就是玉器名,即“琮”的别名;3,璎珞的形状大多是圈形的,而“璇”在“琮”中表示圆圏的部分(旋即转圈的意思)。用璎珞代指璇玑是再恰当不过的。

二,蕙与慧,读音完全相同。

三,苏蕙当然不是姑苏女子,这不要紧,洪升从她的姓上赋予她苏州籍贯。

四,苏蕙出身陈留县令之家,当然称得上“书香宦门”之家。

五,苏蕙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慧娘“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将诗词织在锦缎上的传说,唯有苏蕙。

六,“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回文。

七,璎珞一般是圈形的,或串有下坠的珠宝等物,在上面绣诗词,不是回文也是回文,奥妙就在这里。璎珞本是饰品,书中却描写成摆件,“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还“共有十六扇”,这种反常规的描写是有意的安排,与书中诸多反季节反常态描写的深意是同步而一致的(此话题笔者另文表述)。

八,生生将“慧绣”刻意改成“慧纹”,白纸黑字、耀眼醒目,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谐音“回文”,这还能假吗?

这八条理由还不够充分吗?难道偏要作者写成“璇玑”、“回文”才是证据吗?清朝人只有洪升写过杂剧《织锦记》,难道是“曹雪芹”要越俎代庖去隐写这段故事吗?有人看了本文后会不相信,说是笔者的附会,那么烦请你也附会一下,你能找出三条理由来解析你认定的答案,笔者也算服了,立马撤除本文,崇尚真理。

脂砚读到此处,唯有缄默不语,要不说什么都有可能露馅。这就是“慧纹”的真实由来,也是洪升著作权的铁证之一。


红楼梦李纨《文采风流》诗化自洪升律诗,这也是洪升说铁证之一

摘自jijk博客

让我们来好好读一读、比一比洪升写于一六八八年的律诗《喜遇陈挹苍有赠,因悼杜于皇》与李纨《文采风流》诗之间的关系吧:

纷纷名士集蓬莱,何意还留草泽才。

刻苦自将三径老,饥寒不乞五侯哀。

清琴浊酒吟芳草,细雨轻风对落梅。

惆怅我来时已晚,杜陵野老竟泉台。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首先声明,两首诗的对象是不同的,但谁能否认纨诗不是从洪诗稍加改意而来?两诗不仅形式同、韵脚同、风格同、选用的许多字、词都是相同的,尤其是“清琴浊酒吟芳草,细雨轻风对落梅”与“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完全是因袭关系,出之一人之手。两诗中“蓬莱”、“芳草”、“落梅”照搬不误,“何意”与“何幸”、“自将”与“自应”、“泉台”与“瑶台”(都不是人间地界)等词都有相近的用法;更何况洪诗中还有“三径”一典(典出汉代蒋诩故事,意为归隐者家园),也与大观园中“兰风蕙露”匾联的题诗“三径香风飘玉蕙”同源。

难道这一切又是巧合?抑或是康熙时代的洪升抄袭了乾隆年代的“曹雪芹”不成?这还不是洪升著作权人的铁证吗?笔者知道曹学粉丝是比较固执的,他们还会与周汝昌大师一样说,是“曹雪芹”受了《长生殿》的影响启发才写出了《红楼梦》(此句由来是,此文前边分析了李纨诗也和长生殿有很大关系。), 难道曹天才还对洪升的诗情有独钟吗?


红楼梦作者洪升说的两条文本铁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