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为何不纯粹了

作者:咖加用户- a158x9mnh6
前两天开了下04年的宝马3系,驾驶体验明显比现款的宝马要好。虽然满裤裆油和一身通病从来没变过,但是从各方面操控细节上,老宝马对操控的追求要比现在要强烈的多。
为啥坚持了半个世纪的运动宝马不运动了?现在连宝马车主drive like an asshole的梗都没人提起了。这个真的是太难讲了,但我还是会试图理清这个故事线:

How to drive like an asshole
经济危机的冲击本来就让各大欧洲主机厂苦不堪言,又恰逢疯狂增长的中国消费水平让汽车市场一片混乱,这直接导致了有良心的全都饿死了,剩下的全都是垃圾。
这话听起来莫名其妙,甚至于很残忍,但别急,听我慢慢讲,因为这的确挺残忍的。
首先,这能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汽车产品的竞争力。
不论你乐意不乐意,日本车的整体产品了要强于欧洲车,这从近20年来的各方面数据,销售额,甚至政策都能看出来,比较直白的一点就是,欧盟对日本车收重税,这尼玛连老家都失守了。
产品力的强弱其实就是一个单纯的企业问题,讲明白了就是投入多少研发预算和产出多完善的产品,也直接相关产品的售价。比起朝九晚五老牌资本主义的欧盟,自杀率世界最高的日本在此有天然的优势,无数个社畜和勤勤恳恳的部门领导带领着研发团队进行着各种研发冲刺和加班大会,日本车企起家的时候全靠这股子拼劲,剧本不外乎“几个中年男带一堆大学毕业生就开始肝,最后居然肝出来xxx,才变成了今天的xxx”,这也是日本的企业文化缩影。这直接导致了在投入同等的研发资金下,日系车厂的研发能力要远大于欧洲车厂,换算到产品力就是欧洲主机厂的节节败退和失守。
正面战场完全拼不过,欧洲车厂苟延残喘。屋漏连逢阴雨天,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这个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直接导致了大批小车厂的灭亡,比如总部在瑞士,汽车界的堆料王萨博,他一部车出来比别人贵一倍,然后只好一点点,这拿啥跟别人竞争?
然后就凉了。
拿萨博拿来说只是因为它死了,那些所有没死车厂也好不到哪里去,死的死伤的伤,有点家底的自己想办法,没的家底的就卖了。
等等,不是经济危机了,卖给谁了?
这下就要插入小标题里面的第二句话了。
在90年代的时候,各个目光敏锐的车厂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蓝海。在支撑过了前几年惨淡的销量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车卖的逐渐好了起来。
2000年左右,各大厂商出奇制胜,争相给这片土地带来最好的产品,也是那些年,大众因为捷达王出色的产品力拿下了大量政府采购的订单,把桑塔纳两千的种子埋在了中国大江南北。
然而好景不长,来自日本车的竞争在中国地区也开始给了欧洲车压力。此时先富起来的南方地区开始积累了对日系车的口碑,他们有钱,有体验,突然觉得对比之下这车好像更好点。
中国是不可能作出对欧洲车有力的倾向性政策的,中国有自己的小算盘,我们也要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
再这样下去,欧洲车在中国是不可能打得过日本车的,但是企业不一样,企业是逐利的,他们为了活下去会做一些合法的事情,如果这事儿没啥监管,那自然是更好的了。
-馅大皮薄日本车,一撞就碎不安全,看我这铁皮,啧啧啧。
蓝海市场有什么好处?
乱。
国内并没有过多的司法资源处理各种烂事,暗地里的勾当几乎是没有成本的在施展。
大众埋下的种子开始发芽。
说白了,卖的不好,除了第一批车主亲自吃肠(?),再往次级传播就靠一个口耳相传的口碑。在一个次级传播远大于亲自吃螃蟹的人的市场里,如果想卖的好,你可以....
伪造次级传播就好了嘛。
虽然中国南方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有自主辨识能力的车主,但是当时较为贫穷和贸易系统相对落后的北方还没有享受到先富带动后富的福利。大众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公关费用第一排名的车企的头衔,成功的抢占了中国市场。
远超第二名好几个身位的那种。
具体的细节以及不用细说了,名的暗的都用上了。中国整个汽车市场现在还深受其害,现在都能看到老头上去买车还都纷纷以食指关节叩击前机盖,并在清脆响亮的金属和软骨的碰撞声中漏出满足的微笑或者不满的神情,并以此对汽车安全性做了一个完整的评估。
有良心的全都饿死,剩下的全都是垃圾。
企业就是这么的残酷,日本企业以体制的优势逼死了欧洲企业,这公平么?凭什么同样是人,你在日本卖力就比在欧洲大,你这样让欧洲拿头打?
这当然不公平,所以我们有营销嘛,营销这东西投入多少钱出多少效果不试试怎么知道,我试了试发现...
嘿,在中国真好使。
于是,各大欧洲厂商在高级德国工艺加持下纷纷从老捷达的种子上生根发芽,一方面是营销,一方面努力的做出深受中国消费喜爱的产品。
俗话说货比三家不吃屎,但是如果你只吃过屎,你身边的人也在吃屎,那么你大概率也会被动吃屎。当消费者的消费甚至可以被公关反向带动的时候,针对产品力提升作出的研发似乎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反正他们会吃屎,我凭啥要做蛋糕,我往屎上面放点葱花不就行了。
现在市场进入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阶段,你要么喂消费者吃屎,要么消费者不吃你的屎,你活该倒闭。
现在终于说到宝马了。
宝马历年来勤勤恳恳,顶着一身的通病,硬生生的把研发资源分配到操控上,操控这东西可以说是不是基础的需求,但是又是一个不错的细分市场,这个东西新手司机是没有办法做出感知,只有对驾驶有追求的人,或者说有灵性的选手才会认为这是不可替代的优点,或者至少得是有经验的驾驶者才能感受到所谓的操控带来的体验,以及是否值不值这个价格,以及牺牲的所谓的舒适性,至少在当时对调教能力下,舒适和操控是两个反面。
现在中国市场pia的给了宝马一打嘴巴子:你给我吧内饰中控弄好看点,听到没。
宝马不服,宝马说,我要把钱放到地盘调教上。
中国市场赞许的像宝马点了点头,又进口了三大船的奔驰。
宝马眼红了,股东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结果是不行,咱这么多年的纯粹的驾驶体验招牌不能砸了,继续操控。
第二天宝马把一船宝马3系交给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皱了皱眉头:跟你讲了你把内饰弄好看点,你老是整这些虚的谁懂啊,还有避震太硬了。
宝马不服,宝马说这是操控,大家研发资金就这么多,内饰好看了地盘必然会变差,驾驶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中国市场皱了皱眉头但是没说啥,转头继续进口了三船奥迪。
宝马眼红了,红红的眼窝里又带着点眼泪,他不懂为啥祖传的操控在这里不好使了,他也不懂为啥他们会买这么多奥迪。宝马董事会紧张的看着论坛,并且寻找车主对车辆操控的评测,但是奇怪的是,虽然的确是有,但是没几个人说他们的油门响应,车身姿态,和操控极限做得不错,大家都说这牌子很高级。还有人说内部空间有点小,下辆车可能就不考虑了...
第三天,宝马忐忑不安的把一船5系送给中国市场。这次的研发主题很沉重,上面说以及没有多少钱了,还遇到了经济危机,不如就试试看他们要的东西吧,这次他们稍微提高了内饰,还加长了后排空间,顺便悬挂弄软了一点...他们紧张的等待市场对操控性降低的批判。
中国市场:奶思啊兄弟!还是你懂我!这车牛逼啊!
宝马:???
宝马董事会疑惑着看着汽车论坛和汽车媒体对宝马的褒奖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一船又一船的加大订单。研发团队互相拥抱,喜极而泣,他们有钱了,有了这么多钱,他们以后甚至可以在舒适度同时让操控和地盘极限也变得非常高了。
不过董事会的老汉斯不这么觉得,“这样就卖的挺好的,就这样吧,以后就这样了吧,省点钱不好吗,咱就跟他们一样,把重点放到外面不就行了吗,这么多年了,我家孩子的奶粉钱我都没还清呢。” 董事会各个成员沉默不语,交换眼神,气氛逐渐蕉灼。
老汉斯继续发话:“那这样吧,你们举手表决下,我说咱就维持这样的研发方向,偏重一下中国市场,适者生存嘛,这样研发团队也能加工资是吧”
****。
其中笑的最开心的是研发团队主管西勒特,她终于有钱为男朋友买最新款的外星人笔记本电脑了(注:此角色出现是平权需要)
至此,宝马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至此,德系三大家通过对蓝海市场的采伐逐渐变大变强,他们买下了那些不知变通的垃圾,他们榨干了剩余价值后再卖掉或者重组,他们合并车了一个个巨型企业。
讲到这里大概也清楚了,为何中国的消费市场会给宝马带来了调教方向的冲击。而且因为车型都是全球性的,中国的消费需求居然反哺了全世界的消费市场,全世界都享受了中国需求带来的红利。2019年,远在澳大利亚的安娜小姐贷款买了最新款的奔驰c180,开上去之后开心的不得了,但是也直犯嘀咕,
“咋觉得不如俺爹给我的老本田开着顺呢?还有这中控按钮的手感也不咋地啊..”
这怎么可能嘛。
对嘛,卖这么贵的东西怎么可能不如之前的好,估计是不熟悉,熟悉下就行了。还有哎呀这个内饰真的好漂亮啊
,好东西就是不一样。
左手扶方向盘,右手拍照发ins,#mercedes#
并且打上了一万个tag。
注:本文章含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因素并没有经过任何的数据调研,以上的一切都是我瞎邹的,没有一个数据是真的请不要相信。
甚至ins都是不存在的,是我虚构出的网站,所以你们憋黑我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