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北寺塔的倒影


拙政园西部花园南端清溪蜿蜒,黄石驳岸随势自然错落,石上藤蔓葳蕤,披拂下来,有种漫不经心的美感。
溪水将尽处,构一小亭,称“塔影亭”,八角攒尖,戗角起翘灵活飞动,愈显轻巧。亭柱间装饰八角窗棂,设坐槛,安吴王靠,整体构造华美,与一般小亭相比,多了几分巧思。
每当夕阳西下,余晖在天,游人穿行于廊道间,绕过塔影亭,徐步至留听阁,站在凉台前往南望去,水波滉漾,浮光跃金,小亭倒映溪中,望之如宝塔,如此,清人陈澧词中“渐斜阳、淡淡下平堤,塔影浸微澜”的意境,即在眼前浮出。
“塔影”之名,便是由此而来。
实则,人们所见到的,只是假借塔影之名的亭影,而非真正的塔影。


拙政园里边没有塔。
奇就奇在拙政园虽然没有塔,却能借来一个。
苏州城北旧有报恩寺,寺内一塔,称“报恩寺塔”,亦称“北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两宋其间,两度毁而重建,现存之塔,为八面砖木结构,塔高九级,雄奇伟丽,冠绝江南,遂得“江南第一塔”之誉。
北寺塔与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拙政园相距数里,然而却能被造园者巧妙地安排在“园内”。这样听起来,似乎矛盾,塔既不在园中,如何又说它在“园内”?
这便涉及到造园手法中的“借景”。
非我园中所有之景,在视觉上得以入我园中,可称之为“借”景。用陈从周先生的话来说,即“‘景’既云‘借’,当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园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色”。


拙政园用一道长廊,分隔园子东部与中部。廊间构“倚虹亭”,与其西面的“别有洞天”遥遥相望,形成一组对景。
游人站在倚虹亭下,眼前池水清阔,有三折曲桥,横跨水面,视线越过曲桥与“别有洞天”,可见半个北寺塔,在古木高柳中透出,使人产生此一塔亦属此园的错觉。
这就是“借景”。
明代造园家计成说:“因借无由,触情俱是。”意思是借景没有什么定式,动人情思者,尽可合理安排,巧妙借取。
好比沧浪亭借景葑溪,清流映带,增幽清之致;寄畅园借景锡山,峰峦隐隐,添深远之情;郭庄借景西湖,湖光潋滟,助澹雅之思。
“俗者屏之,嘉者收之”,此计成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拙政园之借景北寺塔,乃借景中的“远借”,远近就距离而言,不难理解。
至于竭力屏障城中繁杂琐碎,单引古塔入园,使其与园中之景浑然一体,在典雅秀丽的江南园林意蕴之外,更添一份古朴厚重与庄严雄浑,如此举措,举国无二。


春冬佳日,闲游拙政,园中走走停停,待到日暮之时,再绕回倚虹亭,视线越过粼粼池水,看那古塔衰柳,残霞漫天,心里颇有一种穿越历史尘烟的苍凉之感。
每当风止于林梢时,水面也重新归于平静,这时凝神细看,便能发现曲桥下略往东一点点,倒映着数里之外的塔影——山形的塔顶和尖尖的塔刹,寂静如同太古。
如此,一塔一影,有所照映,塔虽在园外,而塔影却是实实在在落到了园中,这种奇妙的联动,简直让人不可置信。

到了盛夏,树荫浓起来,古木高柳,枝繁叶茂,行人从树下穿过,时有清风拂面,凉适如置身于山中。
六七月过后,池中荷叶田田,密不透风,虽有清雅之韵,却又伤于太满,望去与郊野的荷塘并无二致。倚虹亭到别有洞天这一段,原本开阔澄明的水面,至此已被荷叶填满。
挤挤挨挨的荷叶,不仅削弱了视景线上的纵深感,而且还明目张胆偷走了园中北寺塔的倒影。任你再怎么千呼万唤,塔影就是——不出来。

作者 |「秦淮桑」
摄影 |「烟雨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