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隐喻的象征主义(3-4-1-2)——早期拉康的符号学精神分析:...

2023-02-03 19:59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3-4-1-2 隐喻的象征(符号)主义 Metaphoric Symbolism早期拉康的符号学精神分析:想象性的误认从一开始就预示着隐喻和象征

代表人物:早期拉康

研究【镜像阶段】,如何从【镜像认同(二极震荡①)】走向【象征秩序】

①如果【镜像认同】的【自恋性认同】过于固着,没有很好地整合到象征秩序中,就会产生【全能幻想】,设想一个【完美他者】,对其极度具有【攻击欲】。

案例:埃梅,一个女文青去刺杀一个演员、文艺界明星,这个女明星就是她没能成为的人。(未:老子的黑子就是这样的人)

场域论 3

他者的欲望(在一开始是A④、说到底是 a'② 、实在界) 调和

想象界(镜像认同、镜像关系②,用否定性的辩证法消解掉主体性①。)

VS

无意识(语言结构,但未进入象征秩序)

★①萨特生存论式主体性:广袤的、整体的主体性。

★②主体和镜像是【直接同一】关系(时间性也是直接同一,主体会认为镜像 a' 小他者(而非客体a) 就是自己)。在想象界中会有一个【连贯的、循环的】时间性,婴儿可以一直自由地控制自己,并感到开心。————但镜像关系中,主体对于自我的把握永远是一种【误认】,并且这个【误认(主体的主体化)】是一个【无意识的时间机制】。

————【无意识的时间机制】:I will have been myself,因为【无意识】是一堆【能指链】,所以其中的调整、更改都是【回溯性的、整体性的】,坚持【共时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所以【无意识】是【无时间】的。但【无意识】会发生变动,它的变动方式就是【将来过去完成时】,它变动之后会发现它没有变化,它本就如此,但它已经变化了。【无意识】可以不停地、回溯性地取消它的【历时性(变化痕迹)】。这种【取消历时性】在人类的体验中就是【总是活在当下】,人只能体验【当下】就是因为符号系统【共时性】与其【差异性(事物自我同一性都是由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构成的),所以【无意识】中的时间性只有【将来过去完成时】。所以会永恒地取消历史性,取消曾经和现在的不一样;会发生变动,但他会说:“我本就是已经是现在这个状况,只不过之前搞错了”————然而在想象界/镜像关系中是没有这种时间性机制的,他的时间性就是直接同一。


10:25

镜像关系中反而会有连贯的、循环的时间性,婴儿觉得可以不断地控制自己,让他痴迷开心地自由控制。——但这种想象性的认同是致命的误认!

●拉康起手式:反笛卡尔我思,“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存在。”

★③


12:08

无意识里的差异原则,事物永远不能自我同一;

【镜像关系】【无意识】是冲突的,因为【镜像关系】提供了一种虚假的【自我同一】(镜像关系等于触碰了符号系统的乱伦禁忌:一个能指直接拥有了所指,这是不允许的(如果持续这种状态,就会精神病理化、偏执狂、狂躁症),而【无意识】中永远不能【自我同一】。


12:59

协调这两者的是大他者A,镜像则是小他者a(小他者不是客体小a)

★④这里的大他者是婴儿在认识到【镜像自我与自己同一】之后,转向去看【他者(他人的目光或其他东西)】,这个和小他者并列的【他者】做了担保(镜子中其他不动的东西(比如柜子)与这些东西的镜像也是同一关系,这样【他者】就给婴儿做为支撑,担保婴儿的【镜像认同】没搞错没问题,这些作为【婴儿自我与镜像认同】担保的【他者】就是【A大他者】(早期拉康)。)

●镜像阶段的发生不一定需要镜子,而是孩童在体验中只要体验到类似的【关系】(他动一动,其他东西也动一动),就会实现【镜像关系、镜像认同】(婴儿哭泣和妈妈跑过来)。【镜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能指联动关系(直接性的同一,它最底限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关系是真实的(拉康欲望图一,自我 moi——想象——→a')

○【大他者③】是由【无意识】做保证的(A-----无意识-----→象征化主体S②,------虚线就是最底限度的【象征(隐喻)活动】,它隔开【自我形象】与【想象自我】①)

⊙②这个主体S,是【无头的主体、无意识的主体】,这个【主体】是【符号系统】的一个运动、一种关系、机制(就代表无意识的【自我取消】),无意识不会变成【符号】,【无意识】的【主体化】同时使自己不变成任何一个【能指】,不在任何【能指链】中,【把自己排除在外】。

⊙①如果不隔开,就回到了【原质、实在】状态。

⊙③【大他者A】=其他东西的不变。这种【不变性】是符号系统的【共时性和差异性原则】产生出的【幻觉】(因为它会回溯性地取消自己的变化,这时主体就会产生【全能幻想】,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一切②(自我=镜像自我,短路,觉得不是自己在设立镜像而是“就是镜像”))。

▪①这个符号性机制会使得【主体的符号学认同】在最底限度上是【分裂】的。而【共时性和差异性原则】会使得所有【镜像认同】失败。因为当主体要去兑现这个【镜像认同】的时候,主体会陷入迷茫,无法在【能指链】中找到完全的自我认同。

▪②但至少婴儿在【镜像阶段】会处于一个稍微稳定的状态,但他依然会两级震荡:要么【全能幻想】=怡然自得状态,要么【失去控制】=不停地哭。

本体论 4

否定性(差异性、德勒兹的Non-sence),不通过符号化机制、语言结构无法把握到任何实在,没必要讨论本体论,只需要讨论符号性、精神发生学的符号学机制。

★每一个【能指】都是漂浮的,你对一切事物不能直接把握到所指(乱·伦禁忌),你只能靠一个缝合性能指(主人能指)。而第一个这样的能指就是【想象自我】(镜像自我≈Mana①(全有全无,婴儿会认为自己的【全能幻想】是一种超能力,自己作为一个超出【能指链】的【能指】能够控制一切;同时,他也会感觉到有些东西完全不受他的控制,这样主体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空洞】,只能被迫承受,感受到自己的【中介性】②))。

●①这种两极震荡,代表了符号系统的【内在不一致性】,【主体性】的作用就是唤起、调配、取消这种【震荡、变动】。————稳定的【主体性】视域需要大量的【想象性结构(时间、空间定位网络、主客二分的纵深)】被安置在象征的符号体系中。

●②【中介性】Belike 【大他者的凝视】,他感受到自己只是一个看客,【A的目光】其实也是【主体性】的一部分。【无意识】也是一种附随的、冷漠的、无动于衷的主体的意向性。


34:23

不通过符号化机制不能把握任何实在,时间、空间、主客二分、回忆......稳定的第一人称视域需要大量的想象性结构、镜像认同被安置在象征的符号体系里面。

★【能指】是一种【物质】,【能指链】、【无意识结构】具有【物质性】;因为它是【无意识】所以不能有一个大学话语去描述一个【本体“】,虽然有本体维度【实在界】,但不能用语言讨论它。

认识论 1


真理论:用一种【文本诊断学、话语分析术(精神分析)】分析案主话中的【不一致性】,然后引导其寻找与主体对应的【客体a】①。


★除非有这样一个【真正的他者】,否则无法有真正的【主体性】。

★①通过【他者对于主体的欲望】突破【镜像阶段】,进入【欲望辩证法】,寻找【客体a】然后把欲望坚持到底(巴迪欧:对于事件忠诚)。————进入【符号学秩序】之后,【镜像认同】会有【剩余】(自信的理想形象、优雅的女士等社会话语中的【镜像认同】的机制,来俘获主体的【想象性的自我认同】。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用封闭的社会话语中结构起来的【理想自我(符号位置、想象性的误认)】活成自己,那么如何拯救这个人呢?拉康:寻找客体a,一个 piece of Real,在【镜像认同】中一定会缺失的部分①)。

●例子:一个男人依照社会话语,在男权等级制中设立自己的位置。但会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不符合这个符号秩序的女性(粗俗、渣女等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就是【客体a】,就是这个封闭的符号结构(能指链)中的不一致性的体验,它代表拯救性力量,它是真正的【异质性的他者】。

●所以要【忠诚于欲望,忠实于构成性例外】(最早的例外就是【镜像自我】,【镜像自我】在【镜像阶段】起到了整合的作用,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不要在欲望上让步】它和心理发生学一脉相承,认为这都是自然的,但这都是注定失败的。因为【$◇a,如果客体a离得过近,就会失去幻想】。

目的论 2

【1,0】两极震荡 VS 纵深化①

①【纵深化】使得象征界变得可能,有A做保障,使得主体可以回溯性地认为有一个【自我】存在,而不是一个二手的镜像。如果无法拉开这个距离,自我 moi 和 镜像自我 【短路】,就会使得【身体符指化】失败,无法直接控制自己的身体。

通过隐喻实现【纵深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镜像阶段】阶段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镜子】(内外听觉重叠也是“镜子”),这只是孩童的意识结构的自然发育。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

★黑格尔使得【失败】扭转为【成功】,Belike 拉康【moi 想象自我】【image 镜像自我】的误认关系中,就透露出了【无意识】的结构在起作用,让主体误以为这是同一回事,并且还能擦除它起作用的痕迹。

这种【误认】让人类永远无法找到自己,但拉康【成功地】把这种【误认】当做了人类自己。

换句话说,【自我】就是【自我的不可寻觅性】,这样一来【镜像阶段】就变成了【主体性】的隐喻:哪里有【镜像阶段】的迷失,【主体性】就在哪里,只不过他不会在他的位置上(moi or image)。

【主体性】就是这个【无意识结构】的自我保存、扬弃运动。


●所有的【拉康派】精神分析,所做的工作就是:找到谁在说话;

或者找到这是说给谁听的①。但实际上是找不到的,因为它一直是逃脱的,但可以找到某个【剥夺了主体说话感】的东西。(早期拉康认为:如果有本真的【言说】,那就是和【符号系统】本身做博弈,就是【无意识】的自我博弈。但这个博弈权,会被某个东西夺走,只需要找到这个东西就行了。)

○①因为言说者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主体是错位的,他在能指链中无法被定位到任何一个能指上。

○早期拉康对【符号学】的认识还是比较懵懂的状态,还没有对主体的发生学、无意识与主体的关系、主人能指的关系没有一个细致的把握。用一种本真主义的姿态,寻找话语背后的客体a、谜底的解答者(往往案主会以为精神分析师比自己更懂自己,案主的说话感、语言与真理之间的裂隙的跳跃的痛苦(实在界的混乱)是由分析师来承载的(所以分析师不是A,并且分析师需要破除这种错认①)。

⊙①破除的方式:反移情,先伪装自己是A,然后说自己并不知道案主的一切。

__________________

★【自恋】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自恋】从一开始就不是【自恋】,它并不是一个自我闭合的结构。而是从一开始就是被符号系统的本体论原则割断了,这个原则会延宕出一个符号拟制的【虚拟主体】(隐喻性的)。主体通过阉割$(镜像阶段之后)重新获得自己,但他会隐约感觉到在【镜像阶段】中为他作保的【A】也是被符号系统【拟制的】,但这个【A】是不需要【镜像认同】的、与自己【直接同一】的【A】,这种感觉会让主体认为有一种S(A)主人能指①的暴力存在。

●①如果要抵达S(A),主体会发现这就是【$】,【$】也是无法把握的,只能去把握【欲望的对象成因】。如果把【否定辩证法】坚持到底,拉康的理论很难有实在的基础。

○拉康的导师在镜子前自杀,拉康就希望通过【符号学】与【镜像阶段】找到一片真实的东西。早期拉康是一种理想化的姿态想要寻找一个【本真】,这在晚期会被扬弃。用符号结构、张力、态势来为人的【意识结构、意识发生学】奠基,这已经是新黑格尔主义了。

⊙但不是很精细,没有很多现象学话语,没有说清【时间性体验、空间性】体验是如何设立的,他认为这种东西过于僵死,他要研究各种病理化中的意识底层符号学机制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



【主义主义】隐喻的象征主义(3-4-1-2)——早期拉康的符号学精神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