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杂谈:社交属性游戏的“成瘾性”,抑郁症就该吃药,无条件的爱
昨晚肝论文肝到凌晨四点,可算是把初稿交了。今天空出来的一天时间,我想理一理两个月前的一个家庭案例。
来访者女儿(未到场),高一,大约于1-2年前沉迷吃鸡,与父母频繁发生冲突,后确诊为中度抑郁休学一年。现在学业问题比较明显,母女关系依然不和,母亲很焦虑(父亲的程度稍微轻一些),遂父母二人一起来访。过程不做叙述。
首先怎么说呢,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父母把手机(游戏)妖魔化的一个背景。
知乎上有个问题我记得是“如果禁止所有的电子游戏,学生是否会好好学习?”下面的回答五花八门,玩橡皮的下棋的等等等等,仿佛很直白的宣布了题主的失败。
人就爱玩嘛,谁还不是个dd了。
游戏从3岁开始的幼儿期就伴随在我们身边了。刚开始是机能性的、重复简单动作的游戏,随后发展为虚构情景的象征性游戏,然后到童年期之后发展为具有明显规则(比如一二三木头人,是有明确规则的)的规则性游戏。
同时,游戏的整个过程是从“非社会性游戏(机能游戏)”到“社会性游戏(规则性游戏)”发展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认为社会性游戏是一种相对而言高级的游戏形式。
与人斗,其乐无穷。
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除非真的是经过医学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大部分人还是有社交需求的。哪怕自己再宣称怎么自闭,网线一拔才是真的整个人都自闭。
但是难道和父母说我今天打游戏吃了几把鸡?有些父母并不会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
网上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网上冲浪的。
社交游戏的所谓成瘾,重点在于“社交”,而不是“游戏”。

第二个是抑郁症的吃药问题。说过多少遍了抑郁症要吃药吃药吃药吃药吃药,单靠心理咨询师是救不了你的。就有人不信,就有人硬冲塔。
我月初的时候去一个社会(商业)性质心理健康中心那边,有一个咨询师跟我说她接待的主要是中到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我还很年轻的问了一句:抑郁症不是应该转给精神科医师吗?
那个咨询师一脸一言难尽地看着我:不然你觉得他们为什么来我这。
但是抱歉,如果你不吃药的话我们帮不了你。
舍曲林是一种很常见的治疗抑郁的药物。它最dd的地方在于:一般一个月后才能看到效果,但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胃部不适,失眠等)出现在服药后的半个月左右。
*的,医生开的什么几把药,不仅吃着贼几把难受还没用,爷不吃了。
行行好吃药吧,算我求你了。你得先自救啊。

最后是“无条件的爱”。
父母的爱应不应该有条件?不应该。父母的爱是自发的对孩子的爱,不是说你用“考了一百分”或者“帮母亲做家务”换来的母爱。
但是现实当中我们的说法/做法是有问题的。你考了一百分,你今天拿了一朵小红花,哇妈妈好爱你妈妈更爱你了,爸爸明天带你去游乐园玩。或者长辈也经常逗小孩子:你不乖了,妈妈不爱你了,妈妈不要你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把“我要做好某一件事”跟“我能获得父母的爱”挂上了关系。我要考一百分,父母才会爱我;我要表现的乖乖的,父母才会爱我。
然而爱是无条件的。不应该因为你考了一百分妈妈就爱你,也不应该因为你考了零分妈妈就不爱你了。
接着就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我要变得优秀才值得被爱。
或者:我一无是处,我不值得被爱。
回到开头的案例当中,来访者父母双方都是中学教师,对子女的教育特别严格。一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期末考完发成绩单香蒜油锅爆炒。
然后孩子妈妈就和我说,有一次孩子跟我说,反正我都这么差劲了,你肯定也不爱我了。
她说她当时感觉很伤心,我听着也替她难过。
但是没办法,年轻气盛时欠下的债,现在总要一点点还上的。
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父母。如果不想要孩子的,丁克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