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蔡元培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觉醒年代》这部为庆祝党成立100周年的剧了,看完之后,给我的触动挺深的。
在这部剧之前,我对五四运动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学的历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印象:一个是陈独秀领导创办的《新青年》,李大钊、鲁迅、胡适之参与其中,另一个是《巴黎和约》的不公平促使青年学生及工人为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而发起的游行抗议。
历史书很薄,薄得装不下他们一生的波澜壮阔和丰功伟绩;历史书很厚,厚得记录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历史书上的他们,仅描写了寥寥数语;《觉醒年代》里的他们,似乎在用力地清晰地告诉我们他们为之奋斗一生追寻的真理,虽九死其犹未悔。

蔡元培,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他是北大的校长,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万世楷模”,仅此而已。直到剧中给我们展现出来九牛一毛的现实,北大的校长没那么容易就能当,更何况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北大,可想而知改革新北大的难度。这样的一个人,他要有才气,有名气,有正气。
有才气,一校之长,没点学问是说不过去的,他为《新青年》编写文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对当时政治背景下的北大发展有所思考,有所坚持,有所行动;有名气,广结善缘,得到领导的举荐,并能让其他人心服口服,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北大做文科学长进行新文化运动,并能为其引荐周树人,哪怕是与其主张新文化持不同意见的文化守旧派辜鸿铭在某些小人挑拨离间下也相信“蔡公”的为人;有正气,他做的一切不为自身利益,不会为了保住北大校长这个位置去讨好当时的北洋政府,不会放任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行为,他的目标是让北大成为国家的第一学府,引导学生为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不懈奋斗。
尽管他支持新文化,支持白话文,但他不会一味去否认旧文化,当新文化高立“打倒孔家店”的观点时,他能包容强烈反对新文化辜鸿铭等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身体力行。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皇权短暂复苏很快又走向灭亡时,作为皇权的支持者辜鸿铭在北大很多人发声让其离开北大时,蔡元培保下辜鸿铭,给他一个月的考察期,皇权是要坚持抵制的,但辜鸿铭的文学成就也是难以替代的,以致让自视甚高的辜鸿铭都能说出“中国只有两个好人,其中一个是蔡元培”的话。强权并不能使他低头,但为了那些救出为抗议签下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而被关进监狱的学生们,他愿意低声下气去求人,为了让这场爱国运动能继续浩浩荡荡地进行下去,他愿意辞去校长一职转移北洋政府的注意力。
杜威对其评价:“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关于“蔡公”为泱泱学子,为探索新中国道路所做出的贡献,远远不止《觉醒年代》所能讲述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