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大增,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更多“积极”因素
在财政部19日召开的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薛虓乾会上介绍,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203亿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收入增幅比较高,除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外,主要受去年4月份开始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集中退税较多,拉低了基数。受此影响,国内增值税大幅增长,相应拉高了财政收入的增幅。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6.5%,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96%。
客观上讲,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确实是拉高财政收入增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有效带动了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增长。如果没有较为充足的税源做保证,就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也不可能出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现象,而只会是低基数基础上的低增长。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也是经济有序恢复的表现之一,而且是有效率、有质量、有渗透力的恢复。如果经济恢复的效果不好、质量不高,就算经济增速较高,财政收入增速也不会高。只有在经济恢复质量高、效益好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才会有效率、有质量,才能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税收,必须依赖经济增长、依赖于经济的运行质量提高、质态改善、效益提升,依赖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需要有关方面重视和关注的是,对上半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现象,也要做深入全面的分析。一方面,要分析一下,去年基数低对今年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有多大,带动了多少个百分点,以便于决策层能够更好地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恢复情况、经济增长趋势等做出科学判断、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如果去年的低基数对今年财政收入增幅的影响幅度不是很大,就要深入分析一下收入增长的原因,要充分了解一下地方有没有出现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方面的问题,避免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带来伤害。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任何伤害,都是不该发生的,也是后果严重的,更是完全不应该的。

如果一切正常,财政收入增长没有任何非正常因素,那么,上半年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将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能给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提供更多“积极”因素,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积极,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事实也是,眼下的中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良好的恢复态势,财政收入也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幅度。但是,基础并不牢固,后劲还需增强,特别是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困扰着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而小微企业不能尽快走出困境,对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不能全面恢复,对市场需求的全面启动也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小微企业与市场需求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

中国财政学会会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近日在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指出,建议及时调整财政预算,增加1.5万亿元到2万亿元赤字,主要是增加中央财政赤字,大部分用于对中小企业房租、水电、利息等进行阶段性补贴。应当说,刘会长的建议是非常契合当前中小微企业的实情的,也是符合稳增长目标的。帮助小微企业,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共识,也应当成为财政政策作用的落脚点。只要小微企业恢复了,就业就有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也有保证,消费就能启动了。而上半年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无疑给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大空间和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推出较为激进的财政政策,包括楼会长提出的赤字赋能政策,对小微企业全面走出困境、步入恢复通道是非常有利的。而今天注入的新能量,也必然会在未来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中给予充分回报。
从经济增长数据较高质量的恢复到财政收入较高幅度的增长,都充分证明中国经济是具有很强韧性的,那些认为中国经济半年报不及预期的想法,是片面的、机械的、教条的。中国经济增长数据,不能只看数据本身,还要看数据背后的质态变化、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看中国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态势。而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幅,就是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