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之道——天尊地卑

拿结尾作开头:无奈笔者也是这般想来想去之人,能搞出的深刻滴人生经验为数不多。空空而谈,且看且滑过......
......
......
不滑了......
《易经》的天尊地卑,蕴含距离产生美、大道至简的意义。天隔得很远,比较停留在头脑的想象当中,所以将天看的很尊贵,而地就在脚下,没有距离,所以不以为然。例如每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不觉得有多宝贵,因为没有距离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阿庄《内篇·逍遥游》
当然阿庄的这句话,似乎隐藏着对孔子时代的儒家,发出巨大的呐喊:你你你TM认为的人生高度,高到天了哦!那你孔子看到的就是那个天本来的颜色吗?你确定那就是天的正色了么?已经到达极致之后的正色了么?那时候你再往下看天的颜色是如此的话,我就信了。言下之意,当你把天踩在脚下的时候,你还会有天尊地卑这件事情么?脚下的幸福不要,望着遥远的天边,搞什么airplane?
大道至简也好,道在屎溺也罢,与天尊地卑,异曲同工。
这时候浮现了一句话:道家比较认为,懂很多道理没有用,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情比较有用。
天很尊贵,是想象出来的,就像看广告,看宣传,某大师,走近看,什么都不是,就那样而已。或是有的事情好像很高大上,走进做做看,不过尔尔。
互联网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停留很多的想象在上面,所以会出现见光死。
现在是觉醒的年代,人们开始想要走出虚拟,回到现实,脚踏实地,要看见,整个过程要发生在眼前,这样才是可靠的,宣传都扯几把蛋。所以现在的柠檬茶——现做现打,羊肉——现杀,即使是广告,食品——要看到有实际的种植、养殖基地......so,回家种地,未尝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抉择。
不确定哦,是不是要扯到“正见”这件事情——认清事实,天不尊,地也不卑,都TM是自己想象的,靠自己想象的,是——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阿庄《内篇·齐物论》。靠自己想象出来的,以为就就就你一个人有啊?你就就就是对的了啊!谁不是对的?
互联网,一方面拉开了人们的距离,产生了虚幻的想象美。但是,另一方面,让不同的人们看到了很多的可能性——原来回家种地也可以,原来不打工也可以,原来这样都可以......,一体两面——又一天两面,原来这样/那样也可以,又会出现更多人的迷茫,选择困难出现。解决之道在试试看,这个真的是,练习阿庄的方法也好,练习其他任何心法也好,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巨大巨大挑战——找不到自己真心喜欢的,先找自己真心不喜欢的,然后一个个排除,当下开始,为时不晚。这需要非常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情,认真对待每一个小细节,因为因为因为——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不能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爱!这里又说回“随其成心而师之”这件事。例如,自己认为农民是低贱的职业,所以这辈子不可能,也不能当农民,搞不好自己做农民才是真爱,这样就没有可能找到这个真爱。
阿庄说,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外篇·天道》
如果讲庄子,这个会作为开篇啦,记得是一个法国人写的《庄子四讲》,开篇就是这个,很有印象。阿庄said: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杂篇·外物》。这里得意而忘作者了。
先做到,自己的心才会知道,这个太太太重要了,大道在屎溺,经典不骗人,这个是真传。
停留在想象的,不敢说全部(怕被🐎),many many系bullshit!bullshit!bullshit!——这是随其成心而师之,谁TM......的直译版本。
天尊地卑还是一种现象——小老百姓找位阶很高的公仆(这个很正常,看得惯);社会上看起来阶层很高的人物,跑去深山老林找大师,跑去山沟农村找神医......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外篇·胠箧》
阿庄的外篇,完全换了一种风格,谁又能说,不是阿庄换了另一种人格在书写呢?毕竟《内篇·齐物论》practise久了,人格碎片化,随意组装。外篇嘛,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滴——组装成向外开炮的人格来写一写。外篇一开始,便是火辣辣,语不惊人就TM不写了的赶脚。
看到没呢?求其所不知,非其所不善,这是天尊,想象中的美好;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已经在脚下的幸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搞什么???歌词写得多好:你寻求的幸福,其实不在远处,它就是你现在一直走的路......——水木年华《启程》。这个善,有必要稍微做一丢丢的解释,衍生为善于,擅长......实则为——所做之事,可以为这个世界创造美好的状态。善是美好的品质,不过这年头,伪善的面具有点批量生产了。
经典有一个特点——历久弥新。《外篇》炮轰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同样在炮轰这个时代,且更是振聋发聩——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吗?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可以不断精进吗?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动机是zhuangbility)是搞什么?不断地追求不知道的,原本也不需要知道的那个狗屎(动机是zhuangbility)是搞什么?有没有认认真真滴在自己已知的范围内内内不断探索啊???
同样是这个意思......
老子是恶毒的,是狠批的,是🐎街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老子said:你知识量很丰满,什么都知道了,你很足嘛!老天爷不用补给你了,所以只损不补,只损不补,只损不补!只赔不赚!......言下之意——不得好死!
当然,老子早在第四十八章,非常温和滴、有心滴说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只是老子当时心中OS:可惜人死性不改,这话说的不够爽!第七十七章再放狠话!
阿庄没有🐎扑该: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内篇·大宗师》(这后面的有患......记得读完哈,不然断章取义很麻烦......)
阿庄sadi:套用御用演员孔丘的话: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阿庄在用非常可爱的方式告诉人,可以这样操作,那样操作,就可以过得幸福。阿庄的放狠话,一般不会直接来,而是借寓言说话。
《内篇·养生主》一开始说,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之者,殆而已矣。人生多么有限,不可能知道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的全部,你还去搞,双重伤害!
人活这一世,更多更多更多的是不知道,恐慌自己的不知道,代偿反应一堆一堆又一堆。安然的活在不知道中,不会啊?“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系辞上传》
甚矣,子之难悟也!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阿庄《杂篇·渔父》
衍生一下,停留在想象中的美/好/真/善/牛/高/大/上,谈恋爱的冲昏头脑算不算?自以为是算不算?想象中的困难算不算?想象中的回家种地、田园风光算不算?想象中的光鲜亮丽算不算?想象中的别人很厉害、权威算不算?想象中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算不算......
不要滑过,还有哦!地很卑贱,其实也是想象出来的,都是人的头脑制定的。所以阿庄的《内篇·齐物论》重头戏在这里!
停留在想象中的丑/坏/假/伪/shit/矮/龊/穷,谈恋爱的瞧不起算不算?自以为非算不算?想象中的easy算不算?想象中的办公室工作美好轻松算不算?想象中的脏乱差算不算?想象中的别人不过尔尔算不算?想象中的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算不算?.......
阿庄没有回答,卧替他回答:都算!都是成心!都是TM我执!想来想去没有什么意义,去践行比较有意义,也比较有意思......
无奈笔者也是这般想来想去之人,能搞出的深刻滴人生经验为数不多。空空而谈,且看且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