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兵与虚无主义及存在主义关联的可能性

2023-07-06 02:55 作者:Bertha0409  | 我要投稿

各位好,写这篇文章是被散兵故事主题所吸引,但这些并非我个人的专业领域,虽然查阅过资料,仍担心哲学的内容很多不能够字面理解其意,再加上主观解读较多,希望浅薄的理解可以抛砖引玉,友善理性讨论。 文章以虚无主义及存在主义为主轴,加上一些心理学,都是闲暇时当作兴趣学到的知识,属于半厨放产物,若有误解欢迎指出。 一、设定中散兵属于人的暗示

「在五夜结束之际,为何要将我流放?」圣经中神在第五天创造了人。另一说法:日本传统第七夜取名, 传达出还没给我名字就将我抛弃的意思。 人是受造物,傲慢(我要跟神一样知晓善恶)是原罪(原始的张力)。神造人时给人自由,自由产生张力,张力就是紧张的状态:给你自由,你就要做出选择,选对与错机率各一半。 人类的开始:自我意识、反省门槛与羞耻心(我知道我跟别人不一样。)意识就是製造虚无的能力,最初的散兵内心感到空虚,一方面证明他无疑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类,另一方面也可解释成被抛弃后价值感的缺失。 二、成长经历

这一节主要讨论人物心理、观念的形成。 散兵的第一次背叛在他个人心理层面的影响或可类同人类的原生家庭创伤,在另一个层面,也可视作「无理取闹」地对自由的指责,后者会与后二次背叛的逻辑较为接近,也更符合间章认为过往散兵困于我执的观点。这三个事件是他建构对世界认识最重要的依据,各自对应价值、隔阂与无常观。 1.第一次背叛:价值。

散兵口中的「母亲」表明他具有依附情感。被抛弃的经历使他不能接受自己,将之归因于自己的无用,因此执着于证明自己的价值,成为心目中更高尚的存在,「没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被保留」这一观念初具雏型。 散兵说:「神明行事蛮横无礼,好事与坏事都可视作馈赠。」表明无论是被创造、被封印、被「给予自由」,作为生命个体的散兵的意志、情感从来不在神的考量范围之内,我要给你,你除了接受别无他选。被给予自由的处境就像海德格所说的,就这麽突然地被抛到这个世界,既非我之愿,也不是我的意志决定。(散兵希望「从未来到这世上」而不是想死,也在回应此。)萨特口中逃无可逃的绝对自由,即人是被处以自由之刑的,一旦被抛到世上,就需要为他所做的事情负责,由无法停止的选择产生无可终结的焦虑。 散兵认为主体无法改变环境,神意中也连用三次被背叛,说明自己完全是被施予而无力改变的状态。萨特认为人绝对自由,因此有能力通过选择对外界施加影响。沉溺在虚假信念(bad faith)中逃避现实及责任的自欺之人,否定人的根本属性,最终会引领他牺牲人格换取无忧的境界。(3.2 剧情,详细可见第三节成神主线) 2.第二次背叛:製造散兵与他人的隔阂。异类/无能/被拒绝/谎言

这一段我比较难以共情,只能从文字编排中分析,写得简短了些。 被抛弃的潜意识创伤之下,「这金饰是将军大人所赐身份之证,定能救众人于水火。」精准踩了三个雷: (1)你是与将军有关的人,你非常有价值(不,我被抛弃了--我果然见不到雷神) (2)你一定能救众人于水火,你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自己有用--我果然无能回应期盼) (3)句中看不见散兵本人(我完全不重要) 接下来的「将军大人绝不会弃你于不顾」及丹羽「我倒觉得你也是人类」在散兵眼中成为谎言,各自代表被神与人所拒绝。被共同决定去关炉心是第一次「你是异类」的宣言,无辜者心脏的赠礼是第二次,与间章没见到的「非人非器」是同样作用,都在加深散兵与人类世界的隔阂。 3.第三次背叛:无常观

他对小孩用的词「同类」相对的是「异类」,即除此之外皆是异类,延续鞜鞴砂时期的创伤。小孩与他的共同点:无父无母、游离在社会之外,羽翼尚未丰满的鸟雀。散兵身上许多与鸟有关的意象:羽毛、金羽、飞翔,在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经典的自由象徵。羽翼不丰满即无法飞翔,是不自由、受限的,也许是暗示此时的散兵尚未具有自由意志,或是拒绝承担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责任。雷神给的金羽则是对应「让他自由」。 他能说出人命如草芥、永恆的每个节点都很脆弱,就是因为知道微小的事物、只一瞬间就足以动摇安稳的生活(角色故事 3),守着平静无能地苟活也总有被打破的时候,所以不如以性命换取哪怕微小的价值,一瞬的绚烂。这样的本末倒置是对草石头文案的呼应:智慧是手段,生命才是目的。人行恶的原因之一,是因面对生命困境时不知道有其他方法,因此知识才更加重要。知晓世界的虚无与无常后,人应当如何回应?通过智慧学习生存之道,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理解个人生命脉络的可能性。 3.2剧情中指出散兵对心的渴望一方面出于天性,另一方面出于过去经历。他非常渴望关係,所以才会想成为人类。「人偶也想要有一颗心」,不但指出他与人类一样具有价值倾向,开始追求鲜活美丽的事物,也说明他想要「相同」才得以同类相亲,这也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之一。 他与小孩的对话「但那只是心形的灰烬,那不是心。」就是他对自己的断言,如果说鞜鞴砂事件以前丹羽说过他是人类,他懵懂而将信将疑,鞜鞴砂事件过后他便鑽牛角尖地认为自己与所有人都不同。 「为恐惧所困,视我为可憎恶之物」就是他自认与人类的隔阂,投射在丹羽身上,认为丹羽如此想。神意中对亲密对象的指责,都是散兵对客观事物赋予的主观解读,其中无论是投射或是歪曲,传达出的讯息都是:散兵拒绝面对现实。 三次背叛令他认为关係脆弱不可信(或为自身之脆弱),放下戒心只会一次次受到伤害。他的背叛所指是不断被外界抛下的处境,重複经历原生家庭的创伤,最终发展出傲慢、嘲讽、攻击型的性格,自我物化、拒绝与人建立关係以及需求转向对物,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捨弃无用的情感、以满载神性的至高神明之心填满」 在 3.3 间章可以看见这很有效用,当他再一次被抛弃时,这次他情绪稳定地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係」,但也因此他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有被利用的价值才能建立联繫,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加深了最初形成的价值观「没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被保留」。 三、主线成神

一个人沉浸在理想中自我的程度与憎恨实际自我的程度相等(自尊体系),成神就是他自我厌恶的最高峰,中配声优曾说过会与配音导演共同讨论角色演出,提出3.2时「端着」的语气,是沉浸在成神的幻想中,认为神明应该是如此说话的。此时散兵的作为:「以那个傢伙的脾气和自尊心,怎麽会甘愿来当个“实验品”。」、愿意被罐装知识复盖人格、白纸不重要,成神才是我诞生的意义。 将神之心当作存在的意义,就是认同了自己是一个容器,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彻底将自我物化了。如此不但可免于外界的伤害,也达成了沙特口中的「自欺」以逃避现实责任。(我是有本质的、有标籤的,我就不用做出自由选择了,我只是一个物。) 价值感的缺失使他将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认可上,然而这观念使得一切自我都摇摇欲坠,今日的肯定轻易地被明日的否定复盖。所以他成神后迫切希望「正名」,与七神之一对战让所有人知道并认可自己的存在:我已登神、你来见证。神是被人所需要的存在,是力量与价值的象徵,成神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自己免于伤害:「……更不会知道他们有所不同。」也是一种反抗:世界对我而言荒谬(一切不可靠、一切与我无关),相对地心中就有「什麽样的生活不荒谬」的理想世界,希望扫平一切差异并重构价值。 物的本质先于存在(为某目的而造),人则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本质是存在运作的结果,因此人可以自己选择、决定要拥有什麽样的本质。当人应对挫折与外界的模式形成惯性时,命运就被决定,行为可被预测。当他做出改变时(开始肯定自我、不再逃避……),就打破了既定的命运,命座也随之发生改变。 四、倾落伽蓝间章

冲树时的散兵是惯性地冲动且逃避面对现实的,才会期望通过世界树復原一个美好的世界,也许这一步成功被博士算计,才会特意将他留下,是所谓「战局没有弃子」。但是过去无法被撼动,承认过往、背负罪孽与真心忏悔才是人的赎罪方法。 散兵的成长发生于流浪者出现以后。间章的诸相空无是破除我执,经历和伤痛让散兵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神意 pv 就是着相的范本),前生的他在每个阶段都否定着自己,流浪者在秘境中得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看待散兵的一生,成为诸相空无的关键。看完了以后他才决定背负过往一切,愿意接纳自己:这就是我,我就是我,既没有那麽好也没有那麽糟。从有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成有自由意志(我有选择与行动的能力,我愿意承担自由),而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是人性的出发点,由此创造人性的尊严与人生的价值。 价值经过选择才能呈现,若人生有任何价值,应问:基础何在?能否自己负责?生命是或此或彼的,勇敢选择成为自己才能提升生命阶段。决心背负过往的那一刻他就为自己做出了选择。流浪者是散兵冲树留下的灰烬,心从灰烬中诞生,就是散兵的馀火变相。如此也就能够解释间章中抽象至极的手拉手,以及得到风神之眼的时机为何这麽安排。 五、愿望与笃行

分享一句以前读到很喜欢的话:「要在你的知识范围内去生活和行动,然后用你的一生不断去扩大这个范围。……承认人对知识的获取都是凭着他自己的愿望和努力,这才是他的与众不同,才是他的天性、道德和荣耀。」而存在主义回应的就是人类永恆的愿望,是一种人道主义,万物核心价值在人不在神或物质。 散兵对心的渴望既是天性,也是他价值倾向的展现,他希望自我生命能够更加妥适的愿望,使他狼狈却坚持地前行至今,最终迎来成长的机会。天生比旁人更容易孕育出愿望呼应稻妻主线尾声,愿望是人发自内心源出的动力,真挚炙热而永恆,也回应了散兵「世事如水中泡影」的无常观以一种生命态度。 #关于入池文案、3.6 剧情

时间线应该是间章-3.6剧情-入池文案鞜鞴砂扫墓。扫墓时带上人性三问的纸条,与3.6活动中人性实验得出的消极结论相关。我猜测这是散兵寻心故事的延续,甚至或许和雷电五传有关(「流浪者不会承认对刀匠的报復,只会说这一切不过是人性的小小实验」),他的成长过程催生出的价值观也是消极、虚无的,由他亲自找到终结绝望的办法作为人设的补完。 人性的问题是:人应该成为什麽样子? 我猜测有两种走向 (1)文案不断强调的「可能性」、「自由」与「选择」,也许与萨特的哲学相关:

萨特认为人因虚无才充满意义。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总是有待形成的,不断将自己推往未来的可能性。因此面对虚无,应当积极行动,塑造生活的可能性。人是虚无而绝对自由的,面对未来,目前的自己是有待完善的,只有当实现理想时,未来以及现在才有意义,人是自己创造价值及意义的。 (2)文案中的「超越者」、剧情中的「自我救赎」也许与尼采哲学相关:

人应该成为超人。超人在荒芜的大地上自行创造生命的价值,尽情释放生命力,自行救赎自己。(尼采精神三变婴儿的「我是」现在进行式:生命是无限的现在,永远的开始,每一刹那都是新的开始,有无限的生机。) 不知道在未来剧情中会给出什麽样的答卷。我自己很喜欢罗曼罗兰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也许是因此才对散兵这角色所讨论的主题着迷。 #关于未提及的雷电五传与国崩

这部分官方着墨仍然过少,难以评价。但我倾向三次背叛与成神是一个因果脉络,雷电五传与国崩则是另外的旁支(b) 猜测的根据: 间章童话故事及角色故事完全没有 b 线内容,符合容采祭愚人众想隐藏国崩、被带走的海芭夏。 散兵也许不想报復三次背叛的对象(皆是亲密关係对象),底层逻辑是渴望认可与害怕伤害,且为丹羽报復雷电五传逻辑不通顺(惊讶并收手)。  

散兵与虚无主义及存在主义关联的可能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