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不想打新冠疫苗,你可能无法相信,但他们真的存在
为什么国际各国,尤其是美英法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贬低疫苗,且犹豫不决的帖子?
考虑一下英国最近的一些统计数据。在一项追踪超过20万人的研究中,几乎每个参与者都在第二次注射后的两周内产生了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尽管最初担心当前的疫苗对Delta变体的效果可能较差,但分析表明,疫苗将住院率降低了92%至96%。而疫苗产生严重副作用的风险非常小。
然而,相当多的人仍然不愿意打疫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这一比例从英国约10-20% 到日本约50% 和法国约60%、美国约35%不等。
而这一结果正在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一场文化战争,许多人声称对疫苗犹豫不决只是无知或自私。但专门从事医学决策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我们希望达到群体免疫的水平,我们需要更谨慎的去处理这个问题。
首先是,我们很容易假设任何拒绝接种疫苗的人都持有相同的信念,但大多数对疫苗犹豫不决的人的恐惧,不应该与那些坚定的反疫苗者的奇异理论相混淆。这些人非常直言不讳,并且在线下和在线上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但他们终究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对疫苗犹豫不决的人,其实没有政治目的,也没有致力于反科学事业:他们只是未决定是否选择注射疫苗。
好消息是,许多最初犹豫不决的人正在改变主意。“但即使延迟打疫苗也被认为是对健康的威胁,因为病毒感染传播得非常快”研究表明,害怕打针是许多人不愿接种疫苗的主要原因。
同时,人类有两种看似矛盾的倾向“消极偏见”和“乐观偏见”,这两种倾向都会扭曲人们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
消极偏见简单说就是当你看到负面信息时,它往往会留在你的脑海中。相比之下,乐观偏见与你对自己的看法有关,你是否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健康。这些观念,也在影响你打疫苗。
当然,这些心理倾向非常普遍。即使我们接受了疫苗,这些观念也可能影响着我们在生活中许多领域的决策。
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比如德国。德国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来确定谁有资格随时接种疫苗。而它其实影响了疫苗的推广。
西方松散的社会结构,也影响了疫苗的推广,比如前往疫苗接种中心的路上,所需要花费时间的和费用,就影响了他们的低收入人群。对于大多数领取最低工资或失业救济金的人来说,仅仅是往返,就可能是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