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宜兴文史资料 第19辑 宜城饭馆忆旧

2022-12-27 15:12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宜兴文史资料 第19辑 宜城饭馆忆旧 作者:周颂高 吾乡山青水秀,物阜年丰。太湖银鱼,清白似玉,肉质细腻;笼泾的虾,烧熟后背上有七个红点;溪河的蟹壳薄如纸,肉略带甜味。水产之鲜美,誉满江南。南山松菌,春以“桃花”,秋以“雁来”而名之,其味胜过蘑菇、猴头。鲜菱、嫩藕、竹笋、板栗,充斥市场。冬季羊饺,新秋鸭饺,佐以“老枯”陈酿,令人心醉。时时节节均有名产,真是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 本世纪初,京杭国道(今宁杭公路)、锡宜、常宜公路修筑之前,主要依靠大运河及太湖水网,以小火轮及帆船输送客货,因速度慢、载量少、物资流而不畅,是以价格平稳,美食者可大饱口福。当时,又缺少冷藏条件,荤素食品均趁鲜活在早市成交。饭馆进货之后及时整理,配成冷盘,罗列在铺面的作台上。如酱鸭、白鸡、熏鱼、鳝丝、白肚,刀而整齐,引人注目;粉红色的盐水虾,藏头掩尾,盘成圆圈,选只大虾,成为塔顶;淡黄色的冬笋片厚薄均匀,铺垫整齐;溧阳水芹全部采用茎段列成方块,有如玉带拼成,称为“芹白”。这些新鲜佐酒之品,五光十色,令人食欲大动。至于生料,虾仁透明如镜,鳊鳙鲫鳜,鳃红目亮;青鱼分成肚档、头尾、鱼片、肠腑;蟹粉、鳝背、猪肝、腰片,一盘盘,一盏盏,层层叠叠放在“山头”上(作台的木架),使顾客一目了然。选择鲜嫩肥美之品,下锅片刻,即可上桌供应。这种点菜方式,最为美食者所称赏。 城里人习惯吃“早点”。所谓“早点”,不单是面点包饺,而且有酒类宴饮,从晨及午延续数小时,前述的精美菜肴,早市上就可以吃到。 宜城饭馆为数不多,最负盛名的当推“王复茂”,创于清光绪年间,地处东城门口,虽市口较差,但聘有名厨卞双喜,大宗的喜庆筵席非他莫属,旧时酒席分为四等,“鱼翅席”十六围饯八大八小,除排翅之外,燕窝、银耳、蘑菇、鸽蛋、山珍海味,备用无遗,这是最高等级的,其次是六大六小,主菜为鲨鱼唇,故名“鱼皮席”,略逊于鱼翅席,但亦非一般人所能享用;常用规格是“正鸭席”,是四围饯四热炒四大菜,加甜锅饭(即八宝饭)和全鸭(或全鸡)。当时这样一席的代价,约二块银元左右;第四种为便饭菜,类似和菜,荤素十道,俗称“十碗头”。婚丧喜庆,大都用后两种规格。如结婚女方在出阁前备的“待嫁酒”,男方招待女宾的“三朝酒”,晚间招待男宾的“送珠房”酒等等,均用正鸭席,女宾和小孩最感兴趣的是围饯中酸梅子(蜜浸青梅)和甜锅饭,往往对这两种甜品呼儿唤女,一扫而空。男宾们“美食者”居多,他们的评价对饭馆的声誉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饭馆不敢偷工减料。 宜城较有名气的饭馆还有鸿福楼和青云楼,吃早点心者,大都去这两家,因为在市口上。前者在新街口(中正街,今人民北路)位于蛟桥北堍,后者在西大街(今解放西路)背临城河是一家茶馆所在。其厨师以范氏兄弟子侄为主干,手艺也是一时之俊。其营业额虽不及王复茂,但堂吃兴隆,为市面生色。大观楼在新街北首,靠近原县衙,与三新旅社相对,房屋是后期建造,较为新式,楼座亦轩敞。但宜城吃客,讲究实惠,以菜肴鲜洁、调味适口为主。由于该店缺少名厨,生意不大兴隆,掌厨师傅颇有不平。适逢京杭国道通车后,有一次于右任道经宜城,午膳时从甲子门进入城中,首先看到大观楼,觉得有些气势,乃登楼吃了一客炒面,盛赞“味道不错”。因此掌厨师傅就常谈这段事,引以为荣。 在北伐之后,东门大街新桥境还开过一爿饭馆,经理叫谢梅生。由于面街枕河,鲜活水产可养在河边竹笼中,加以经营得法,招待周到,颇具特色。早市生意不错,也承办零星酒席,可称后起之秀。 以上是较有名望的数家饭馆。当时交通不畅,旅游业尚未兴起,物价还以钱码为主,城乡过客,希望“多快好省”者,在蛟桥南堍东撒珠巷口,还有数家“小饭馆”,可称为那时的“快餐馆”。这种饭馆店门口是一排安在煤炉灶上盛有熟菜的砂锅,荤素皆备,不下十余种,倒也浓油赤酱,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店堂内三、五方桌,顾客随到随买,荤的一二十枚铜元,素的三五十个制钱,还供应土烧之类的零拷酒类。一次登门,花费二三毛钱,就可吃个酒醉饭饱。这真是得快餐风气之先,实为宜城饭馆之又一特色,至今使人怀念不止。

宜兴文史资料 第19辑 宜城饭馆忆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