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二十年的心路体会——深入挖掘,勿浅尝辄止
军迷二十年的心路体会——深入挖掘,勿浅尝辄止
从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时政新闻方面的内容,2001年911事件时,本人曾经和父母围绕在电视机前一起讨论这件事的影响。当然,谁也不会想到这会是一个五年级小学生成长为如今军迷的起点。2003年中学时代,上网速度随着ADSL提高了,那时候的我经常在门户网站阅读各种军事新闻,还对当年歼11B首飞、歼10A列装感到非常激动。如今快20年过去了,已近而立之年的我回想当年的心路历程,真是感触颇多。
我最早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武器迷。因为武器天生的“保密属性”,使得孩子们自然对其的神秘充满好奇。在身为武器迷那时候,由于当时信息很少,连一款武器的准确代号也都成了当时“军迷”追求的东西,迄今为止还有当时很多如同“平可夫”之流留下的奇奇怪怪的代号,如什么“歼-11BSM”,当然如今我们明白了军队武器的命名方法后,这个代号就是一个笑谈而已。平可夫的《汉和防务》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所谓的“专业期刊”,其实不过是翻译当年中国购买俄罗斯装备时俄罗斯传来的各路小道消息的刊物,里面的歼-11BSM原本指的是歼-11“双座”“现代化改进型”,这个M实际上是苏联/俄罗斯对于改进型或出口型武器的命名,如熟知的T-72M坦克,AKM突击步枪,中国80年代一些武器如歼-82M也是按照当时苏联的命名习惯,其实国内那时候自用武器的改进型往往是G,如著名的039G型潜艇,035G型潜艇,进入21世纪后中国便开始按世界通用的ABCD序列来划分各个武器改进型。因此自然不存在所谓的歼-11BSM这个型号,后来证明歼-11的多用途型号其实就是歼16。



所以,我第一个要给军迷朋友讲的就是这个“型号”问题。我希望这个例子让很多军迷朋友认识到,并不是网上一个媒体说“这是XX型武器”,它实际上就叫做这个名字,这问题主要是源自于保密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同样的错误国内论坛也发生过,如著名的081型登陆舰和09式8轮车族,其实081就是现在的075计划,而现实中081是扫雷艇。09车族则是08车族的误传,07式35mm高射炮是09式的误传,这问题现在还在发生,所以大家如果不是军队内部人士,务必不要在未正式公布的型号上浪费时间。




第二个切身感受就是对武器各种性能(如坦克装甲厚度、大炮射程、军舰装甲)的各种撕逼争论。现实中,很多同一时代的武器,就算表面性能有些差距,但是由于它们都在战场上相互竞争,产量都很大,那么就一定有它们产量巨大的道理。如只从坦克数据上看,T-34-85除了价位外,全性能几乎都落在黑豹D下风,但是1944年上半年产量上T-34-85几乎比黑豹多一倍,这是为什么苏联明知道性能有差距却仍然大量生产已经不具备性能优势的T-34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持和T-34-76的技术延续,方便让他的600万大军尽快完成装备的换装。而且,考虑到东线坦克数量上苏联通常都具备2:1的数量优势(巴格拉季昂时期突破口达到了4倍优势),坦克单体性能并不重要,但对于后勤压力至关重要。因此大量规格相同、向下兼容的T-34-85可以极大优化后勤补给难度,这对于前线频繁损坏的坦克重拾战斗力至关重要。在苏联冷战时代,大部分坦克的零部件仍然有共同之处,在2014年乌克兰一段视频里,甚至出现T-64BV因炮塔损坏,临时换装T-54的炮塔并加挂接触1反应装甲的案例。这说明苏联充分考虑到大兵团作战对后勤补给的压力,很多零件都具备互换的能力,同样例子也可见到AK-74对AKM的继承,以及米格29飞机可继承米格23甚至米格21设备的情况(朝鲜组装的米格29很多都用米格23和21飞机拆下的零件)。因此为了这一点,牺牲单体战车的性能就不可避免了。但是很多军迷仅仅是看账面数据的优劣就贸然得出“苏联装备粗糙简陋,不把人命当回事”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现实中苏联飞机的零高度弹射座椅,潜艇的逃生舱都表明了他们是非常关心战士生命的。


第三点是紧贴于第二点。装备生产、战术和国家战略都密切相关,一款大量生产的武器必然要考虑到国家的基本经济情况和国家基本技术情况。很多人认为中国过去空军只考虑国土防空,不提空中进攻,是因为“拒绝接受美国杜黑‘空中决胜论’”的“路线问题”,但现实中中国空军长期专注于国土防空的根源,是飞机质量难以满足进攻性空军导致的。中国在2000年前虽然有高达4000架歼-6飞机的储备,但是这批飞机除了数目众多外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歼6飞机采用的涡喷6发动机,一直到2000年大修寿命都在200小时以内,飞行员难以满负荷训练,因此那时候歼6飞行员一年很难达到100小时飞行训练的标准。至于强击机,轰炸机就更低了,1995年1架强5飞机出现空中突然一台发动机(强5和歼6都是涡喷6)停车的重大事故,事后检查居然是压气机齿轮装反了,而这台发动机在1993年大修后并未进行任何维护工作,一直到50小时后该齿轮彻底损坏,导致发动机停车才被查出问题。这一点不仅表现出那时候装备养护水平差,大修质量控制不严的问题,同时这架强5在1993-1995两年间才飞行了50小时,平均一年仅有25小时,这么短的飞行显然是无法满足飞行员的训练水准的。不过也确实是没有办法,那时候军费只能满足进口的苏27和国产较为先进的歼7,歼8的日常训练(杨利伟曾经在5年飞过1000小时,算是当时最好的飞行员了)。因此,装备质量低下直接导致训练不足,而装备和人员都不足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轻易进攻,这使得中国空军长期以来只能依托地面雷达的指挥进行国土防空作战,一直到2010年以后,随着三代机装备突破500架,太行发动机年产突破200台,大修寿命突破1500小时,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准飞行训练和对抗演习才得以开展,使得国内飞行员质量大幅增加,最近歼15更是一举完成夜间航母起飞+空中加油的训练。只有当装备、人员的基本素质达到了空中进攻作战的门槛,中国才能说出“未来的战斗取决于空军”的话。
所以,大家在了解一款武器的诞生背景、国家整体战略环境和技术实力之前,切勿说出“XXX就是个屑”这种话语,这是不负责任的。


第四点,我们总说,军事对抗是国家之间实力的终极对抗,也是最考验系统实力的对决。所以一个真正的“军迷”不仅仅是一个武器迷,更应该是通盘了解国家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环境、重要国际关系、基础工业能力、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后,再去思考它的国家战略和装备发展选择。这也是我在学习MBA知识,从事商务客户发展的工作的心得体会。
既然是“军迷”,就意味着不是“专业军队人士”。我们总说,外行指导内行是不可行的,但是网上“键盘总参”“键盘装备部”总是爱用自己的嘴指导专业的军事人士。

比如前两天PCL-181卡车炮的视频下,就有人翻来覆去争论“卡车炮为啥需要人工开挖驻锄”,其实这是一个愚蠢的话题。首先,战斗只有极少数是在设定好的战场爆发的,现实中绝大多数都是遭遇战。在遭遇战的环境下,就需要装备能适应各种环境,而炮兵作为对精度、速度极端要求的单位,自然要在和平时代训练中考虑到所有的环境。PCL-181的自动驻锄并不适合全部情况,对于过于坚硬的地面(水泥地、柏油路、戈壁滩等),自动驻锄并不能够深入到指定深度,而且不到位的自动驻锄在后坐力下很容易损坏,所以必须在平时就练好快速开挖驻锄坑的能力;同时,对于“键盘装备部”来说,武器装备甚至战士都是“消耗品”,只是供他们设想“伟大战争”的炮灰,这是相当冷漠而愚蠢的想法。所以现实中为了保护士兵安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战士都必须尽可能按照安全标准操作武器,战斗机驾驶员也不会每天都去做“普加乔夫眼镜蛇”这样极度折损飞机和发动机寿命的工作,更不可能把单价几十万、数百万的导弹随随便便打出去——这就是为何平时都用训练弹的原因。而且我想很多军迷都没想过这件事——鱼雷其实是要求有回收能力的。由于鱼雷从二战至今都是最贵的单件战术弹药,一枚MK48鱼雷从1988年起就价值380万美元(当时M1A1才120万美元,国内歼7才200万美元),而潜艇不可能一年一发不打。所以鱼雷从设计之初就包含了30年里多次反复装填燃料,可拆卸战雷头换成训练头的能力,配合鱼雷回收船来打捞训练鱼雷,这也是经常出现“渔民捞到鱼雷”的新闻的本质原因。所以说,作为外行的军迷,切不可以“斗兽棋”的思想看待武器和人员的对抗,更不能把保家卫国的战士们当成实现他们心中“伟业”的炮灰。


最后,有关很多军迷切入点的选择。我们总说在一行谈一行,军事既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整体对抗,这意味着所有的行业都会加入军事的准备和执行过程之中。本人本科学的是会计,第一次工作是国有建筑企业,因此我那时候经常以我们单位从事的隧道工程、重载机械角度去思考军事工程和大型履带式设备的发展;读过MBA,从事商业开发后,我则开始从整体战略角度思考问题,并研究一个国家打造军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环境。因此,把军事和自己的本行联系起来,很有利于思考问题。



希望大家都成为平和,客观的军迷,一起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