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吴越纪事(七十七)---昭遇蒙冤

2020-05-07 16:02 作者:東越粗人  | 我要投稿

等到后唐使节一行回到洛阳交差,韩玫不出所料就去安重诲那边告了乌昭遇一状。同时上书明宗李嗣源说那乌昭遇将国家机密偷偷告诉吴越人,在朝见钱王的过程中,称钱王为殿下,并自称臣,还行舞蹈之礼。着实有辱国体,应该从严从重处理。


这后唐象征这中原正朔,那就是天朝上国,吴越相当于外藩。这天朝使节哪有向外藩称臣的道理,后世大明,行人司行人官职正九品,前去藩属朝鲜宣旨,李氏朝鲜的国王需要站下玉阶下听旨,丝毫不能逾越。


安重诲自然信任自己心腹的话语,更何况之前就已经积累了不少对于钱王的怨气,于是也上书要求严惩乌昭遇。


乌昭遇真是无妄之灾,在吴越遭到韩玫的羞辱不说,为了顾全大局选择息事宁人,现在反而被倒打一耙。真可以说是申冤无门。


明宗皇帝自然是听信安重诲的话语,于是乌昭遇被赐死。当然作为责任另一方的吴越钱王自然也不能被轻易放过。一纸诏书,以钱王不礼君命为由,让钱王以太师衔致仕,也就是退休,剥夺其余一切官职。


这对于钱王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但是确实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吴越自立国以来,一直事中原甚恭,而这次却以这种原因被后唐处罚,而且力度颇大。对于钱王来说不吝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更何况,钱王也已年逾古稀,眼看着不久于人世,总不能带着这样一个政治污点撒手人寰吧。


钱王就命令钱元瓘上书朝廷,希望能蒙冤昭雪。可是现今朝政早已被安重诲所把持,怎么可能会流出机会?不然其威信何在?


钱元瓘也不放弃,于是就把奏疏写在了进贡的绢帛上,希望能上达天听。


表面上看这次事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安重诲个人贪婪导致,但是深层次原因更多在于五代时期,枢密使的职权进一步扩大。而安重诲更是碰上了一个并不强势皇帝李嗣源。所以随着枢密使在朝中日趋显著的地位,更有超越宰相之势,只要各路藩镇年节送礼之时,少有疏忽,较之宰相不够贵重。任谁都会认为是对自己权力的挑衅。因为枢密之权已然等同于人主,岂能接受人家轻视的待遇?


那么这一事件会得到怎样的解决方式?吴越是否会留下遗憾?请看下期---沉冤得雪。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

《吴越备史》(卷二)



                                                                                                                                                                                                                                               

 

吴越纪事(七十七)---昭遇蒙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