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机遇——电视剧《西游记》人物造型杂记
本文节选自影视化妆师王希钟的《影视化装技巧》251-265页

一
电影《西安事变》拍摄结束,大约在1982年香港有人有意向投资与北影合作拍摄《西游记》,请成荫同志导演,用成导的班底,请吴祖光先生执笔写剧本,还准备派人去好菜坞学习特技等。剧本x初稿已经完成,可是上x级不同意经典名著与海x外合作,准备以后自已拍。正在深感遗憾时,中x央电视台杨洁导演也准备拍摄电视剧《西游记》,约笔者加盟。机遇又来了,千万别失去。由于,上x面的原因,凡《西游记》在北影借人,一概拒绝。那怎么办?经与导演商量,笔者不固定在剧组,不去x外景地。这样,不影响笔者每天在北影上班,利用业余时间为《西游记》的所有雕塑造型进行设计、制作。导演同意这个方案。笔者与杨洁导演很熟,很多年以前就合作过,特别是在“文革”后期,为录制传统戏曲节目在一起工作大半年。她了解笔者做事做人的基本状况,就这样我们又愉快地合作了六年之久。
由于互相了解,工作起来就很顺畅,导演给笔者很宽的自由度,可以放开手脚去做。我们确定几个大的不同类别的人物造型以后,笔者带了几个刚学习影视化装不久的年轻人,就开始做准备。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胆子真够大的,怎么就做下来了,并且成功了,真是不可思议,所以当《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问笔者,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是怎么搞出来的?笔者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是瞎搞、胡搞。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么回事。《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任我们自由飞翔。文雅一点的说法,叫做奇思妙想、苦思冥想、遐想联翩,尽情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瞎想,随便想,胡思乱想。当然要多少有些道理,合乎一点情理。
二
作者大概把能想到的物都拟人化写进《西游记》里了。这么多人物从哪里人手呢?我们大体分了这么一些类别:天上部分有玉皇大帝及他以下的文武百官,如四大天王、天兵天将等,这部分造型尽量塑造得威武,多吸收民间庙宇的塑像做参考。文官如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太白金星、镇元仙子等,他们的造型特点尽量强调仙气,须眉多做夸张变形,多吸收我国传统绘画、壁画、民间雕塑以及戏曲舞台的人物造型做参考,凸显仙风道骨的意韵。
天上的另一部分,如来佛祖以下的菩萨,如文殊、普贤、多闻、观音以及众罗汉等,他们都是佛教圣贤,修炼为神。他们面部平静如止水,神态淡然若素,多吸收佛像的造型做参考。
天上部分还有日、月、星、辰,如二十八星宿、十二元辰、风雨雷电等都是神仙。
江河湖海部分主要有龙王、虾兵蟹将等,多吸收民间绘画、雕塑、民间文艺、戏曲演出等方面做参考,模拟它们的造型以增强神奇氛围。
地府部分如阎王以下有白无常、黑无常、判官及众小鬼等。这部分多吸收庙宇壁画、民间传说做参考,其造型凸显凶神恶煞的样子,给人可怕、恐惧的感觉。
民间百姓部分比较丰富多彩,取经路上经过各个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地区,特点鲜明。化装师参考各地区各民族资料进行造型,主要突出须发和服饰的特点。
另外一部分,就是大量由动物变成的妖怪,现实的、想象的、传说的都有,如饕餮、狴犴、獬豸等传说中的野兽、精灵都出现了。这一部分多吸收动物画册做参考,也到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动态,以启发创作灵感。
三
角色虽多,还是先从主要人物入手。《西游记》贯串始终的人物只有去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唐僧,面容白净,是知识丰富、深厚的高僧。小说把他描述得比较窝囊。化装造型把角色处理成僧人形象就行了,比较简单。

沙僧的造型也是约定俗成的形象,是农夫、樵夫、挑夫等劳动者的形象。前人为什么给沙僧设计这样的造型,不得其解,可能是这个人物在小说里无所作为、老实巴交的,只是挑个担子出点劳动力。虽然他出家当了和尚,仍然保留劳动者的形象,造型也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在他虬髯、卷发、粗眉、谢顶上,做得都比较夸张,以彰显神话色彩。

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造型比较麻烦和复杂。首先要确定孙悟空的造型是个什么样式,他的造型形式确定以后,其他造型就可以跟着定下来。
从以往国内外的神话作品的造型经验来看,无非有这样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用毛发钩织动物的头型,或连带着身毛,面部按正常人来化装造型。或者用合适的布料,做成帽子连着衣服,头上装上兽的耳朵和兽角,或者佩上有象征性的饰物,面部按正常人来化装造型,美化或丑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排演过儿童剧《小白兔》,后来北影拍成电影,就是采取这种造型形式。莫扎特的歌剧《魔笛》有的造型也是采取这种形式。
第二种,采取彩绘的方法在面部画出各种兽的面形,或写实或写意,或佩戴兽形假发。我国戏曲舞台上《大闹天宫》《闹地府》《闹龙宫》等,大都采取兽形脸谱的形式来表现。美国音乐剧《猫》的造型就是采取彩绘勾勒出猫的面形,再与假发相搭配,意境很好,很有情趣,各有性格特点。
我们考虑以上两种造型形式可能不适合电视剧《西游记》的造型。如按戏曲脸谱或类似脸谱的形式造型,演员就得按戏曲的程式化来表演。若按儿童剧的俊脸造型,也会给演员表演带来困难。经过缜密思考,化装师决定采用面具或者半面具的造型方法,为剧中的各种精灵造型。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采取这样的造型形式是成功的,得到观众的认可。
形式确定以后使用什么材料来制作面具,也很费斟酌。是用胶乳海绵还是用硫化胶乳呢?用胶乳海绵做面具,制作工艺复杂些,费时也费钱,化装时间也长,优点是不太影响表情。硫化胶乳制作工艺简单些,化装时间短,更适合拍电视剧。于是,便采用硫化胶乳来制作面具。
四
孙悟空在我国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神奇人物,既是猴又是人,早已人化了、神化了,随着人们的想象,人、神、猴在一个角色中变换。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偏像猴,还是偏像人?很长时间来,我们思考着、琢磨着,常常跑到动物园观察,翻阅动物图册观摩,答案难得。一天,脑子里突然闪出“美猴王”仨字儿,豁然开朗。被困扰了很久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我们应该塑造一个美猴。意象诞生了,变成具体形象,要一步一步去刻画、去雕琢、去描画,还有许多细微的技术工艺的活儿去完成、去落实。

首先要塑一个小型面具,这个面具反反复复塑了多次,譬如前额高低、眉弓弯直、鼻头宽窄、上颌长短,都经过多次修改,每次修改都要重复一次全过程,即重新雕塑、翻模,做橡胶面具,贴到演员脸上试装。橡胶面具的厚薄也要随着改进,找到合适的厚度,既能保持形象不变,又能保持演员表情的表达。
面具要占面部几分?原则上越少越好。眼睛、嘴应露出来,面颊的外缘,特别是嘴角以外,不影响张嘴,张合自如,面具也不易露出痕迹。眼角外缘,鱼尾纹的部位要断开,因为橡胶面具要收缩,断开就有申缩余地,化装时粘贴方便。
毛发取金丝猴的毛色,这比恒猴的棕灰毛色美。化装师要先钩织一个连着脖子盖着耳朵的假发套,要很伏贴地紧绷在头上。在橡胶面具上按戏曲脸谱的轮廓线把染成金黄色的牦牛毛栽上去,很像从肉里长出的效果。把面具贴在脸上以后,将面具的毛梳到后面,与后面的假发套相连接,融合为一体,把多余的稍长的长发修剪造型使其完善。
孙悟空刚出世时的身毛是穿的紧身衣,把毛发钩织在紧身衣上,装扮成毛猴。
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炼丹炉里出来以后,变成火眼金睛。金睛怎么表现?用金铂纸剪成小窄条像粘贴双眼皮一样,粘在演员的双眼皮处,眨动起来闪金光。当时这种化装效果很受人们关注。
花果山水帘洞的群猴都是采取上面的办法完成的。群猴的面具造型大多更偏像猴,譬如,老猴、白猴等,而一些小猴的造型,更多样一些,有的偏像猴,有的略微像猴,有的人猴各像一半。由于是儿童扮演,不论是偏像猴还是偏像人,都很有意思,很有情趣。
猪八戒的造型也煞费苦心,琢磨许久仍不得要领,总感觉完全按猪脸造型,实在难看。在笔者还很年轻的时候看过戏曲舞台上的猪八戒造型,太倾向猪的形象了,没有艺术美感,至今想起来,仍令人作呕。无论如何不能太像猪了!到底猪八戒的造型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笔者时时在苦思冥想,但一筹莫展。由于遐想联翩,突然想到儿童玩的猪形面具,很好玩儿、很可爱。参考儿童面具为猪八戒造型一定很好,苦想了那么久居然在儿童面具上找到了启示,终于感到一身轻松。

意念中的形象比较具体了,采取什么技术方法、工艺技巧体现出来还有一段过程,甚至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
先要进行雕塑,自然要参考儿童面具的形象,鼻子不能太长,面庞应圆,腮应胖,应该是个胖猪,最好能有一对浅浅的笑靥。他的整体感觉应该很好玩儿、很可爱、很幽默。虽然他有许多缺点、毛病,猪身上有的他都有,能吃贪睡,人身上有的他也有,自私好色,犯了天条,被贬下凡界变成猪,但他毕竟坚持下来,克服艰难险阻,跟随唐僧修成正果,完成了取经大业。
就这样一些想法经过反反复复多次试验、多次修改、多次雕塑,每次都要复翻制模型。猪的模型可不同于猴的模型,比猴的要大好多。直到拍完几集以后,中间还在修改、试验。譬如,面具只塑到上颌,下颌部位是演员自己的,这样演员可以张嘴活动不受限制。可是脸腮要胖要圆,便要一直塑到下颌骨的隅角以下,这样嘴的张合就受影响,容易看出面具的边缘。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在边缘钩织一些毛发掩盖,效果很不好,有一集猪八戒像长了胡子,发现不好又重新翻制面具,改进边缘。
开始时想胖些圆些,面具与演员面部空间距离比较大,表情不容易显现,就想在面具和面部空间安装小弹簧,效果也不好,并且压迫演员皮肉,令人难以忍受。这样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做到电视上呈现出来的效果,勉强算是自我通过。
猪眼比较双,比较细而长,眼角有点丹凤眼的模样,有媚态。眉形顺着猪的眉弓画一条弯而细的眉毛,可能对表现八戒的心性有所帮助。
猪耳朵单另翻制模型,做两个有点瓣形的橡皮耳朵,贴在演员耳朵上方或盖住演员的耳朵,边缘用绢纱粘牢固,整复平。
猪肚子应该肥大、圆胖,能吃贪睡的特点应彰显出来。这个假肚子做起来很不容易。第一,个头太大,劳力费时,这还好办,多花点力气而已。第二,猪肚子应该能够颤动,那多有意思,想了许多方法都没能动起来,只好作罢。第三,表现效果一直没处理得很好,质感、光泽都不太理想。如果放到现在,可能较容易解决。譬如,在橡皮表面涂一层共聚树脂黏合剂之类的物质,也可改用硅胶代替天然胶乳。
龙王的造型模拟民间广泛流传的壁画壁離、生活用具、工艺品等民间广泛流传的龙的形象。龙是古代传说的神奇动物,民间把好多动物具有特点的器官移到龙的身上。譬如,鼻子像牛的,嘴像狼的,角像鹿的,眼像某些鱼的,爪像鹰的,身子像蟒蛇的,构成一种神异的、威严的形象。
最先出场的是东海龙王(敖广),演员条件很好,块头高大、气字轩昂,眼睛明亮。面具塑得粗犷,鼻翼宽大,前额眉弓凸起,眉毛采取雕塑造型来表现,而不用毛发。整个面具分两部分,眼睛以下,上颌以上,包括鼻子面颊为一部分,眉弓以上到后脑枕骨为一部分。龙角单独翻模制作,然后粘在龙头上。面具的脑后栽上毛发,同时起到掩盖边缘的作用。唇部栽上毛发拧成龙须。面颊贴上毛发,以便与脑后的毛发及龙须相配合。

在头顶。
以后还有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出场,形象大同小异,有的在嘴角处装两颗牙齿,毛发的颜色不同,予以区别。由于面具不全是按演员本人翻制的,有的可能与形体不谐调。
龙王以下还有水族,一群如龟元帅、蟹将军、虾兵、鱼卒等。根据它们各自的形态和演员的具体条件或在头上做文章或在脸上做文章。好多鱼卒都是在头上造型,按不同鱼的头形,在眉弓以上整个头部塑成鱼的头形。翻成面具画上鳞片,戴在演员头上,配合鱼形衣服,面部画净脸,表演时尽可能不露假。虾兵蟹将也是在头上做文章,面部不好做,头上比较象形,这类造型含有一定的象征性、寓意性。

阎罗王,专管地狱的神。阳间的人很害怕他,作恶多端者更怕他,但是孙悟空不怕他。他体态凶悍、相貌凶恶,很有威慑力。他具有地府里最威严的形象。阎王的头顶也是三座峰,塑得比较矮,不要太夸张,同时便于戴帽子。他的形象是眉弓比较高,眉毛很立,眉间纹很深,常带怒色,怒容满面的。

地府有名的角色除阎王之外,还有掌握生死簿的判官,勾魂的无常鬼两名,一白一黑,还有一些无名的小鬼等。
无常的出现,立即使人想起孩童时看到的乡间艺人演出的形象,他戴上纸糊的很高的高帽子,嘴上粘贴一张很长的纸舌头,样子也是很恐怖的。童年的印象,此时起了作用。我们为黑白无常设计了很高而尖的头顶,这个头顶面具也是从眉弓到后脑勺枕骨处,在面具的边缘有序地钩上毛发,一是为造型,二是为掩盖面具边缘,也可以很方便地戴在演员头部。鼻子也贴上预制的塑型零件,给予变形夸张,然后涂抹统一的油彩,眉眼进行适当的描画。
判官的造型为了与阎王、无常有所区别,把头形改成许多不规则的鼓包。演员比较胖,头上搭配这些鼓鼓囊囊的鼓包,也还很谐调。
其他小鬼都不是固定演员,预先做好若干鬼头面具,临场给群众演员戴上。橡胶这种材料有它的优点,有一定弹性,略小点也能戴上。另外橡胶比较坚挺,很高的头顶也能挺得住,不会塌垮。
如来佛祖,是释迦牟尼的称号之一,“意思是从如实之道而来,开创并揭示真理的人”。他本来是人,人们把他神化了。《西游记》更把他写为主宰一切的神,连变化无穷的孙悟空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在他的掌控之中。如来的造型以佛像为参照,演员本相很好,大脸盘方正,唇厚形方,轮廓清晰。为了使角色更有雕塑感,在演员前额和鼻子雕塑一个橡胶零件,贴上去。头上按佛像的造型,做成橡胶带有很多圆圈的头套。这种造型可能是模仿印度人的卷曲发型设计的。耳朵也用橡胶做一个大耳垂,粘贴在演员的耳垂上,尽可能造成佛像的感觉。

其他几个菩萨也是做成许多圆圈的橡皮头套,以表现他们修行到了一定程度,与佛不相上下。演员一戴上这种具有装饰意味的假头套,就给人一种感觉,心境平静,气清神逸了。

罗汉是“断绝了一切嗜欲,解脱了烦恼的僧人”。十八罗汉是如来佛的十六个弟子和降龙伏虎两罗汉的合称,佛寺大殿两侧大多塑有十八罗汉。其造型各有特点,不尽相同。我们为出场的罗汉造型尽可能塑造得形象各异,与凡人不同。根据演员的形象,有时改变前额,有时改变面颊,有时改变鼻子,采取变形夸张的造型。演员头经过剃度,都是僧人打扮给人以平和、静谧的感觉,启发观众对角色经历的想象。
天宫里还有玉皇以下一大批天神、天兵、天将、仙女,日、月星、辰、雷、电、风、雨等神仙。下面择其要点做些说明。
常在玉皇身边给玉皇出主意的有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太白金星、镇元仙子、福禄寿星等,他们有的是凡人升天成仙的,有的是天上星辰变成神仙的。我国神话传说中一般都把这一类人物描绘成长髯飘洒、寿眉垂至面颊之下、童颜鹤发、手握拂尘、神态悠然,给人以仙风道骨的感觉。在这基本造型框架之内,在须眉的长短、浓淡、疏密,眉间至发际的高低等做些变化,使人物之间有些区别。

寿星的造型比较特别,民间绘画、雕刻都给寿星做很高的头顶很圆的前额,十分夸张,很有特点。可能是人们认为大脑发达的人寿命长吧,所以把寿星的头脑塑得那么大。我们也不便随意更改,寿星的形象在民间已经是经典,改个样子,就不是寿星了,就不能被认可。天下的寿星只有“这一个”,不可能再有别的样子。前后两寿星两个演员演,只能是一样的高额头。
这个高额头秃头顶也是硫化胶乳做成的。在它的周围边缘,钩织了稀疏的毛发,既是人物造型的需要,又起到掩盖边缘的作用。化装时比较方便,戴到演员头上,眉弓以下、颞颥部位粘贴平整就行了。

天宫里的武将主要的有托塔李天王、二郎神、哪吒、四大天王等,搞侦查情报通风报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等,天王的形象民间也有流传,都是威风八面、凶猛无比的样子。

二郎神与众不同,长了三只眼,第三只眼必定长在前额,很可能是竖着长的,若是横着长与原有的两只太平衡、太一致了。我们为演员塑一个假前额,第三只眼就塑在前额正中,眼珠镶在假眼中,猛然一看挺像,缺点是不能眨眼,很死板,呆滞无光。
顺风耳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是个什么耳朵,只好塑两个放大的夸张变形的耳朵,耳朵加大了面颊也得加大,随着脸变宽,形象夸张变形了。
千里眼一定是眼睛与众不同,比较特殊,塑造什么样的眼睛表现“千里眼”呢?当时特技手段落后,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塑造一对不正常的眼睛便是“千里眼”了。找了两个有机玻璃的圆球,镶在面具的眼睛部位。在球内装上电灯泡,灯线藏在衣服里,开关按钮演员自己拿着控制闪亮,“便能欲穷千里之外了”。效果很不理想,但在当时算是很有想象力的办法了。
几个天王、哼哈二将等,有的采用面具表现他们威武凶恶、力大无比的形象。有的只是突出了眼睛无法塑造得完美,所以守门的哼哈二将的神气难以显现出来。

天宫里的妇女一直没找到更好的表现方法,表现她们在想象的仙境里修炼成仙的气质,只能依靠服装的质料、飘带,布景中放点烟,吹点风,制造些许仙境的气氛。

尽显神仙境界。
《西游记》的每一章每一集里都有一些动物精灵,变成妖魔鬼怪,魑魅魍魎,挖空心思想吃唐僧肉,给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制造无数艰难险阻。前后40集到底塑造了多少大小妖怪?这是许多人当时提问最多的问题,笔者也记不清能有多少妖怪。现存的北影化装室的一间仓库里有一屋子石膏模型,这只是所有妖怪模型的一小部分。一部分在不断搬换仓库的过程中损坏了。一大部分剧组拿去翻制面具不知去向了。还有笔者在外地塑造翻制的模型不便往回运,在当地砸毁丢弃了。记得1984年,笔者在广州拍戏不能回北京,为金角大仙、银角大仙等十多个妖怪做完了十多个面具后,把模子毁弃了,很心痛。记得有一集,在一个月内雕塑了60个模子,平均每天两个,并且是在下班以后或公休日里完成的,回想不出怎么能够完成,工作量够大了。
这些妖怪大多都是动物变成精的,自然都模拟动物的形象来塑造,越像越好。又因为是人扮演的,怎么也脱不开人的样子,是拟人化的形象。所以有的是什么动物变的妖怪,就尽可能塑造得像什么动物。记忆中比较完整比较接近角色的有虎豹、黑熊、大象、狮子、犀牛、狐狸等。扮演狐狸的演员很瘦,脸很小,塑造起来很方便,很有点狐狸的狡猾多疑的性情。虽然是面具,看不到演员的本来面貌,演员的体态,脸形胖瘦、长短,对模拟造型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造型形象的韵致。

有一部分并未说明是什么妖精,有的是古代传说的动物。这样一些妖怪,就任凭自己想象或根据小说描写进行分析。塑造各种不同的怪异的形象,尽可能避免雷同。电视剧《西游记》里出现了三个古代传说的异兽,一个饕餮、一个狴犴、一个獬豸。传说獬豸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所以庙宇屋脊都有它的塑像以镇宅,于是便参考它的塑像来造型。饕餮的形象常被雕刻在门环的底座上,形象有点像猫头。狴犴,古代常把它的形象画在牢狱的门上,借指监狱,想象也是类似凶猛野兽的造型。
《西游记》里还有一个在许多场合都出现的妖怪一牛魔王,它也是在我国很有名气的人物,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牛魔王顾名思义,一定是力大如牛,性子猛烈,行为勇武、强悍、粗莽。造型模拟牛的形象,应该能够表现出牛魔王的性格。记忆中前后换过两个造型,第一个造型两只牛角是向下弯的,鼻子的轮廓起伏不大,比较平,感觉有牛力,而魔力不足。第二个造型有所改进,把牛角向。上弯曲,鼻子起伏变化刻意加强,感觉更好些。
每一个妖怪首领手下都有几个小妖。这些小妖有的是同类,比如妖怪头儿是狐狸,小妖也是狐狸。有的可能是异类,比如,是蝎子、壁虎、蝎蜥等爬行动物。这些小妖的扮演者都是临时找来的群众演员。因此,它们的面具是小型零件,都是事先做好的,带到拍摄外景地,现场给他们贴到脸上,再进行描画。
小妖的面具一般都塑得比较小,尽量在局部加工改形,如爬行动物大都以鼻子为中心延伸至前额,两侧至眉毛,下至下颌,两侧至腾蛇纹。形象或写实,或变形,或图案化,含有象征意义。这类小型面具或零件,粘贴方便些应用灵活些,化装省时,改变了演员的本来面貌,效果也比较好。
妖怪里面还有一些妖怪,男妖怪想吃唐僧肉,女妖怪想吃唐僧肉之外还想与其成婚,破坏僧人戒律,断绝他取经的念头,考验他的意志。这些女妖怪的造型也只能或妖媚,或妖艳,或妖冶。
五
《西游记》里还有一部分需要展现,即所谓凡尘。人间尘世里面也有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各阶层人等。有国王,有酋长,有绅士,有平民百姓,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这类造型按古装历史剧造型处理,没有什么特殊不同的地方。
电视剧《西游记》的人物造型是集体创造的产物。这个集体还是很大的集体,前后约有20多人。有的中途退出有的途中进入,不管退出的还是进人的,都参与了《西游记》的化装创作,付出了劳动,作出了贡献。
在本文开篇笔者便提到,由于不能参加剧组活动,跟随剧组到外景地拍摄,所以有许多造型笔者只完成一半,剩下的一半,往往是重要的一半得由其他化装师去完成。比如,在面具上描画色彩,调配毛发,为人物造型增色。尤其到后15集,摄制速度很快,笔者只能在开始时,为一些主要角色重新雕塑,设计造型之外,其余各集的次要角色,笔者只完成一半。很重要的另一半落在其他化装师的肩上,是他们的创造,也是他们的才华的显露。
六
电视剧《西游记》至今笔者仍认为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它没有亵渎祖宗,没有随意把民族经典轻慢对待。而是小心翼翼、中规中矩地把它拍了出来。时至今日每年都有电视台在播放。第二,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各部门能够千方百计、兢兢业业、想方设法完成各自的使命。第三,多方吸收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养分。还是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电视剧《西游记》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六小龄童等演员也成为名人。
当然,还有许多不足、许多缺点,就化装造型来讲还很粗糙,穿帮露假的地方很多,面具与肌肤的色彩衔接等存在许多不足。如果面具的材料改用胶乳海绵,那就会更好,至少在几个主要角色身上采用也行呀。机会已失,时不再来,遗憾多多,完美难全。